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鲁迅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摘要】   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化巨人,其所具有的自由思想,独立的品格等品格特质决定了他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身份。同时,鲁迅的在其自由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其个人文学创作,政治选择的道路上做出了相应的文化选择。�
  【关键词】鲁迅; 自由主义; 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28-02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这样的一位文化巨人,他的思想对后人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尤其是他本身所特有的自由思想,独立的品格,为后人所仰慕。作为一名真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鲁迅在面临文学创作走向以及政治文化的选择等重要转折点的时候,他做出了怎样的文化选择?
  1 鲁迅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头衔许多人都有过,胡适是为大家所公认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也曾将鲁迅纳入自由主义者的范畴之内,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所具备的自由思想是与其他的知识分子不同的。�
   在近现代的中国,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他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但是对于“自由”的思考,鲁迅有着自己的认识。有的学着将自由主义划分为政治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以及文化自由主义三种,当然,鲁迅为文化自由主义者。也有的学者指出“鲁迅对于自由的理解是施蒂纳、尼采式的绝对自由主义,法律甚至也成为一种束缚,这是比自由主义理论中规定的自由更见其自由的一种‘自由主义’”。对于此观点我是极为赞同的。正式鲁迅的这种极端的自由主义,形成了她的“个人主义”的思想,但究其本质,其实是在追求一种极度的自由。�
   但是很显然的是这样的自由主义是不会存在的,尤其是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之下。因此,鲁迅时常处于矛盾纠结之中,面对暴力革命和专制,他陷入两难的境地。同时也使他游离于“自由主义”和“左翼”之间,当“左联”打着自由主义的口号向鲁迅招手的时候,鲁迅身处其中但却又显得与周围格格不入。�
   可以说,鲁迅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孤独的存在。甚至体现在与朋友之间也有着巨大的间隔。他与胡适之间的关系便是如此。两个人是要好的朋友,在学术上也经常彼此切磋,胡适呗尊为自由主义的模范人物,他也乐于将鲁迅视为与自己是同意立场上的“我们的人”。可是在鲁迅的的眼中却并非如此,鲁迅眼中的胡适恐怕不能称为自由主义者,鲁迅极为清醒的看到了胡适骨子里的“忠君”思想。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鲁迅曾经这样说“曾经阔的想复古,正在阔的想维持现状,还没阔的想革命”,当时如鱼得水的胡适无疑是“维持现状”者。从鲁迅嘲讽的语气中可以看到鲁迅心里鲜明的态度。�
   然而,在与胡适等自由主义者对立的左翼文人仍不是鲁迅的栖身之所,面对政府的专政,鲁迅当然不会妥协,但事实证明加入左翼文人也非智举,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想必决裂也是必然的结果。�
   鲁迅追求自由的道路虽然孤独,他有过犹豫傍徨,但却从未妥协。
  2 鲁迅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一直伴随着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鲁迅的一直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行走、奔跑、呐喊、彷徨。在许多的重要的转折点上,对自由的追求也在左右着他的文化选择。�
   《新青年》的前期,可谓是广大自由主义者的聚集地,。鲁迅在此期间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文化友人但是后来左翼领导人在未经同仁们的同意,私自将《新青年》交付到政府手中,并最终成为了机关刊物。这样的举动显然是与当时的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意愿相违背的,于是众多知识分子选择脱离《新青年》,鲁迅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鲁迅当时坚持的是注重学术和文艺的办刊方向,这也是鲁迅一直以来的愿望。在1936年“左联”解散,鲁迅的生命也将近尽头,他的文化选择是更加倾向与纯文学的创作的。这其中的原因当然要包括鲁迅逝世前《新青年》分化的伤痛以及来自“左联同仁”的攻击和伤害。尤其是后一种的伤害,使鲁迅陷入更加的迷茫与无奈之中。此时的他对自己做出了调整:“首先是政治上的决定,不再与原上海地下党左翼文艺界的领导,他称之为‘元帅’‘奴隶总管’的人合作,拒绝参加他们所组织策划的中国文艺家协会,不论这将带给他什么样的帽子”,并且在写作上他也决定“暂时搁下‘匕首’,重新回到创作的道路上来”。这也是在他逝世前将《半夏小草》《死》《女吊》《“这也是生活”……》4篇散文单独放在一边并且还想要再写几遍一起编作散文集,并且还有做回忆录的打算的原因。鲁迅的去世打断了所有的打算,我们不得不为之感到深深的惋惜。同时我们也看到身为自由主义文人与政治之间的矛盾始终痛苦的纠缠着鲁迅,可惜的是,当他做出最后的文化选择之后,生命却并没有留给他更多的时间。�
   鲁迅的内心所承受的巨大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否则他何以在临终前写的《死》的第五条遗言里说“孩子长大,尚无才能,可寻点小事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也当时的鲁迅是后悔的,在之前的岁月里的革命争论浪费的时间过多,身为文人,就该好好做文章躬身于创作中去,这也便是鲁迅作为真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最终的文化选择。
  参考文献
  [1] 胡梅仙.鲁迅与中国现代自由主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6期
  [2] 周楠本.鲁迅与左联文学――从《新青年》到“左联”时期【J】.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04期
  [3] 张全之.“无地自由”时代的文化选择――重拾现代左翼文化传统【J】.粤海风.2000年01期
  [4] 黄大卫编.鲁迅全集【M】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
  [5] 李慎之.回归“五四”学习民主――给舒芜谈鲁迅、胡适和启蒙的信【J】.书屋.2001年第5期

推荐访问:鲁迅 自由主义 知识分子 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