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式到和风】2018新中式装修效果图

  摘 要:从平安时代盛期至室町时代,日本的茶碗发展经历了从引进中国茶碗到创制独具和风特色的茶碗的历程。平安时代盛期至镰仓时代,中国茶碗被直接投入使用,而在室町时代末期,日本自创的和风茶碗则与中国茶碗有着质的区别。中日外交和各自的国情都对日本茶碗的发展历程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平安时代;镰仓时代;室町时代;茶碗
  中图分类号: 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74-02
  
  2004年,“东亚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中日茶文化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部分与会者在这次研讨会期间撰写了相关文章,如刘德有的《“和敬清寂”和》、李卓的《从茶道看日本文化与日本社会》。除了学术文章以外,21世纪初,关于中日茶文化的一系列论著也相继涌现,如滕军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刘铭忠的《中华茶道》、关剑平的《茶与中国文化》。
   上述学者主要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关注茶道的发展历程及精神内涵,较少深入研究茶器。鉴于此,本文拟对平安时代盛期至室町时代日本茶碗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茶碗的关系进行初步探析,补充已有茶文化研究的缺漏。
  一、随中式茶碗之大流
   从平安时代盛期到镰仓时代,日本大量地引进中国茶碗,并在茶会中直接使用。
   日本平安时代的盛期正值中国的北宋年间,藤原氏与中国交往频繁,大量进口中国的唐物,唐物对日本社会生活的渗透作用加大。在藤原氏及其家族的僧人与宋商、宋神宗打交道的过程中,茶碗作为中国赠与日本的礼物之一传至日本。“1006年,左大臣藤原道长(966―1027年)在内宫参加了唐物御览式。在此仪典上展出了宋商曾令文带来的唐物。藤原道长当堂接受了曾令文奉献的礼物――苏木、茶碗、书籍。”“1072年,藤原氏家族名僧成寻(1011―1081年)访华。宋神宗在接见成寻时询问他日本需要何种中国物品,成寻回答说:需要香、药、茶碗、锦、苏芳。”茶碗的具体款式、数量和对日本茶文化的影响在这里都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阶段的中国茶碗是通过官方的途径和馈赠的方式传到日本的。
   镰仓时代约略相当于中国的南宋至元代,建盏茶碗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会上使用的茶具。“在12世纪前期的博多遗址中,发现了建盏……径山禅法及茶礼经圆尔辨圆(1241年回国),南浦绍明(1267年回国)等人传入日本之后……建盏身价大增。”南宋始于1127年,博多遗址中的建盏是来自北宋末还是南宋初的中国,有待考究。但建盏开始被日本国人所重视,却是13世纪中期以后,即南宋后期。受到重视自然知名度会随之提升,需求量会随之大增。“在径山寺,在禅宗‘继承衣钵’的传教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日本僧人在回国时都要带回师傅的肖像画及建盏。而且有的僧侣不只带回一个。这些建盏陆续在日本上层社会流传开来。由于径山寺地处天目山,又称天目山径山寺,所以,这些建盏就被日本人命名为‘天目茶碗’。最早出现天目茶碗一词的日本史料,可举《大日本史料》所载日本建武二年(1335年)九月的《泊寺院打人恶党等交名文书》”到了南宋末至元中后期,建盏已经成为日本僧人归国的必备品。由于建盏与径山寺禅宗之间的微妙关系,使得建盏有了其在日本流传的名字――天目茶碗。天目茶碗(建盏)在北宋产于我国福建省的建阳地区。蔡襄的《茶录》、宋徽宗的《大观茶论》都有提及建盏的纹理、色泽、厚度和器形。“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黑色中呈现兔毫的纹理,谈不上做工精细、引人注目,却也略显神秘、透出丝丝禅意。实际上,建盏在日本并非任何时候都称作天目茶碗。镰仓时代末期僧人玄惠法印在《吃茶往来》一书中描述门茶会状况的时候,就直接使用建盏一词。“会众列坐之后,亭主之息男献茶果,梅桃之若冠通建盏,左提汤瓶,右曳茶筅,从上位至末坐,献茶次第不杂乱……”中国的建盏东渡后在日本大受欢迎。即便有时被改名换姓,还是同一种茶碗。
   平安时代的日本一味模仿中国,全盘接受中国的思想文化,对唐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仰慕之情。而北宋的统治者也继续发扬传统的朝贡贸易精神,积极向外夷展示天朝的权威。所以北宋时期,中国馈赠的唐物茶碗传入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开始,尤其进入了镰仓时代以后,日本改变了单纯模仿中国文化的路线。佛教盛行、教派林立的镰仓时代,引进的中国思想文化势必会打上本土宗教的烙印。建盏被称之为天目茶碗,正是禅宗文化大兴的反映。平安时代盛期至镰仓时代,日本茶文化汲取了不少中国茶文化的元素,为其茶道的形成奠定基础。作为饮器的茶碗,当然也不例外。不管名称改变与否,随中式茶碗之大流始终是这一时期的总体趋势。
