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寅:寻古都历史之源,,展文化今昔之美】 大同古都灯会动物标本展

  博物馆作为文化宣传的前沿阵地,是联系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场所,   不同主题不同陈列承载了人们世代相守铭刻于心的古都记忆,   浓重的地方风情体现了个性的地域文化。
  在许多人感叹地方博物馆陈列内容形式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之时,
  首都博物馆参观者络绎不绝,
  丰富的展览、精彩的互动活动,以及难得一见的临时展览,
  迎来了一批批中外游客和生活在北京的“回头客”,
  6年突破550万人次的访问量创下了博物馆业界辉煌的成绩。
  尽管北京曾经是六朝古都和当今的首都,有着先天的优势,但作为一个地方博物馆,
  他们是通过何种手段增加了展览的吸引力,
  提高了观众的观展兴趣,
  拓展了文物的文化深度与广度,
  业已成为了博物馆界共同学习和关注的话课。
  为此我们走进了这个浓缩了数百年文化艺术精华的殿堂――首都博物馆,
  与首博副馆长、新闻发言人黄雪寅女士共同了解这里的奥秘。
  
  黄雪寅简介:
  赴美学者,现任首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专长以欧亚草原带青铜器金银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民族与长城地带各民族的关系、鲜卑文化、金元时期文化及当今中国博物馆临时展览策划与实施的国际化标准等为主。
  
  01
  首都博物馆有着先天优势,紫禁城脚下收藏着最好的艺术品。但这里又有其特殊性,它挨着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这样高级别的博物馆,首博的地位也会受到一定限制。如今络绎不绝的人流涌向首博,我们不禁要问:首博的自身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黄雪寅:首博是作为国内新建设博物馆的典型,建设之初就受到了各界领导的重视,政府更是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首都博物馆从开始的选址、建筑设计、人员配备到建设完成后的安保、语音导览、文物库房等专业设备都有着较高的标准,其建设是具有前瞻性的。新馆落成时,数字化、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在馆内得到了全面应用,使得博物馆走向了信息化、智能化。在对外交流上,亚洲多个国家都把首都博物馆作为一个博物馆界交流和学习的经验典型。
  首博在得益于较高水平硬件的同时,也有着较高的软件管理水平,两者较好的结合是随处可见的。从接待、展示到服务等细节,博物馆工作人员都需要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很强的实践经验。我们转变人才知识结构,让他们在行业内不断充电,将实践性的专业知识与博物馆行业需要相融合。6年来,博物馆分层次分区域锻造出了好的管理体制,并培养出了优秀的运营团队,这成为了我们最突出的优势。我们引进了具有丰富经验的中青年专业人才,充实一批不同专业具有较高学历的青年人才。为了提高年轻人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我们请来国内博物馆界知名专家,带领我们中青年队伍进行课题研究、项目调研、学术研讨,形成宽松、良好的学术氛围。先后进行了文物技术保护、工业遗产调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等项目,出版学术著作40余种。
  
  02
  首都博物馆是如何区别于其他博物馆吸引观众,展现自身特色的?
  黄雪寅:在长安街上,有世纪坛、军事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诸多的博物馆,我们不能与其他博物馆雷同,首先要明确自身定位。我们定位是城市博物馆,是展示北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舞台,是百姓寓教于乐的场所,同时 “古都北京•历史文化篇”、“古都北京• 城建篇”、“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三个基本陈列和围绕上述基本陈列的八个以文物类别划分的专题陈列。展览要吸引观众就要做好与观众互动,这不仅仅体现在观众参与上,还包括展览内容、形式设计、社教活动等一切有利于观众深入浅出了解文化知识的工作中。小到展览人工照明的明暗是否符合老人视觉要求、牌子的解说词能否让中小学生理解,大到临时展览的前期调研,我们都会尊重观众意见。作为城市博物馆,要体现出文化价值,就要做好这些文化的大众性、普及性工作。
  在国家博物馆改造期间,我们也承担了奥运会和建国六十周年展览、香澳回归十周年展览、上海世博会宣传展、“世界文明瑰宝”、阿拉伯艺术展、“美洲豹崇拜”等众多大型涉外和国际化展览项目,通过精心的内容设计和独特的呈现方式,让文化活动更加活泼、动人。
  为配合建党90周年我们组织了“奔向光明――北京地区革命足迹展”,并创新了展览形式。原来只在展馆进行的展览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的主展地是在首博,在看这个展览的过程中观众就会发现有一部分内容在展馆里是看不到的,比如谈到李大钊,我们就会提示观众在李大钊的故居有展览,你要进一步了解李大钊,就去李大钊故居,要走出去看;还有新文化运动那就要去红楼看……我们选了13家遗址地,组织观众免费实地参观,同时我们在每个地方都做了展板和多媒体片子,与主展场的内容形成互补。在各个场馆都有我们培训的讲解员,也跟当地的讲解员合作,这样对博物馆的整体水平是一个带动。我们是为城市市民服务的,我们要做的是能够让观众参与和理解的文化。
  
