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修小园子帖》浅议] 小园子帖王羲之

   《修小园子帖》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书迹之一。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他出身名门,幼习书法,广征博取,诸体皆精,开创了妍美的行草新风。其书法天姿雄秀,清逸高雅,雄冠古今,被尊为书圣。
   历代对王羲之书法评价极高,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说他: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以后历代对其书推崇备至,后至唐太宗李世民为最。后乃广收天下羲之书,入内府,命摹写,赐近臣,一时王氏书风大盛。太宗最后还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殉葬,足见王书地位之高,影响之巨。
   《修小园子帖》,刻本,凡12行,行2~11字不等,内容为一书札,向友人通报修园之事、之情、之感。该帖用笔以中锋为主,方圆兼备,点画遒媚相生,结字灵活多变,跨度极大。前三行凝重简练,有古质而多章草味道;中间四行情感逐渐升华,渐入佳境,忘怀法度;及至后五行,则字势飞动,屈曲盘桓,感情流露,如水银泻地,随意流走,任情所之,不知笔之将至,纵涂横抹。
   该帖最大特点是率真自然。从其笔画的起收可见,每字在上下关系,中间呼应,皆由笔势带出。其中精练流畅的钩连组合,舒卷自如似信手拈来,势出必然。字中点画,时见古质的章草笔意,字外连接,颇多今妍的大草映带,结字也出现某些生涩的造型,都被和谐统一在同一基调中。正如黄山谷所说:羲之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整幅作品意趣横生,神采飞扬,透出一派清逸典雅的魏晋风骨。
   谈到这里,笔者想反驳一下当今对王字草书的一些不同的认识。有人觉王字凝重,字字独立,时见章草味道。持此种论点者,以《十七帖》为证,以“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为理论依据。亦有人觉得其流变有致,字势映带,时见今草气息。持此种论点者,以阁帖中一些流畅行笔的信札为证,以“笔势流畅”为理论支撑。两观点各执一端,各持己见。见到《修小园子帖》,大家即可明白,王羲之的高明之处,即是将之势同水火的矛盾统一于一体。形成了字势雄强而又妍美的书风,把“古质”和“今妍”驭于笔下,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在学习《修小园子帖》时,要注意试着理解、处理好几对关系。
   凝练与畅达。该帖前半部分内敛而凝练,后半部分张扬畅达。在用笔上,凝练的字形,要注意多藏锋,裹束,笔致紧束,拘谨,字形较小。后半部分有神畅形舒、忘怀自我之情致,用笔要较为宽博舒展,字势飞动。但又要纡徐有致,转折裹束,折多于转,体现大王之特点。
   节笔与连笔。所谓节笔,即是在行笔过程中笔势受阻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态的行笔方式。其外在表现为笔画一侧实一侧虚,如该帖中“驰”字“也”的横画,“反”、“奏”等字中的一些断笔。节笔的出现,丰富了笔法,体现出了一种婀娜多姿的笔象。但其缺点是笔势不流畅,而连笔则使该帖流畅顺势,令其字势一泻千里。其缺点是用笔单调而不丰富。有机的处理好节笔与连笔的关系,即处理好了用笔的丰富性和连贯性这一对矛盾。
   中锋的厚重与侧锋的姿态。侧锋用笔使字形线条摇曳多姿,生动鲜活;中锋用笔保证线条的厚重质感,不致浮滑飘忽,使流畅之中存刚健之气。中侧相交如绛树青琴,殊姿共艳。中锋立骨,侧笔取妍。中侧锋的转换要自然。
   章草之法与今草之姿。该帖时见章草之法,如前半部分的“见”、“药”、“怀”等字,章草味极浓,在用笔和造型上极有章草韵致,古拙而质朴;后半部分笔势流走,今草味道,溢于字里行间,极富大草的浪漫主义色彩,笔势连贯,随意生势,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循规蹈矩又浪漫丰富。此帖前紧后松,体现了情绪从平静到激越直至高潮的变化历程。
   粗笔粗面与细线细笔。草书线条的变化丰富生动,点线面对比强烈,其线条粗细对比强烈,反差极大。该帖中“疏致”、“余”等字,字形大,线画宽博,有些笔画形成了一个块面,但宽而不肿。而“恶”、“君”、“喜”等字,线条非常细,亦细而不弱,与其它字形笔画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实连与意连。该帖字势的连接丰富多样,既有“殊致”、“奏集”、“奏理”之类的粗笔实连,使两字并行如同一字,浑然一体,成为一个大组合;又有“尤来得”、“恶不差”、“欣喜无”等似断还连,若即若离,细如游丝的意连。使字势飘逸洒脱,成为一个细线集团,与粗笔实连之字形成极大反差。体现了用笔的丰富变化、笔墨组合的大胆与处理的巧妙。
   由于《修小园子帖》字数很少,只有近百字,很多笔画、偏旁没有可资借鉴的范字,因此在临习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淳化阁帖》中一些信札来练习借鉴,触类旁通。也可旁涉王献之的“一笔书”,多方面体味绵绵的笔致笔意。同时,练习草书,字形和一些细腻的用笔还要借鉴书谱等墨迹。多方取法,融会贯通,草书的学习也是有径可循的。

推荐访问:王羲之 园子 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