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驿站:永不消逝的背影】 那一段往事的追忆消逝的背影

   3月25日,百年老站南京火车西站,暂停客运业务,在下关响彻了一个世纪的汽笛声就此消逝了。   南京西站是沪宁线的起点,与仍在客运的中山码头和早已退休的浦口火车站,曾经构成北连津浦、南接沪宁的水陆交通枢纽。随着高铁、高速公路等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这些有着百年历史的车站、码头所承载的枢纽功能日渐衰落,最终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谢幕――连日来,南京市民、广大网友从四面八方赶到南京西站、中山码头和浦口火车站,体会那久远的历史气息。
  
   南京西站,多么不愿说“再见”
   3月24日22:17,随着发往厦门的K161列车的驶离,104岁的南京西站正式关门谢客。
   这个1908年建成的老站,是南京历史上第一座火车客运站;1947年扩建后的它,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火车站;它有很多名字,起初叫江宁车站,1927年改称南京车站,1949年改名为南京火车站,1968年新的南京站建成后,重新命名为南京西站。
   半个多月来,这个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即将暂停业务的老站,酿造了整个城市的怀旧氛围。一拨拨人群来到它身边,拍照、录像,老站无言,默默接受人们的送别。
   在售票大厅,47岁的邓华女士对着4根民国风格的柱子按下了快门。她儿时最喜爱的游戏就是围着这些柱子绕圈,她的相机里,还有墙上陈旧的铁路图、列车时刻表、积着厚厚灰尘的风扇,于右任题写的“南京车站”……百年沪宁铁路的起点南京西站,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铁路的百年历史。
   1908年投入运营的南京西站,对无数谋生、求学的人来说,曾是他们进入这座城市的第一站。作为中国南北交通和东西交通一个重要的枢纽,南京下关也因此成了黄金地段,商贾云集、人流如织,在此后长达几十年的动荡岁月里,繁华一时。
   南京地标专家、作家薛冰说:“辛亥革命的时候,南京是中国唯一一个有三条铁路线的城市,有津浦线,沪宁线已经通车了,而且南京城里面有个小火车,孙中山是从上海坐火车从沪宁线到南京西站,然后坐小火车直达督署站进入总统府就职。”
   1947年,经历抗日战火的南京车站重新扩建,由建筑大师杨廷宝担任设计师,候车厅面积达1万8千平米,当时的规模居全国之首。直到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新的南京站拔地而起,南京城市中心东移,西站的地位才日渐衰落。
   这些年,南京西站已经告别了往日的喧嚣,未来即便作为调车场,仍有列车往来,但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画上了休止符。根据规划,这座中国曾经最繁忙的车站将以火车博物馆的形式与大家见面,与您分享铁路、火车、城市和历史。
  7012次列车,23日最后一次从“中华门”开往“南京西”。8节车厢,挤满的都是来怀旧的人。来自黄山的周达权坐过这条线路的首发车,又赶上了末班车。一张1984年的旧车票,与一张标着他名字的2012年新车票并排摆在一起,时空立刻跨越了近30年,那里面是多少人的青春!
  
   时光荏苒,南京西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当年下关惨案波及的南京西站广场,现在是停车场。对面马路上小商店、小饭店有些冷清。西站走了,他们也该考虑搬家了。张虎玲是一家小卖部的老板娘,63岁,在这儿开店已有20年。以前两三天就可以卖完上百品种的货物,这些年生意差了,几十年的老邻居陆陆续续搬走了。张虎玲话音里有些凄凉:“西站老了,我也老了。”
  中山码头,繁华逝去的“外滩”
   汽笛一声长鸣,满载着乘客的中山11号缓缓驶离中山码头。中山11号与中山8号、中山12号是目前在中山码头服役的客运轮渡,每天穿梭于两岸码头之间,带着一船船乘客跨越大江南北。
   码头候船室最近一次扩建是在1990年,建筑外墙已经斑驳,候船室里,墙上、柱子上挂着码头当年的老照片。买一张2元钱的船票,走过一段通道,就到了渡口。轮渡平均每20分钟一个班次,15分钟左右到达对岸。
   轮渡上的乘客大多家住浦口码头不远处,工作在长江南岸,每天坐公交车一样坐轮渡。船舱里座位比较少,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乘客把非机动车和摩托车带进来。八十多岁的孙爷爷回忆说,长江大桥建成之前,火车要过江也得坐轮船,轮渡上还有火车轨道呢!
   3公里外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前,中山码头是两岸客货运输的必经之地,甚至在辛亥革命以后、1936年它被命名为“中山码头”之前,相继被称作“下关码头”“飞鸿码头”“澄平码头”时,就已经与浦口为终点的津浦铁路线、下关为终点的沪宁线,连成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要道。曾经的交通枢纽带动长江沿岸下关、浦口地区的繁华,当年两岸的大马路商业兴旺,人潮如织。
   繁华不再,却抹不去厚重的记忆。年轻人从书中读到,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历史大戏。这里,曾以屈辱的姿态拉开中国近代史帷幕,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南京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列强相继在下关营建了英商怡和码头、英商太古码头、日商大阪码头、德商美最时码头;这里,曾经承受奉安大典的无限悲恸,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先生灵柩从北平运送至此,由挹江门进入南京城……这里,终于迎来了欢欣鼓舞的时代,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渡江部队在中山码头一带登陆,解放南京。
   今天,浦口火车站早已废弃,南京西站也向乘客谢幕,中山码头却依然人来人往。家住码头旁的张女士每天坐船上下班,她说,渡船有它的优点。骑车过桥,上坡时很费劲,而坐船,发会儿呆就到对岸了。
   这段时间,码头的工作人员发现,乘客中多了不少挎着相机的年轻人。西站告别掀起怀旧之旅的热潮,中山码头也随之人气爆棚。最近,在南京读研的徐生与好友结伴而行,从两岸老车站的站台、走廊和大马路上的民国建筑中寻找当年繁华的蛛丝马迹,从今天的寂寥中感受历史的变迁。
   说起曾在这里服役的轮船,在码头工作了30年的水手师傅如数家珍,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建造的江宁轮、三四十年代的江平轮、鸿飞轮、江汉轮、江新轮,到五十年代的金陵轮,八九十年代的“新生代”中山4号、中山101号……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名字,“与其记住我的名字,不如记住这些轮船的名字”。
  师傅说,曾经先进的中山8号现在也已经老了,下半年滨江风光带建设启动时,将会有全新的三层观光游轮替代老的二层轮渡,中山码头有可能被开发成旅游景点。然而他担忧,没有上海外滩那样绮丽的风光,光靠年轻人一时的寻旧热情,如何能把码头开发成旅游胜地?南京西站最后一次辉煌是谢幕,水手师傅希望中山码头再次辉煌,但不要等到谢幕的时候。
  