  03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们也看到首都博物馆里有老北京民俗展览,想了解一下博物馆是如何将文化理念与展览实体对接,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的?
  黄雪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首博的一项重要业务工作。非遗在首博的研究、展览、活动三个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体现,我们承担着国家和市政府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同时针对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我们也要进行展示。
  我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一体化,在首博基本陈列“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厅,京剧与老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立体丰富。北京民俗展区,传统玩具小鸡啄米、兔爷、风车、空竹、拉洋片等展示,让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游戏其间。
  在非遗保护展示上,首都博物馆做出新尝试,推出活化展览。为了拉近观众和非遗的距离,首博与北方昆曲剧院合作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昆曲折子戏展演。2006年,婉转低回的吟唱响彻首博五楼小戏台,开放的“后台”让观众实现了与昆曲的全方位亲密接触。化妆师现场边画脸谱边做讲解,这是哪个人物,为什么如此扮相,脸谱是如何表达人物气韵的。舞台上,演员甩袖、捻扇等优美动作,引得观众啧啧赞叹。舞台讲解为您阐述戏曲知识,什么是甩袖、为什么甩袖,以及甩袖的文化背景,给观众一个生动的体系化认知,让新一代人知道昆曲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知道它美的由来,让知识在不经意间得到扩充。
  临时展览是基本陈列的拓展和延伸。每年春节,首博举办的博物馆过大年生肖展,也是非遗宣传的重要内容。从鼠年开始到今年龙年,这里不仅有展示,还特别设置了游戏、木偶剧、DIY制作等互动内容,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孩子走进博物馆,让家庭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年节。在5・18博物馆日和6・10世界遗产保护日,我们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播的平台请来了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做演示,让观众亲自参与切实感受。
  
  04
  您能否介绍下西方博物馆运营与我国博物馆运营有哪些不同?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黄雪寅:我赴美期间参观了不少博物馆,其中较为著名的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私立的博物馆,它是采取董事会的运营方式,其很多资金是靠社会的赞助。我们不一样,像首都博物馆依靠北京市财政的全额拨款。首博免费开放以后国家在这一方面的资金投入很大,我们是收支两条线,创收的要全部交给国家,需要做项目国家再拨款给你。可以说,国家、市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只要是经费预算合理的好项目,都得到政府的扶植。
  在展览方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做一个大型展览,差不多要花6年的时间,而在我国这种大型的展览准备时间最多三四年。在大都会博物馆我所接触的研究员和策展人员,都把博物馆这个事业看得非常崇高!当他们将所做的研究呈现给观众时,会充分考虑到观众的认知度。展览关键是用什么方法来感染观众,能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在这方面他们会做全面的分析和论证,他们工作值得借鉴。他们对观众负责,不仅是在内容设计上,还包括宣传、出版物、纪念品开发,以及全方位服务观众的理念上,这给了我很深的启示。
  
  05
  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与西方相比,重知识灌输而少启发思考。有些人曾说过我们的博物馆是死的,是专家学者自说自话的场所。首都博物馆是如何做好文化项目,赢得观众认可的?
  黄雪寅:首博要做的是有特色的展览。我们所承接的活动、展览主要是三类,一类是引进的展示,主要为国家级或北京市政府的大型文化展览;一类是首博与各地方合作开展的特色展览;还有一部分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项目做自创展览。
   不论是哪类展览,我们都不能让人们对博物馆展览内容感到疏离,这就要我们在展览筹备的前期下功夫,比如一些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展示,它跟人们的生活联系很少。首博每一个展览都事先要做策划分析,我们要做的文化产品需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这就必须考虑一系列问题。一个展览的举办实质要达到什么目的?要给观众传达什么信息?展览很多主题是人们所不熟悉的,如何定位观众才会接受?采取何种展示方式才能使观众理解并喜爱?观众看完以后能收获什么?这是我们要明确并做到的。如果做一个展览,观众看了根本不喜欢,就起不到任何教育意义,那这个策划就是失败的。
   博物馆是呈现美的地方。我们要求展览内容设计舒适、美好、独特的同时,不但要通过广告、宣传、网络等立体的传播方式将观众引进来,还开着流动大篷车主动走出去,走进在平谷社区,让观众能近距离感受到博物馆的魅力。作为城市博物馆,从整体到个人首博将服务意识灌输到了博物馆的每一根“神经”。首博开馆之初需要一周预约时间,接待量仅为3000人。在许多外地游客反应颇感不便的情况下,经过几轮调整,2010年首博不但实现了当天预约,接待人数也提高到6000人。这里为老人提供老花镜,雨天为观众准备雨伞,为残障人士提供便捷通道,为盲人安排适合的展览,亲切温暖、优雅大方的工作人员让你有到家的感觉。
  
