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是什么 [人与自然关系视角的物联网时代探析]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经过人类中心主义占统治地位的人类时代,人类已经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需和谐相处,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途径;但是从人与自然相处的视角看物联网时代还没有人展开论述,研究成果弥补了这个研究领域的缺陷,探讨了基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的物联网时代研究。
   关键词:物联网;人与自然;绝对统一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189-02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采集包括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把匹配特定网址的信息传入互联网,进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广泛链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系统工程。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信息产业的又一重大里程碑[1]。物联网技术,可以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2]。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与推广,人类将迎来物联网时代,人与自然的联系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迁,因此,探索物联网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就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以为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政策制定以及协调物联网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具体办法的拟定提供理论依据。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绝对统一与物联网时代
   人类所面临的现实世界,是包括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两部分在内的统一整体。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它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就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4]马克思把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并认为他们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这就使得马克思的自然观不仅认为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且还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看做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他指出:“历史本来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5]。分析物联网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物联网看做是纯粹的人属性的存在形式,它本质上属于自然史发展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存在不仅是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时代模式,更受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特征的制约。
   从对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发展史来看,把人与自然看做统一体的思想一直是主流。中国先秦时代的先哲们把天、道、太极等作为一切存在的本原,把天与人、人与道、人与太极等作为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存在加以分析;宋明理学家们把理作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逻辑起点。最初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不满足于原始宗教和神话,根据自己的直观,以人类正常的常识为依据,用自然现象本身来说明世界;他们从无限多的自然现象中看到它们的统一和联系,看到它们不断变化和发展,看到它们的矛盾和对立[6]。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都是从最初的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想发展起来的。以达・芬奇、库萨的尼古拉、B.特莱西澳、G.布鲁诺等为代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把自然事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竭力为刚刚萌发出来的新兴自然科学成果从总体上做出理论概括与说明[6]。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的理论为之后的机械的自然观打下了理论基础。以牛顿为代表的时代形成了机械的自然观。1755年,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和1796年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认为太阳系中所有的天体是由星云通过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从而批判了机械的自然观,但这种批判是不彻底的[3]。进入19世纪,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植物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一切生命机体的基本单位[6]。1842年德国医生迈尔和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首次提出“能量守恒”定律[7]。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认为物种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是通过进化过程演化而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样的自然科学基础上,采用一种现实的批判原则,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自然哲学》中的合理内核,彻底批判了机械的自然观,进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入物联网时代的全部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的奇迹,而这些奇迹的创造都是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而创造实际存在的奇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现实存在的奇迹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它本质上隶属于自然界本身,也同时属于人类自己。人类的发展史表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绝对的、永恒的”体现在三个方面:无论如何,人与自然永远在一起,人就是自然的成分,人是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的;无论如何,人与自然是运动的,处于绝对的、永恒的运动之中;无论如何,从人与自然对立的本身来看,是绝对的、永恒的统一(这里人与自然对立的本身,指人是主体性的存在,能够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原则,从而把人同自然界分离开来)[3]。当我们站在物联网时代大门之前时,我们面对的将是未曾见过的新时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时代依然是人与自然绝对统一的时代,而这种绝对统一已经不同于以往,它将实现真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实现更大程度的人类的解放;物联网时代,人类将在自然界中获得更多的自由,人的主观能动性已经以崭新的方式驾驭科技的力量,从而展现生态文明的内涵,从而拓展全新的自然界和人类的奇迹。
   二、物联网将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历史性对立
   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隶属于自然界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由自然界自身的因素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界逐渐被人化,成为人化的自然界,自然界变迁的人为因素逐渐增加。考察史前时期这漫长的几百万年,人类的远祖居住在能够发现现成食物的地方,和其他动物一样以采集现成食物为生,而不是像他们擅长农耕的后代那样通过种养来获得食物[8]。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人与自然关系表现为隶属于自然律的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自然属性的环境利益,获得了充足的来自大自然赋予的环境利益的原始人类种群就得以扩大繁衍,少量得到或者没有得到大自然赋予的环境利益的原始种群就逐渐走向灭亡[9]。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简单信息传递系统实现了交流,人与自然之间表现为人类艰苦卓绝的抗争,这个时代虽然离我们久远,但已经开启了人类基于信息传递基础上的合作,已经开始了生产经验的积累与传承;尽管那个时代人类没有能力改变自然界,尽管自然界的恩赐是人类生存与延续的前提,但是不能否定原始社会是包括物联网时代在内的人类文明的起点。原始社会的人类,人们没有个性与自由,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为了维持或谋取环境利益以及为了繁衍后代而处于特定的分工体系下的分工职责之中,每一个个人对于原始社会的共同体来说他们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
   农业和畜牧业的诞生改变了人与自然中人的被动地位,人获得了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能力,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开始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但是在人类文明之处,人与自然的关系隶属于自然律范畴之内,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没有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律特征。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中的能动性越来越强,火耕时代和大规模畜牧业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在自然界中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主动,人有能力在更大范围改变自然界的客观存在;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已经在确立地球霸主地位,再没有其他物种能够与人类抗衡和争夺自然领地。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也不断提高,殖民主义时代的到来和矿物资源的使用,开始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平衡,人类开始以巨大的能力改变自然界的面貌。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20世纪是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时期,以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开拓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以尼古拉・特斯拉、爱迪生为代表的发明家以崭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基础创造了属于人的物质世界。伴随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蔓延,传承者科技发明的理念,实践者资本主义经济学理念,20世纪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化的自然界已经囊括了整个地球,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规律已经在很严重的程度上被打破。人与自然虽然都属于自然界本身,但人的生存已经彻底改变了自然界的内在平衡,于是人类历史进入了人作为主体能动地对抗自然界固有规律的时代。
   伴随着20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气候变迁、环境污染、可耗竭资源日渐枯竭等不可回避的问题摆在人类面前,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加剧。20世纪末,以乔・海伦・布伦特兰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开始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谋求出路,开始探索崭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然而在物联网时代到来之前,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无法在全球意义上实现真正的落实;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人主导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到物联网时代才能实现,物联网将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历史性对立。
  
  参考文献:
  [1] 陈锐.物联网――后IP时代国家创新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1):41-49.
  [2] 王孝军,薛辉.物联网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7):53-55.
  [3] 刘会齐.科学发展观视野的人与自然关系[J].重庆社会科学,2008,(5):46-50.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8.
  [6] 胡绳,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261-981.
  [7] 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99-200.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
  [9] 严法善,刘会齐.环境利益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32.[责任编辑 安世友]

推荐访问:探析 人与自然 联网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