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民居的保存价值|人生的价值作文800字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远,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相对落后,人们以朴素的生态观念,和最简单方便的手法创造了比较理想、满意的栖息居住环境。在世界建筑史上可以看出中国民居是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的民居建筑种类。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存价值;文化传统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64-01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也较为鲜见。
   一、种类
   中国民居有许多种。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刘敦桢先生在《中国住宅概说》一书中按平面形式把民居分为九种,其中横长方形住宅是民居的基本形式,中间为明间,左右对称,以三间最普遍。四合院住宅在我国分布很广,北京最为典型。分布在我国少雨的黄土高原地区。有单独的沿崖窑洞、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土窑洞, 以及天井地坑院落式窑洞,还有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民居式。
   二、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源
   中国民居所表现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各异的特点,显示了许多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各地民居明显的差异是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地方材料和传统的构造技术与方法的不同、环境的不同、防御要求带来的特点经济条件的差别、宗教因素对建筑形式的影响等等,在中国民居中可以看到多民族的特征,蒙古包以及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西南少数民族和福建、广东的客家民居……等等,都强烈地表现出各民族的传统风格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影响住宅的平面形式空间安排和方位。
  三、民居的分布
   中国传统民居有着:明确的流线,完整的格局,明显的主体建筑,建筑组合体和渐进的层次。
   1、明确的流线好似画在人们心间的一副导游画,自然而然地引导人们到要去的地方。例如北京这样的历史名城,城市分为几个主要区域,如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和西单,每个区又有大街�中街�小街,街道再通过胡同小巷,胡同中才是住家门户,有明确的流线层次。
   2、格局是组织建筑群体构图的关系,中国民居的三合院、四合院形式正是以庭院为公共中心的向内的家庭组合体,建筑的组成有严谨方整的格局。单看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围绕纵横轴线形成前后左右对称的布局;单看庭院空间,也自成完整的格局;单看建筑群之间的相互连接的檐廊、转角回廊、院墙与垂花门等,也是自成格局的。因此一座完整的民居不论规模大小都组成严谨清晰的格局。
   3、主体建筑在城市中控制着道路网和其他从属建筑,居民都希望自己居住的街坊有个明显的标志。把一组建筑或一座建筑中的一部分作为主体处理时,就形成了村镇、建筑群或家庭住宅中的核心部分。例如中国传统村镇中的佛塔、庙宇或戏台,住宅中的起居室或堂屋。要精心选择建筑组合中、人们生活或活动的中心部分作为主体建筑,把它布置在最重要的轴线部分,安排高大的房顶,显眼的外行体量。例如在西藏民居中,把经常放在房顶上;在河北民居中,正房和堂屋在全组院落中体量中最大;在福建土楼中,正房堂屋的部位有显眼的层层下跌式重檐房顶,主体建筑是非常明确突出的。
   4、中国传统民居不仅注重组合体自身的布局变化,更注重街、坊、院落相互之间的划分与联系,成组成区地布置具有社会生活内容的建筑社区组合。这些组合可以表现出组织邻里生活社会化的思想。在低密度地区,建筑组合可以用小型房子以回廊、小路、小桥、花架、围墙等互相联结组成。再高密度地区,单幢建筑本身应作为组合体对待。即使是一幢小型住宅,宅地内部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多种房间的相互关系的组合体。
   在经历一个时期的“千房一面”、“素面朝天”后,大江南北的民居建筑逐渐认识到传统民居建筑特色的价值,各地新的民居正在显露出新的地域文化特色。传统的民居,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符号。然而,随着时代演变,这些特色符号日渐淡出视线,钢筋水泥磨灭了民居的个性。近年来,围绕新民居特色的塑造,全国各地展开一次次大规模的住宅方案设计活动。形形色色的设计大赛中的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恢复已淡出人们视线的地域民居特色民居。传统特色的消失,是由于一些传统元素作用的消失。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同样认为,传统民居建筑的土壤已经不再。然而民居的风格经过了几十上百年逐渐形成的,很多内涵是在居住过程中、在不断完善中留下的。新民居,不应该忽视,而应该更好传承文化的内涵。

推荐访问:民居 浅谈 中国传统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