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让资格认证脱去尴尬的外衣:脱去外衣

  编前语:   自诞生之日起,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本文简称“资格认证”)便饱受争议。在老人们眼中,这个“麻烦认证”可谓是“侵犯人权”;就连经办部门也觉得整个工作“劳民伤财”,“费力不讨好”。当资格认证的外衣日渐尴尬,处于两难的经办部门该如何"见招拆招",从容应对各方利益需求已成为不可回避的“棘手山芋”。
  然而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于资格认证这项工作,社保人设计的社保与公安"联姻"做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或许可以推之四海的平台。
  
  据相关数据统计,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是全国养老基金负担最重的城市,也是资格认证人数最多的城市。面对僧多粥少的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安全、防止冒领和诈骗显得尤为重要。这其中,资格认证挑起了重任。然而从它诞生之日起,似乎饱受诟病,各地退休人员的抵触情绪也不绝于媒体。但是在上海,记者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资格认证工作井然有序。上海社保人用上海人独有的精明和聪明,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念和做法,让资格认证脱去了尴尬的外衣。
  
  社保与公安联姻:无声处见真情
  “过去,一个月追悼会我要参加少则七八十次,多则一百多次。每次追悼会结束,我第一件事就是要到区社保中心告知死亡情况。一个月下来,要跟社保部门打上少则七八十次多则一百多次交道!”回忆起上海早期养老保险资格认证,有4万退休职工的上海百联集团人力资源部宛勇宝,满肚子牢骚。
  实际上,早在1999年之前,上海就开始资格认证了。原上海市黄浦区社会保险事业基金管理中心主任李硕告诉记者,当时实际上是由企业代做资格认证,企业通过走访、慰问等活动了解退休人员的生存状态。
  然而,随着城市改造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搬到郊区甚至随同子女到外地生活,企业便不能及时掌握生存状态。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上海推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相伴而生的是退休人员变成了社会人,企业和个人的关系逐渐松绑,养老基金日益受到冒领、欺诈的威胁。不仅如此,“一旦养老金被冒领,经办机构开展追讨举证很难,花费大且成效不明显”。
  “资格认证工作回归到社保经办部门迫在眉睫。”上海市社会保险事业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社保中心”)社会服务部主任游惠国告诉记者,当时需要资格认证的退休人员有297万,如果按照一些地方采取的退休人员到区、镇或街道社保部门进行资格认证,那场面不敢想象。“如果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比如指纹识别或者视频进行资格认证,不仅要有物力、人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还会引起老人的抵触情绪,搞不好会被认为侵犯人权。”
  “可否利用现有的公共资源而不惊动退休人员呢?”上海社保中心经过调研发现,上海公安户籍信息管理规范,民政部门的殡仪馆只有见到公安机关的死亡证明或者户籍注销证明才可以接收死者进行火化。于是,上海社保中心找到市公安局进行协商研究,最终签署了建立社保与公安信息按月交换比对制度。
  依照这一制度,每月12日,社保信息和公安信息进行比对;18日,市社保中心把比对后的已显示死亡的退休人员信息分发到区社保中心,区社保中心再分发到镇(街道)社保平台;26日前社保部门统一中止或者封存养老金账户,并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家属到社保中心办理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手续。
  “之前,都是我们随时向社保部门汇报退休人员的生存信息,一个月不知跑多少趟。现在反过来了,都是社保部门给我们‘反映’情况了,呵呵。”上海中恒集团劳务中心陈祥岳说,“自己的工作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这种办法非常有效地防范了养老金被冒领。”市社保中心社会服务科科长谢振宇给记者分析了这一制度的优点。他说,社保和公安按月信息比对,也就是说,社保部门较公安部门掌握退休人员的生存信息只晚一个月,退休人员多领取了一个月养老金,但是在家属到社保部门办理终止手续时,多领取的一个月养老金可以从相当于两个月养老金的丧亡抚恤金中抵扣,社保人员对家属进行解释后,家属都能够理解。
  “这样一来,上海户籍上海退休上海养老的这部分老人就被静悄悄地‘资格认证’了。这是个互利的长效好机制。”游惠国向记者解释道,社保信息内容详细,还可以为公安部门办案等工作提供帮助。对社保部门而言,既没有惊动退休人员,又投入较少的经办力量,却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资格认证工作。
  从2011年起,因工死亡遗属纳入到社保和公安信息比对机制中。7月1日,上海又将综保和镇保并入城保。这意味着,社保部门通过公安户籍信息比对的人数将突破400万人。种种情况表明资格认证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情况更加复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户分离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户籍信息管理面临着一些挑战,不排除有一些户籍信息失真。
  因此下一步,上海市社保中心打算整合社会多方资源,寻求多途径合作,探索补充一些辅助办法。比如与人口普查机构合作;比如借助医保部门跟医疗机构的密切关系,直接获取医学或死亡证明;比如和社区医疗机构合作,通过为退休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获取生存信息等等。不过,游惠国告诉记者,近在眼前的是把享受异地养老待遇的上海户籍的退休人员,纳入社保和公安信息比对的机制中。
  2011年7月,《社会保险法》开始实施。陪伴这个机制运行多年的原市社保中心主任鲍淡如在电话里得意地告诉记者,《社会保险法》中提到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报个人的出生、死亡以及户口登记、迁移、注销等情况”,上海经过多年的探索早已形成了一个长效机制。
  