   二、创和风茶碗之独到
   室町时代末期,中国茶碗传入日本的数量大减。日本开始制造具有大和民族风格的茶碗,茶道文化逐渐形成。
   以乐窑陶茶碗为代表,日本脱离中国茶碗的形制,自创和风茶碗。“至16世纪末,在唐物茶碗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在唐物茶碗的形状不适合日本点茶法的情形下,千利休创制了碗底宽、碗壁厚的黑釉乐窑陶茶碗。这宣告了日本‘和物’的正式诞生,日本茶道也逐步形成。”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引进的中国茶碗不足以满足室町时代日本国人的需求,不但数量有限,而且样式过时。可见当时日本的茶文化已有了自己的特色。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创制的乐窑陶茶碗是什么样子的?除此之外日本茶人还烧制了怎样的茶碗?“乐烧(乐氏陶器)最具代表性的陶器是茶碗。这一陶烧流派没有中国陶瓷制造业中所流行的精湛工艺,相反,日本的工匠们喜欢让烧制的陶器显得质朴古拙……另一流派的古田织部常常有意烧制一些奇形怪状的茶碗。”粗糙、古朴的乐窑陶碗与中国明代陶瓷的精美截然不同。至于古田织部流派的茶碗,就更呈现出颠覆传统的非主流态势了。“在茶室里饮茶的时候,茶碗是个问题。使用的茶碗是圆筒形的,包括中国,无论哪里的茶碗都是圆筒形的……16世纪的日本当然已经有木制的旋转台了,在这几百年前就已经使用了。技术上已经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制作精致的茶碗并不是一件稀罕的事……放着那么高的陶艺技术不用,故意不使用旋转台,下意识地任凭自己的感觉去制作自己喜欢的变形茶碗,还说变形才是有趣的,也许只有日本人会这样干吧。”刻意弃用精湛的陶艺技术而根据主观的意愿来决定茶碗的形状,与中国文化注重对称、规整的修饰效果是对立的。明代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进一步成熟,对茶碗的审美要求与前代相比更为苛刻。“茶瓯古取建窑,兔毛花者,亦斗碾茶用之宜耳。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有名窑,近日仿造,间以可用,次用真正回青,必拣圆整。”建窑的茶碗色黑且粗糙,不宜用于饮器。由此可知明代中国人使用的茶碗款式――小巧玲珑、白皙亮丽、光滑精致。明人尚白瓷,屠隆的《考�余事》有言:“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白瓷质地厚实,可以保温,白色与茶色相衬,赏心悦目。实用性和美观性兼具的白瓷显然优于建盏。古朴与精细、随意与圆整,无论是千利休的乐窑陶茶碗还是古田织部的变形茶碗,都跟中国明代的白瓷茶碗有着质的区别。
   室町时代末期的日本创制了独具民族风格、与本土茶道文化相适应的茶碗。和风茶碗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时中日贸易关系的影响。室町时代和明代在时间上大致吻合,郑和下西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朝贡贸易达到顶峰,此后,倭寇的侵扰严重威胁中国沿海地区社会的安定,明政府遂宣布海禁,中国开始走向封闭。在中国茶碗供不应求的同时,室町时代日本的茶道文化在镰仓时代反对一味模仿中国的基础上进一步趋向独立,有大和民族风格的茶碗应运而生。所谓和风,即茶碗的质朴古拙和奇形怪状,与当时极富禅意的著名茶道形式空寂茶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至于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代得以强化,茶碗的精致圆整与规章制度繁多、等级结构分明的政治气候相辅相成。此时,中日两国的茶碗在风格特色上甚少有交集。
   三、结论
   平安时代盛期至镰仓时代,以有天目茶碗称谓的建盏为代表,中国茶碗传入日本,被直接作为饮器用于茶道。室町时代末期,乐窑陶茶碗和变形茶碗问世,日本茶碗趋于和风化,与同一时期的中国茶碗有着天壤之别。随中式茶碗之大流到创和风茶碗之独到的发展历程,与平安时代盛期到室町时代的中日外交关系及两国各自的政治文化环境紧密相连。
  
  参考文献:
  [1]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人民出版社,2004.
  [2]王从仁.中国茶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和风 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