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德关系 [英法德关系重新洗牌]

  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构成的协调与平衡开始被打破,英法德三国关系也将迎来一次重新洗牌。      2011年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扰乱了世界经济,也震荡了欧洲政坛。为应对危机,欧洲三个主要大国――英法德领导人似乎比以往任何一年见面的次数都多。但见面频繁并不等于就能迅速解决问题,在12月8~9日的欧盟峰会召开前,这种现象最为明显地表现出来:德国要求全面修改欧盟条约,法国则要求部分修改条约,而英国则坚决不同意修改。结果,在德法“费尽力气”达成一致后,英国孤注一掷的选择还是让大多数欧洲人的心凉了半截。
  作为欧洲最主要的三个大国,英法德之间的关系曾经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决定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战争与和平,二战后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欧洲联合的进程。尤其是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诞生以后,这三个大国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实际上构成了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迄今为止一体化的方向和进度。然而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这种协调与平衡开始被打破,英法德三国关系也将迎来一次重新洗牌。
  
  英法关系:拉远距离
  英国有历史学家说过,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英法关系友好是规律,敌对是例外”。的确,英法作为西欧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地结成同盟与德国作战。二战后,两国也数次在海外联合采取军事行动,像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时联合入侵埃及,2011年两国联合发起对利比亚政府军的空中打击,等等。
  不过,一旦涉及欧洲内部事务,特别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两国关系就开始变得复杂且矛盾重重。在英国看来,历史上“大英帝国”的辉煌决定了自己在身份定位、国家利益等方面与大陆国家存在很大不同。如果欧盟在政治和经济一体化方面的力度过大,英国的特殊利益和地位将被淹没,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力也会随之下降。所以英国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往往半心半意、若即若离。而法国对推动欧洲政治与经济一体化却比较积极,与德国一起扮演了“双发动机”的角色。对英国的欧洲政策,法国一直不太满意,戴高乐总统就非常不信任英国,称其为欧洲联合的“特洛伊木马”,并两次否决英国参加欧共体。但不信任归不信任,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对法国还是有利的。法国对德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始终心存顾忌。早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蓬皮杜就觉得当时的联邦德国在欧共体内的影响太大,需要和英国拉近关系以便搞点平衡。近年来,随着德国实力地位的进一步突出,法国拉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以平衡德国的趋势也更加明显了。
  然而欧债危机的蔓延完全打乱了英法接近的趋势。英国为了确保自己的特殊地位,在2011年12月8~9日的欧盟峰会上坚持反对通过加深一体化来应对债务危机,否决了关于修改欧盟条约的提议,一下子使它和其他成员国的矛盾暴露无遗。多数成员国对英国的举动非常不满,德国基民盟议员布劳特批评说“如果你(指英国)对遵守这些规则还没做好准备,那你最好把嘴巴闭上”。即使像瑞典和波兰等非欧元区国家的政治家也批评英国在“分裂欧洲”。修约提议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法国自然对英国的这种态度非常反感。法国总统萨科齐十分恼怒,在峰会期间甚至拒绝与英国首相卡梅伦握手。法国的《费加罗报》谴责卡梅伦在“玩一个危险的游戏”,并讽刺说英国“不过是在证明自己仍然是一个‘持不同政见的国家’”。结果,除英国以外的所有欧盟国家开始向财政联盟的方向迈进,英法关系自然重新拉远。可以预料,随着欧洲大陆国家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建设,英国自我孤立的状态将更加突出,法国也更不可能用英国来作为平衡德国影响力的工具。
  
