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教授生活] 那时候以为爱的是生活

  从档案史料中看到了《国立北京大学核发薪金清册俸给簿民国二十四年二月份》即1934~1935学年的北京大学教职员实际月薪,摘录如下――   校长:蒋梦麟600圆,数学系教授冯祖荀、化学系教授曾昭抡、地质系教授李四光、外国语文系教授朱光潜、梁实秋、周作人等人都是500圆,哲学系教授马叙伦、中文系教授胡适、傅斯年等人都是400圆,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史学系教授钱穆等人都是360圆,兼职讲师顾颉刚50圆。
  1928年4月以后,因国民政府首都迁往南京,北京市改称“北平”。受当时世界经济萧条的影响,市场多不景气。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北平市面赖以点缀的就是大、中学校了,尤其是大学,国立的有“三大二专”。“三大”就是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师范大学;“二专”就是艺专和体专。每月南京教育部有一笔固定款项汇过来。(清华大学也是国立,但用的是“庚款”,是另外一笔。)
  其他私立大学有教会创办的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协和医学院,经费主要由教会拨款。另外还有私立的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华北大学、京华美专等。
  一些著名的大学经费充足,讲师、教授生活优裕,颇为大家羡慕。
  例如中法大学教授鲍文蔚,同时又在东华门孔德学校兼课,收入在300圆左右。当时物价便宜,面粉只要3圆左右一袋(22公斤),猪肉只要1角多钱一斤,上百圆收入就很可观了。当时鲍先生住家共有2个小院,8间北屋,两东,两西,有盥洗间,有浴缸,有庖人、女佣,还有自己的包月车。有书房,有客厅,四壁书架上有法国带回来的上千种的精美书籍,鲍文蔚在当时还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教授,至于老教授、名教授,其生活之优裕和安定更可想见。
  有些留学国外的教授还娶了外国夫人,有的是西洋(欧美)夫人,有的是东洋日本夫人,有的外国夫人自己也是教授,他们住的往往是有花园的房子。衣食住行都比她原来在法国、日本时还舒服,不但能维持外国的水准,而且常常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尤其当时的日本姑娘,都爱嫁中国留学生,如果到中国能做教授太太,那在名誉上,在生活优越上,都是令她们同伴十分羡慕的了。
  30年代初,北京国立大学还有“部聘教授”的名称,即聘书由教育部发,如刘半农、钱玄同、徐志摩几位先生都是,薪金高达500圆。好景不长,“七・七事变”之后,教授生活每况愈下,一落千丈了。
  (摘自山西人民出版社《那时的大学》作者:陈明远)(图片201205-22-1 图注:李大钊(右一)与蔡元培(右三)、胡适 (右二)、蒋梦麟(右四)在一起。)

推荐访问:那时候 教授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