【可以复制的“智慧海淀”】已上线的智慧社区

  智慧生活,正悄悄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在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社区医院根据居民体检结果,通过电话、短信、EMAIL将体检问题和保健建议发送给居民;老人可以根据电话机上不同颜色的按钮,一次按键即可联系到所需的服务实体;凭一张社区居民卡,可以购物、借书、养老券发放……据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将借鉴清华园街道“智慧社区”的试点经验,在年内出台规划,全面推进“智慧海淀”的建设。
  
  预约挂号精确到分钟
  清华附小的退休教师余永红今年65岁,2003年她搬到了清华园街道荷清苑社区,她认为社区是个非常舒心的地方。“我的血糖有点高,经常要跑医院。平常预约挂号,就在综合服务平台网站上,上面可以看到最近2日出诊的专家及可预约的时间点,然后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诊疗时间,预约挂号时间可以精确到分钟。”
  余永红说:“年纪大了,腿脚也不好,出门都坐清华校园交通车,交通车装上了GPS定位系统。居民可通过网络随时查询交通车的位置。我出门前可在网上看看车到了哪里,快到楼下时我再下去,省得长时间等。”
  据清华园街道工作人员介绍,余永红使用的信息服务平台是2008年10月在北京市科委、清华大学和北京网通公司的支持下开通的,平台由呼叫中心系统、网站系统和信息中心构成,涵盖的业务包含餐饮、维修、家政、住宿、票务的预订以及信息咨询等22类服务内容,涉及40余个服务点,社区居民需要时,只要拨打统一的服务热线93001或登录服务网站www.省略,就可以获得相应的便民服务。
  据统计,93001中心年均电话呼入量25万余人次,服务网站访问量26万余人次,生成电子订单6万余张,发送服务、提醒等各类短信30余万条。
  此外,清华园街道以信息平台为基础,与社区医院合作,先后建立了预约挂号系统、居民体质监测系统以及居民健康服务频道等。居民在家就可以查询历次体检信息,社区医院根据居民体检结果提供个性化提示服务。
  借书购物一卡多能
  清华园街道中楼社区高一楼和高二楼是清华大学内最高的两座建筑,居民楼共19层,有200多户居民。
  “安装了门禁后,楼里比从前清净多了。”住在高一楼的73岁樊华老人说,没有安门禁系统前,发小广告的、推销的人特别多,居民生活缺乏安全感。“现在这些人基本看不见了。”
  樊华老人所说的门禁和普通的小因门禁系统不同,居民在刷卡进楼时,进门时间、所对应的门牌号,包括这位居民或者租户的姓名,在小区的监控后台都有显示。如果卡不慎丢失,只需办个挂失手续,丢失的那张卡就会自动作废。
  实名制登记注册门禁卡,是清华园街道社区智能服务工程中的一部分。这张卡的正式名称叫“社区服务会员卡”。卡面上记录着持有人的姓名、证件号,并附有彩色照片。这张卡可作为社区居民身份的证明,为住宅门禁、物品领取等提供支撑。居民还可以凭卡查询并借阅图书、查询健康档案等,社区“爱心家园”超市建立了电子结算系统,高龄老人津贴、养老助残券等直接发放到卡中。
  老人整天不出门系统会自动提示
  据了解,清华园街道60岁以上老人有6507人,其中“空巢”老人占52%。
  针对地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态势,清华园街道强化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建成了“五个一”保障终端,即为地区老人免费提供“一键通”、“一按灵”、一个GPS定位器、一条服务热线和一个学习网站服务系统。
  街道自主设计的“一键通”呼叫终端,依托社区为老服务平台和93001呼叫中心,老人可以根据不同颜色的按钮,一次按键即可联系到所需的服务实体。“一按灵”与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相连,中心预先存有老人的基本信息,可以使老人遇到突发疾病时能够得到及时救治。为智力衰退易走失的老人免费提供GPS定位器借用服务,家人可随时通过网络和电子地图查询老人的准确位置,以防老人走失。
  清华园街道信息办工作人员介绍,孤寡老人如果身边没有人陪伴,很容易发生意外情况。“当家属申请相关服务后,高龄独居老人如果一整天没刷进门卡也就是一整天没出门时,小区的监控后台会自动提示。当系统显示老人连续两天不出门时,工作人员就会主动打电话或者上门进行问候,便于及时发现、处理问题。”
  清华园街道老年大学校长沈振基教授说:“65岁以上老人基本都是电脑盲,老年大学每年招收学员1000多人次进行电脑培训,现在这些老人都能网上购物、网上聊天。”
  智慧社区可以“复制”
  “清华园街道成立于1980年7月,辖区即清华大学校园,受海淀区和清华大学双重领导。清华园街道户籍人口近6万人,有教授、副教授4000多人,是全国高级知识分子最密集的街道之一。居民对网络的使用率和依赖性较高。”海淀区清华园街道工委书记高斌说。
  2005年底,清华园街道开始规划和初步探索清华园智慧型社区建设。2007年11月,一期建设完成,建成多媒体接入系统和便民生活服务系统,拥有综合服务网站、呼叫中心和信息中心。2008年10月,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正式开通。
  2009年2月,被北京市科委列为首批“北京市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2010年9月,二期建设建成了居民健康服务、为老服务、安全监控指挥和社区服务会员卡四大系统。
  2010年10月,根据居民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制定了以创建新型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为目标,以社区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为承载核心,以服务单位和管理单位为支撑实体的数字社区规划。2011年11月,获“北京市社区信息化综合示范街道”称号。
  高斌表示,通过信息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上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从人工管理向智能管理转变、从分散独立向集中协同转变,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比如,依据社区办服务卡,街道探索针对流动人口的‘以卡管人’新模式,流动人口进出楼宇、享受社区服务,需主动来街道登记办卡,从而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高斌认为,“全国很多地方都可以建设智慧型社区,清华园街道属于典型的大院式社区,在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像这样的大院有许多。建设智慧型社区,要广泛了解居民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与各方反复地沟通和探讨,从而整合科技企业、地区餐饮、购物、医疗、便民服务等众多优质资源,将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入实际的居民管理服务之中,并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技术、丰富内容、优化流程。”
  将“智慧海淀”建成示范区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智慧海淀”的建设。把社会建设作为实施“智慧海淀”工程的重要组或部分和切入点,完成顶层设计方案,用科技手段支撑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建设区域基础信息数据库,加快推进光纤到户接入、无线宽带网络覆盖以及感知终端部署等工作,优先在社区服务管理、公共卫生、文化教育、企业服务、住房保障、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领域启动“智慧海淀”示范工程建设,提高社会服务管理智能化水平。
  与此同时,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海淀区专门设立了专项资金,以项目运作的方式,培育扶持出了一些亮点和典型。
  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以“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为工作理念,初步建立了城市管理、社会服务、治安防控、应急处置的综合运行机制,同时探索建立智能监控预警系统。
  在交互性、自主性显著增强的自媒体时代,海淀区甘家口街道作为全市第一家开通微博街道,目前正在探索微博微事处理机制,鼓励百姓更多参与到地区建设中。
  海淀区中关村街道提出了打造“5A”信息化街道,正在探索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高新技术,使“任何人(Anyone)在任何时候(Anyu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任何方式(Anyway)能得到任何服务(Any senrice)。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副区长孟景伟表示,在中央、北京市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后,海淀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提出了科技服务民生,科技服务社会建设的工作思路,逐步将亮点变成网络,将试点变成示范点,将经验变成方式方法。从而使百姓享受和谐美好生活,将‘智慧海淀’建设成为智慧北京的示范区。”

推荐访问:海淀 复制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