   浦口火车站,“不变”的魅力
   暖洋洋的午后,71岁的周同根老人带着老伴从中山码头过江到浦口火车站散心。他说这里和30年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到这里拍照。照他的想法,这里虽然也是文物,但破破烂烂的,算不上什么有名的景点。
   周老爷子不知道,随着南京几大客运站调整变迁,特别是南京西站暂停客运,下关老码头、浦口老火车站已经成为年轻人追捧的“非主流”历史文化古迹。和那些体格巨大、装修豪华的新建交通枢纽相比,这些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码头、老车站素朴的外表洋溢着清新之气,年轻人到这些地方,过一把“小清新”、寻找“feel”(感觉)的瘾。
   来自江宁河海大学大一的几位新同学,一大早就赶到这里,在破旧的铁轨上,同学们蹲在一起摆好POSE,一直等到难得一见的火车头经过,才按下快门。而铁道另一端,来自南邮仙林校区的女孩景曼依,正穿着最爱的春装在铁轨上走猫步,她的同学朱烨唯将锈迹斑斑的铁轨和意气风发的少女,一并摄入了镜头。
   谋杀朱烨唯“菲林”最多的地方是这里独一无二的月台。直通候车大厅的单柱伞形月台长廊,具有浓郁的英伦风情,即使在英国本土也很少见。之前,英国方面曾邀请浦口的一位摄影家拍一组雨廊的照片,寄往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做资料。
   景曼依觉得现在的火车站都太大太豪华了,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钢筋骨架、弧形拱顶,在阳光下闪着刺人的银光。相比之下,浦口火车站红色顶、米色墙的异国情调和旧时气息更令人着迷。难怪《情深深雨蒙蒙》将全剧最后一个镜头――“依萍”与“�豪”惜别地点放在了这里。
   对于这条铁路和这个月台而言,分分合合、来来往往曾经是它的宿命。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浦口火车站成为连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11省的交通枢纽,迎风伫立于长江北岸,与繁华的旧都隔江相望,汽笛声中,走蚌埠、徐州、济南、德州、天津的客流,与经淮南、陇海、胶济、德石铁路中转的客流在这里汇集,日夜不息,转眼就是一个世纪的繁华与没落。
   不过,对于31岁的周选来说,这个月台承载着更多的童年回忆。石化子弟周选,3岁随父母从兰州来到南京,南京夏天热,他每年放暑假都要从这里出发坐火车回兰州度假。在他童年的记忆中,这里是回家的起点。
   “曾经有一年,母亲和我一起回兰州,父亲送我,就在这个月台……”周选笑着说。
   周选话里蕴藏的典故,与另一位“父亲”有关。1917年冬,朱自清的父亲在浦口火车站送朱自清北上,8年后,朱自清在《背影》里回忆当时的情景――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或许就是眼前这月台,令“父亲”步履蹒跚。
   站台那边,一排十几间低矮的平房,住着五六户人家,基本是退休的“老铁路”和他们的家属。75岁的王通才在平房里生活了40年,他不知道眼前一对对情侣、一群群年轻人为什么来。
   “这儿什么都没变!”王通才自言自语。
   “不变”或许就是浦口火车站的最终宿命。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津浦与沪宁铁路连成一线,浦口火车站的客运中止。1985年恢复部分客运。2004年浦口火车站再次停运,但候车大厅、站台、铁轨都被原样保存下来。因为没有盲目地变,这里才有南京保存最完好的近代工业文化遗存。不变,恰是这些蕴含百年光阴的古老驿站的魅力所在。
  (文/颜云霞 龚倩 徐宁 配图:龚倩 徐 宁摄)

推荐访问:消逝 驿站 背影 永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