  德法关系:不平衡的“轴心”
  既然英国在“漂远”,那么法国也只好更加紧密地向德国靠拢,欧洲深化一体化的任务也只能由法德两国来完成。事实上,面对欧债危机,法德两国也确实展示了“轴心”的作用:很多应对举措都是由这两个大国共同发起并推动实施的,一些媒体甚至将两国领导人合称为“默科齐”。然而危机情势越是紧迫,德国作为欧洲最大、最优秀经济体的地位就越是突出,德法关系的不平衡也越发明显。
  在以往,所谓的“法德轴心”一直是用法国的政治影响力与德国的经济影响力相平衡的。但这种用政治优势来平衡经济优势的做法并不总是有效。上世纪70年代末,法国总统德斯坦就担忧法德之间的经济差距:“(如果)一个经济大国遥遥领先,那对欧洲就不好了。”现在的情况正是如此。法国在经济上的弱势使自己传统的政治影响力不断降低,而德国的经济优势正在不断转化为政治影响力。从目前欧洲应对债务危机的情况看,德国无疑居于主导地位,可以说只要德国反对的就必然不能实现,而法国那些不同的主张最终只能悄悄地隐去,转而支持德国的设想并假装它们也是法国的主张。所以法国与其说是与德国“共同领导”,不如说是在尽力“配合”德国。对此,其他国家实际上看得很清楚,法国国内也认为总统萨科齐向德国让步太多,引发一些政治派别的强烈不满。比如法国社会党就把萨科齐比作1938年在慕尼黑协定中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法国总理达拉第,把默克尔比作19世纪后期想要“主宰其他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的德国首相俾斯麦。而极右翼的“国民阵线”领导人马琳・勒庞干脆指责萨科齐“把法国出卖给了德国独裁者”。
  然而,不满归不满,目前国内和欧洲的经济状况使法国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今年上半年以来,法国经济不断亮起“黄灯”,信用评级面临下调压力,尽早控制债务危机对法国来说已经十分紧迫,情急之下只能唯德国马首是瞻。从政治上看,传统的法德“轴心”可能越来越名不符实,但对法国来说还是一项必须保持的资产。毕竟,如果欧洲一体化不是通过“轴心”来完成的话,那么法国连与德国“平起平坐”的表象都将失去,其在欧盟中的地位很可能逐步“意大利化”。更何况,法国在欧盟内部的传统盟友主要是南欧―地中海国家,目前多是债务危机的重灾区,根本无法指望。这些因素使法国在与德国关系方面只能采取一种低调务实的做法,从而使法德关系看上去更紧密,实际上却更不平衡。
  
  德国“一家独大”与欧盟的未来
  在英法德三国关系的变化中,德国的地位应该说最为主动。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德国关于加强一体化来应对债务危机的主张客观上造成了这样的结果:英国不敢靠上来,而法国不敢离去。所以,尽管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欧盟峰会上强行拒绝修改盟约,从而自我孤立于欧盟其他国家之外,德国还是有充分的余地来表示“宽大”,这与法国的愤怒态度形成了对比。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向联邦议会的讲话中就明确表示,她对英国“不能加入我们”感到“非常惋惜”,同时又强调“英国无疑会继续成为欧盟里面非常可靠的伙伴”。应该说,德国在英法之间如此游刃有余的时候并不多,这也凸显了当前德国的优势。
  对于其他欧盟国家来说,德国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确定。特别是随着债务危机的发展,一些原先对德国这种“老欧洲”国家心怀疑虑的“新欧洲”国家也逐步认清形势,转而“拥戴”德国充当欧盟的领导。波兰外长就公开宣称,比起德国的强权来,他更害怕德国的不作为,德国对欧洲来说“不可或缺”,必须发挥领导作用。考虑到这些话是从一个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德国侵略的国家的外长口中说出的,德国当前在欧盟内部受拥护的程度就更加可见一斑。
  与一些外界的猜测不一样,欧洲人并不十分担心“一家独大”的德国会颐指气使,因为在欧洲一体化框架下发展仍然是德国的既定政策,其推动一体化的方式也是把更多权力转移到欧盟这一超国家机构,而不是留给自己。欧洲人真正感到不快的是欧盟会越来越多地带上“德国风格”:严厉、讲究逻辑和规划、刻板、勤奋。奥地利大文豪茨威格说过,德国人属于“不让自己过好,也不让别人过好”的类型。这些当然使德国在经济上很成功,但决不会令其他欧洲国家羡慕,而被迫按这种标准行事对很多欧洲人来说更是一种可怕的前景。一个法国官员就表达了这种忧虑:“我们难道都不得不变成德国人吗?”英国《卫报》更是预言“一个由德国领导的严酷的欧洲时代已经到来。”不过,只要能够有效应对债务危机,多数欧洲国家似乎还是愿意接受这一前景的。

推荐访问:洗牌 关系 英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