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也谈学习小组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摘要】   学习小组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当前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有的学习小组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为此反思如下:第一、教师应明确什么情况下适宜采用学习小组。第二、教师应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第三、教师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60-01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探究学习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而学习小组就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学习小组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
  1 学习小组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的意义�
   学习小组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
   首先,学习小组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教学中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互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其次,学习小组以“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促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学会质疑,学会关心帮助他人,学会共享他人的学习成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思想、行为的可贵品质,这样就可构筑学生人际交往的良好平台,促进学生更好地与人交往、合作。�
   再次,学习小组是以小组总体学业成绩或研究性学习成果作为教师评价和认可的依据,如果创设一种通过小组成功、使小组成员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不同水平的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最后,在学习小组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在课堂上有了合理的分工,教师在学生学习小组中可以成为真正意义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就能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教师角色的积极转变。
  2 实施学习小组的准备工作�
   教师必须在实施学习小组前做好认真的准备工作,否则,就会使合作流于形式。整个课堂貌似热闹,实则杂闹无序,导致效率低下,这与学习小组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学习小组的准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 做好科学合理的分组。
   实施学习小组,分组恰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教学中,要按照学习小组倡导和强调的“异质”分组原则,根据事先对学生情况(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性别、能力等)的摸底,把全班同学每4~6人分成一组,坐在前后两排座位上。这样就使每一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而且是互补的,便于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而且保证了每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以体现学习小组的异质分组,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要求。�
  2.2 教给学生学习小组的技能。
   要想有效地开展学习小组,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比如:在小组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等。
  3 学习小组主题内容的选择�
   教师应考虑在什么场合下采用学习小组,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依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以及所涉及问题的性质等诸多因素而定。�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3.1 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学习小组”。
   对于思想品德课中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中上等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的把握;而中下等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也就会渐渐明朗开来。这样就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值得争辩、探讨、质疑的问题。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学习小组的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不仅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包容意识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学生间的对话精神也会得到积极的发扬。意见由不统一走向统一,或者走向多元并存,这不仅是一个长知识、增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小组合作、多方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比如:在讲七年级思想品德《学习中的苦与乐》这一课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学习苦大于乐”和“学习乐大于苦”这两种不同意见,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和辩论。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是苦乐组合的,先苦后甜,苦中有乐,学习中有苦更有乐,只有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就能获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
  3.3 个人无法完成的复杂问题。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增加了许多探究与实践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撰写小论文,受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限制,单个的学生个体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这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学习小组。比如“你怎样看待中学生上网?属于各抒己见的问题,再如,上八年级思想品德《男生、女生》这一课时,在讲到“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这一问题时,由于答案是不惟一的,我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出的金点子很多很多,大大出乎我们老师的想象。这样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多向拓展。
  4 学习小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小组学习小组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都有成功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一个主动力,教师切忌只用简单的“好”与“一般”的结论来评价学生,而应将个人能力、态度与小组成果之间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及其成员展示其成果,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及时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培养他们学习小组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在学习小组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情感体验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与原理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是在“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索”中发展,这是把“结论”转化为“过程”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当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采用学习小组的方式。对于一些学习内容来说,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同时,学习小组也不要拘泥于一定的形式,或固定的模式。学习小组究竟要采用何种形式,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充分发挥其优势,为新课程的教学服务。�
   总之,教师要准确把握学习小组的精神实质,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高度,树立“教学生一天,想学生一生”的崭新教育理念,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切实保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推荐访问:思想品德 也谈 课中 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