  异地认证:力争便民最大化
  社保和公安进行信息比对的人群涉及上海户籍上海退休上海养老的老人,占上海资格认证总数的96%。然而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吸引了全国各地许多优秀人才来上海发展,外地退休老人也越来越多。还有一些当年支援边疆建设,退休后落叶归根的上海老知青,两者共计12万人。与此同时,在上海外还有13.7万跟随子女常年在外地或者外国居住的上海户籍上海退休老人,这部分人,公安部门也很难及时准确掌握他们的生存信息。
  “这是资格认证的难点,但是我们认为异地认证是城市化的必然选择。鉴于目前社保体系不完善,各地经办要求不一致,我们对这两部分人进行了手工操作的异地认证。”游惠国告诉记者时,显得有些无奈。“不过,我们要求力争做到便民最大化”。
  张伟壮是市社保中心社会服务科的科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社保协管员服务社社长,手下有500名社区协管员,分布在全市215个街道(镇)社保服务中心。“12万老人,500名社区协管员,平均每名协管员要协助认证240位老人。这应该是全国之最了。”张伟壮苦笑着告诉记者,协助异地认证是社区协管员9项工作内容之一,却占据了他们百分之四十的工作量。
  “你就给盖章签字吧,你看我把我妈身份证、退休证都带来了……你们有没有人情味啊,就这一千多块,我至于冒领欺骗吗?”10月12日上午,当记者来到上海市黄埔区半淞园路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时,正遇到一位想替母亲做资格认证的王女士。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大学毕业后落户上海,前几年把母亲从南宁老家接过来一起生活。老人身体一直很好,每年都是自己去做认证。2011年王女士夫妇在黄埔区购置了新房,从南汇区搬过来。“打听到资格认证可以在就近街道办理,本来很高兴,觉得很方便,没有想到他们那么教条……”听完王女士的不满后,社区协管员王惠君不紧不慢地告诉她,退休老人亲自来认证,其实是保护老人自己的利益。“万一被冒领了,损失的可是自己的养命钱啊!如果老人不方便来,我们可以上门认证。”
  事后,王惠君表情淡定地告诉记者,这位王女士算是态度比较好的,很多年轻人都是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发展的,政策跟他们说清楚,他们都能理解。“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老人本人来认证。有些地方特别是当年支援边疆建设,退休后返沪的老知青,他们的退休金普遍比较低,本来就不满;还要来认证,有的地方居然要求按手印,有的地方要有拿着当月杂志拍的照片,有的地方要盖公安、街道和社保3个部门的章,有的地方一年要认证两三次。这样一来,抱怨就更激进了。”
  这样的感触,普陀区长征街道的社区协管员吴琪体会更深。普陀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外围,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交通变得快捷方便,加上优质的教育与医疗资源,吸引了许多从城里拆迁的人和大量的外来人口,成为上海宜居的新城区。在吴琪的记忆中,2008年一年她处理过的协助异地认证的退休老人100多人,而到了今年,截止到9月底她接待或者上门认证的外地老人超过了620人。“每一次异地协助认证,我们协管员都只能耐心解释,承受误解、委屈甚至谩骂”。
  其实,王惠君和吴琪也有怨言,“地方经办的要求太多了,作为协助,我们也没有办法”。“如果能像上海对待外地居住的上海老人那样就好了”。
  王惠君和吴琪所指的上海老人是指上海退休外地居住的老人,他们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还有一部分人在国外,共计13.7万人。
  在黄浦区社保中心,记者见到工作人员正在归档一部分从外地寄回来的《异地居住享受上海市社会保险待遇人员资格协助认证表》。认证表的最上面显示退休老人或遗属的外地通信地址及信封编号;中间部分是“通知”,告知老人携带认证表和身份证到居住地所的街镇(乡)社保经办机构进行认证;通知后面“链接”上回信地址;下半部就是认证表的具体表格。记者看到,表格上的姓名、身份证号、参保户名称、参保户登记码、计算机编号,乃至现居住地的地址和邮编都已经机打,注明好了。老人只需签上名字,而地方社保经办部门只需要在“是否健在的后面”打上对号,签上名字,盖上社保部门的章即可。
  这跟记者在上海一些街道社保中心见到的情形不一样。记者查看过《享受外省(市区)养老保险待遇人员资格认证台账》,许多地方寄来的认证表都是空白的,从姓名、身份证号、参保单位等等,所有信息都需要填写,而且各地方的认证表内容不尽一致。南汇区康桥街道社区协管员张菊莉告诉记者,很多老人不会写那么多字,她们通常让老人把认证表复印一份,或者干脆由他们代填写。“这样一来,效率很低,一天上午都在忙活这事,其实认证不了几个人”。
  游惠国告诉记者,上海居住外地的老人比较多,为了方便外地经办,尽量把认证手续简化,上海才设计了这样的认证表。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表格避免了手工操作的二次错误,提高了认证效率,对老人也比较人性化。对上海社保经办而言,返回来的认证表整理、归档、上传信息等都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社保机构网上“跑腿”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其经济区域辐射到长三角地区。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格局逐渐形成,信息一体化势在必行。敏锐的上海社保人认识到,“必须主动信息化,人性化地信息化,便民地信息化”。他们开始思考,可否让居住在长三角地区的退休老人的资格认证借势信息化呢?