  06
  除了文化、艺术、历史类的固定展览,首博的临时展览也是精彩纷呈。我对“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印象比较深刻,像这样好的展览应该有更多,所以想了解一下,对于临时展览我们有什么标准和要求,如何保证和吸引高水平的展览项目走进首博?
  黄雪寅:首博根据自身定位,接纳凡是反映北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以及国内外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展览项目,力求能给北京市民呈现出一个个不同的精彩文化。北京160多家博物馆,我们引进的文化项目都要与首博的定位相符。比如去年的“海参――华人、望加锡人、澳洲土著人的故事”展,尽管主题是海外贸易,但更多反映的是印加土著人的生活和民俗文化。展览需要好的定位与切入,而这也正是我们要做的。
  你知道文物年代是如何测定的吗?你知道水下沉船是怎样打捞的吗?你知道如何运用现代探测技术描绘出古代的城市规划或者墓葬内部的具体情况吗?这一系列妙趣横生的问题都能在首博2010年“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上就能得到答案。作为文化遗产科技保护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此次展览设计尤为重要。首博通过大量图片、实景模拟、再造模型、多媒体展示等手段,以明快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观众感受到被遗忘和误传的历史记忆。文保研究成果通过展示,被科技这面放大镜将还原的真真切切。
  
  07
  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博物馆还做了哪些新尝试?
  黄雪寅:我们在文化产品、纪念品的开发上都做了很多的思考和实践。首都博物馆非常重视文化产业这一方面,我们有一个理念就是:首都博物馆,我的博物馆。我们要让每个老百姓走进首都博物馆就像走进自己的家一样,同时把首都博物馆作为一个大的文化项目来对待。我们还有一个观点就是:引进观众看展览,同时观众走出博物馆以后要把博物馆带回家。带什么呢?可能是纪念品、图书,也可能是一顿文化大餐。我们就是想尽办法让文化融入到每个市民的生活中,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
  让观众将博物馆带回家。我们这里超过3个月的展览,都要进行文化产品开发,而这些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是围绕着当时展览和相关文化主题进行的,这些文化创意产品凝聚了丰富文化底蕴。北京市政府对项目经费给予了全力支持,只要是有利于观众的创意产品,观众在没有经济压力的前提下,都是可以买到的。
  首博作为文化知识大众传播平台,不断尝试每一种适合的信息化传播手段。2007年,“卢浮宫珍藏展――希腊文物珍品”上,首博将博物馆展览与观众的实际生活相连接,通过现场手机短信有奖问答活动,让观众体验了信息化的趣味。
  
  08
  首都博物馆是一个大众的博物馆。现代人们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很多,有书本、网络、视听等方式,您认为在现代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博物馆有哪些不可替代的作用?
  黄雪寅:博物馆要起到“传承历史、带动现实”的作用。作为现代博物馆,就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传播方式,应用信息化高科技,展示、宣传文化内容。在学术界,发表一篇非常有分量的专业论文是一种贡献。而在博物馆界,能把最新的文化研究成果变成一种通俗易懂的展览,给观众以文化认知和启迪,也是一种贡献。观众能够通过展览去了解、发现、探索,得到艺术、历史的熏陶,是博物馆工作的价值体现,其意义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作为北京最重要的公共文化艺术空间,首都博物馆新馆建成6年来,不断实现着博物馆职能的最大化。它不仅在于收藏和展示,还肩负着整理、修复、研究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并为国内外观众提供了高质量的社教、休闲与公共服务。首博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突破枯燥的展陈模式,利用现代展陈技术和手法,营造不同类别的陈列氛围,给观众以体验式的参观经历,从而实现着自己城市博物馆雅俗共赏的期望。

推荐访问:今昔 古都 之美 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