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诊断娱乐新闻|合和诊断新闻

  [关键词]娱乐新闻:职业道德;虚假化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压力与日俱增、人们的娱乐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倾向。娱乐报道因此成了近些年新闻界一个普遍而显著的“增长点”,除了纯娱乐的报纸杂志外。许多综合性媒体也在不断将娱乐报道“做大做强”。大众需要娱乐,媒体便大量开发娱乐资源。以此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如果我们仔细翻看一下,就会发现如今的娱乐新闻已严重变质变味:翻开报纸的娱乐版面,红男绿女的绯闻会令你眼花缭乱:打开网站的娱乐新闻,那些活色生香的美女照片,那些火辣辣的新闻标题会让人脸热心跳。至于某某明星出位露点、春光乍泄,某某和某某离了。某某和某某掰了,某某又和某某好了等更是充斥着每天的娱乐新闻。
  那么,娱乐新闻的“病根”在哪?这“病”要是长期拖延下去,会对媒体、新闻从业人员、受众产生怎样的危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娱乐新闻“病根”何在
  一是媒体和娱乐记者在名利面前丧失了立场原则。利益摆中间,媒体的职责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被放在了两边。如今是注意力经济时代,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吸引最多的眼球是商家搅尽脑汁追求的目标。新闻媒体更是充当了眼球经济时代追求“眼球最大化”的当仁不让的急先锋。有人看,有人关注,电视的收视率才高,网站的点击率才能增长,报纸的发行量才能扩大。而收视率、点击率、发行量是客户追求的终极目标。有了利益的驱动。许多媒体便想方设法扩大影响,其中一招就是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做文章。尤其是名人的绯闻、丑闻、性闻因其具有轰动性,更成了某些媒体、记者借以制造轰动效应、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
  二是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媒体丧失了方向。在媒体逐渐走向市场化后,媒体自身的竞争越来越趋白热化。就拿省会城市为例,一个只有数百多万人口的城市,竟有二十多台(套)广播电视节目,有影响的报刊也有十多家,许多媒体的定位趋于一致,受众群大同小异。在这种情况下,谁的料猛、谁的料多就成了媒体比拼的资本。在大家的信息渠道、新闻来源大同小异的情况下,真正的独家新闻越来越少。于是乎,只要一听到某个明星“出事”了,大家便蜂拥而上,深怕自己赶不上趟,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因而本来一件未经核实的新闻,便堂而皇之上了报纸,一个道听途说的传闻便成了言之凿凿的报道。这还不算,有些编辑记者为了让自己报纸上的内容更危言耸听、更触目惊心,还在标题、图片上大做文章,极尽夸张之能事,这样炮制的文章,其内容的真实性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许多媒体因为量化了每个编辑记者的工作,为了完成任务,便出现了“听某某说”、“有可能”、“据传”之类的娱乐新闻。有时一听说有“生猛”的料,大家便一涌而上。有时甚至因为自己掌握的线索少,可供报道的内容不多,有些娱记便不惜编造假新闻。
  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娱乐新闻病态十足:内容庸俗,格调低俗,虚假新闻泛滥。而这样的病态娱乐,又会对社会产生怎样危害?
  娱乐新闻庸俗化虚假化的危害
  一是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丧失。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报道类别。是社会新闻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说,必须具备新闻的一切内在要求。但现在许多媒体从业人员看来,娱乐新闻算不上真正的新闻,不就是明星们那点破事嘛,看了哈哈一笑得了,何必那么认真呢?从业者这样想,就会丧失客观公正的原则,信笔由缰;管理者这样想,就会姑息纵容,致使假新闻层出不穷。
  不是吗?被传出“死讯”其实还好好地活着的明星已经不止一个两个。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且不说这样的新闻会对新闻人物自身及其家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准确、及时、客观、公正这样一些起码的新闻工作的原则也已被媒体弃之脑后。今天从你们这儿得知某某病故了,过不了几天,又从你们这儿得知某某在某地拍什么样的戏,受众到底该相信哪条新闻?
  新闻媒体这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不顾事实真相的做法很容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不是有某某明星在自己新专辑上市前向记者哭诉自己失恋的新闻?不是有某些在演艺圈没混出什么名堂的人会抓住某些大明星大导演披露自己和他们“不堪回首”的往事?更有甚者。会拿车祸、自杀等来炒作自己,以此扩大知名度。但就是这样的新闻,却仍被一些媒体“照实”刊载,于是,在这场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愚闻”中,受愚弄的不只是受众,还有那些热衷于炒作、在“猛料”面前失去判断能力的媒体。而这样的报道一旦在某一媒体上频频出现,不难想象这家媒体的公信力还有多少,还会有多少受众愿意受这份愚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公信是媒体的命根,丧失公信力,丧失诚信的媒体,其命当不久矣!
  二是导致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媒体过去是政府管得太紧,现在是太偏于市场,媒体要分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但是一定得有个道德底线,但道德底线在娱乐新闻里似乎许多媒体并没有守住。许多媒体盲目追求“卖点”,将明星的三角恋、绯闻、吸毒等当成重磅新闻,不仅连篇累牍进行报道,甚至不惜夸大其辞疯狂炒作。
  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良心不仅关乎整个行业的未来,而且直接关乎国家的未来,但愿我们所有新闻从业人员都能从这些事件中得到启迪和反思,别再不把娱乐新闻当回事!
  三是导致公众欣赏趣味的低级庸俗,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媒体作为社会公器,除了发布客观、准确的新闻资讯外,还应承担舆论引导的职责。但娱乐新闻“快餐式”的消费方式,让许多新闻从业人员误解了它必须承担的舆论引导功能,消解了它本应有的人文内涵。实际上,娱乐新闻同样是新闻,同样会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一下,媒体每天报道的娱乐新闻里都充斥着绯闻、暴力、色情,社会对娱乐圈会怎么看?社会公众每天接触这样的新闻,会不会连自己的欣赏趣味也会渐渐趋同?那些对成名成星满怀希望的青少年又会怎样看娱乐圈和我们这个成人世界?许多孩子都喜欢追星,现今没有几个孩子心中没有一两个偶像明星,看多了这样的新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九一一”期间,美国媒体在报道这场美国历史上罕见的大灾难时响应政府号召,没有出现一个血腥的场面。没有一个关注跳楼者的镜头,为什么?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的镜头会更有视角冲击力和震撼力?不,是因为他们心中装着美国成千上万的未成年人,因为他们知道,那样的镜头会对下一代的心灵产生怎样的刺激,会给美国公众带来怎么的刺痛!他们恪守着自己的道德良知,恪守着传媒对国家和社会应有的引导责任。
  未成年人关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国家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来保护他们的权利,让他们得以健康地成长。但我们的娱乐新闻却每天都在污染着他们的灵魂,让他们的心灵长期浸泡在这样不健康的新闻之中,我们的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何在?每一个娱乐新闻的编辑记者、每一个新闻媒体的老总们,都该认真反思一下我们的娱乐新闻了。
  庸俗、低俗、恶俗之风。绝对不是我们健康、文明社会的主流。也从来不是一个民族进步、发达的表现。今年“两会”期间,许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也纷纷就此发表意见,提出“娱乐报道该整风了”。当然,娱乐新闻是让人轻松、消谴的,我们决不应提倡那种扳着面孔训人的新闻,而是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探索出娱乐新闻的写作与报道方式,在大俗中求大雅,在潜移默化中去塑造人,真正做到通俗而不庸俗、通俗而不媚俗、通俗而不低俗。

推荐访问:娱乐新闻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