  “江苏社保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我们给他们添了很多麻烦噢。”2004年,上海市社保中心开始跟江苏省社保中心接触。鲍淡如回忆说,当时上海市退休人员退休后在江苏居住生活的有7.5万人,江苏居住在上海的退休人员只有0.78万人。上海社保多次把江苏省和地市社保经办部门负责人请到上海来协商,最终,沪苏两地联合印发了《关于对异地居住养老人员进行领取养老金资格协助认证工作的实施办法》,并于2005年11月正式启动“异地协助资格认证网上操作系统”。
  由上海社保中心开发的这个网上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借助了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12333网站子系统搭建的平台,“这个系统操作非常简便。”鲍淡如告诉记者。
  “折腾少了,再也不用去寄信了!”上海退休,如今居住在江苏省镇江市丁卯开发区的张正财老人,在电话里直率地告诉记者。每年5月中旬,张正财老人都会收到从上海市社保中心寄来的认证表,一式两份。老人带着认证表和身份证到开发区街道办理认证后,一份认证表留在自己手里,另一份交给街道社保协管员。接下来的工作就有社区协管员把认证表整理好,送到区社保中心,区社保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登录“异地协助资格认证网上操作系统”,本地上传资格认证信息。另一端,退休所在地的社保经办就可以实时看到认证信息了。
  “老人折腾少了,经办效率和准确率提高了,财力、人力的投入也少了。”游惠国总结说。之前有社保经办测算过,手工操作,用寄信的方式进行异地资格认证,花在一个老人身上平均用4元钱;而资格认证工作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又没有财政专项经费。“加之,退休老人抵触情绪又多,社保经办部门觉得自己是‘费力不讨好’”。
  经过5年的合作,沪苏两地的网上协助资格认证工作机制已经进入了常态化、规范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的运行轨道。
  2010年7月27日,由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组成的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险企业退休人员“异地认证”合作工作会议在上海举行。会上,时任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皮德海充分肯定了沪苏两地的网上协助资格认证工作机制。他说,上海创造了好的经验,为长三角三省一市开展“异地认证”乃至大范围向全国开展“异地认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011年4月,上海市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工作正式启动。这意味着沪苏两地的异地认证机制扩到了长三角地区。不过,跟沪苏两地异地认证机制不同的是,这次上海“放弃”了运行了5年的网上操作系统,改用人社部金保工程为网络平台的异地退管系统实施网上协助认证。游惠国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大势所趋,他们是顺势而为。他表示,在试点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们正在整理,查找原因,找出对策,将整理后的材料上报人社部社保中心。
  从借势公安户籍资源进行信息比对,到探索异地网上协助认证,再到形成协作机制扩大到长三角地区,上海的资格认证工作不仅实现了全覆盖,而且还脱去了尴尬的“形象”。游惠国形容这一路上的感受是,社保经办机构处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第一线,面对社会日益发展的新形势,面对社保事业日益艰巨的新任务,面对社保经办管理体制变革的新形势,一定要在服务型政府中找准定位,把社保经办机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建设目标真正转化成为社保经办机构的执行力,认真寻找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的操作路径,坚持以人为本。
  她进一步解释说,经办能力的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次升级改造就能够完成。这个过程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服务是优化社保经办服务的宗旨,即把要服务对象的利益和尊严放在首位,把社保人自己的心态放低,“低调但要有腔调”。
  上海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公安和社保可以比对信息,那么其他地方也可以做。
  既然长三角地区可以借助部里的金保工程平台进行异地资格认证,那么理论上,各地方经办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只是需要形成合作机制和操作规则。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保障》)

推荐访问:上海 外衣 资格认证 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