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论坛,各路群英论剑_群英论剑

  编者按:   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发展新战略的重要环节。在“硬实力”逐渐增强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建构及提升,通过文化推动我国政治经济等全面发展,这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责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后,更包含城市化、人口素质提升、生活方式转变、社会结构变革等一系列重大议题。
  1月7日,2012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拉开了帷幕。在两天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业界精英共同以“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为主题,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新战略出谋划策。下面本刊就将撷取一二,与读者共同分享来宾们的精彩言论,相信这些观点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会大有裨益。
  主论坛:文化立国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
  议题: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制度、法律与法规建设的全面保障,如何建构思想共识、行动纲领与实践的有效互动机制,提升国家制度建设及其实践的基本方式,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然被寄予更深厚的使命。
  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许嘉璐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我们应该主动让文化走出去。我认为中华文化产业的兴旺,关键还不在于操作,而在于文化的内涵根植于本土。今后,当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之后,如果走出去的人更多,请进来的人更为踊跃,那么我想文化产业没有不兴旺的可能。
  文化产业更应该考虑社会效益
  张淼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看什么?光看数字、报表还不行。当然一个产业的发展,没有效益、利润谈不上产业,但如果仅仅注重这些,对于我们文化发展的初衷和目标有可能是背道而驰的。比如电影产业,近年来我们的票房收入非常可观,但是我们的内容在哪里,给我们青少年带来了哪些思想启迪?这值得思考。文化产业所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不单纯是数字,不单纯是表象的经济效益上的指标,最重要的是文化的趋势,是一个文化的风向标。
  文化产业急需培养专业人才
  中村千春 日本神户大学常务副校长
  产学官相结合的模式是日本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战略,这种三边合作方式被认为是打造新鲜价值观的关键因素。最近的日本政府在文化产业推动方面,“日本库”是很重要的一环。它通过文化产业刺激本土经济,树立文化品牌,培养专门人才。我们需要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功底的协调人员来连接创意内容制造者和使用者,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不仅仅依赖于物质资源,更依赖于人力资本,这至关重要。
  主题论坛一:模式创新世界城市与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建设
  议题:围绕生态休闲文化、生态休闲产业、生态休闲体验、生态休闲运动、生态休闲创新等主题,努力推动全球先进生态休闲理念与国内现代生态休闲新城建设融合的经验交流与借鉴,促进国内现代生态休闲城市建设和品牌塑造。
  将房山区建设成现代生态休闲新城
  李江 北京市房山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本着“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的定位,把房山新城打造成首都的活力之都、低碳之城、休闲之区,有几点很重要:一是突出互动模式,我们认为,建设现代生态休闲新城首先要避免成为“睡城”,必须要有产业支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生态宜居理念;三是突出现代休闲功能。
  生态休闲新城与文化多样性密切相关
  花建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上海世博园里的最佳城市实践区,它在田园、生态、文化结合的城市建设方面有3点启发:一是应该有生态型的生产模式,它应该着力于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制造型的养殖业和制造业;二是休闲服务经济;三是高品质的文化享受。跨入21世纪,以绿色为特征的技术、贸易、产业浪潮席卷全球,生态休闲新城不但要求生态的平衡和生态的多样性,而且是以创意、科技、生态、环境等跨界合作作为主要的导向。
  让城市成为美术馆
  郭羿承 artkey艺奇文创集团董事长
  中国缺失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化商品。如果把中国文化结合中国的制造业,不只是文化产业领域,而是经济的转型项目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艺术授权在其中作为桥梁的重要意义。我们提出了艺活的概念,就是让艺术走进生活,提出城市美术馆,是让城市成为一座美术馆,让大家生活在美之中。
  主题论坛二:文化重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
  议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及环境恶化、旅游开发等威胁,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如何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紧迫的命题。
  应完善传统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
  周庆山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非遗的保护包括抢救性、生产性的,还有很重要的立法性或者法律性的保护。法律性的保护目前在我们国家发展很快,制定了《非遗法》。除此之外,我们立法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讲,传统文化资源是优势,而我们现在保护的知识产权可能在此方面上有很多是顾及不到的,因此如何保护传统知识产权,传统文化的产权就特别的重要。
  坚持传统工艺是非遗保护的底线
  马盛德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
  在开展“生产性方式保护”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非遗项目的手工制作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这一重要性质,这是开展此类非遗项目保护工作的底线。同时,也需要在传统的非遗生产性项目的合理利用方面融入或引进现代的设计理念,关注到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要把文化资源重新活化甚至进化
  陈立恒 法蓝瓷总裁、亚太文创产业协会发起人
  创意很好的应用,就是用这个创意打造出所谓现代传统的魅力。我们不希望捧着金饭碗要饭,如何把我们文化资源重新活化甚至进化,那才是了不起。这就需要我们把文化资源再次利用,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到西,把这些元素结合、产生出符合新生活方式的文化创造。新的经营模式强调从个人价值创造到企业价值、社会价值创造,再到文化价值的创造和人文价值的创造,这是可以做到的。
  主题论坛三:资本领航 文化产业金融分析与展望
  议题:2011年,无论是各地文化产权交易所的相继成立,还是天津艺术品分割股票上市交易事件、博纳影业等企业相继上市,除传统的银行以外,更多的金融机构已经大规模涉足文化产业,其间的机遇与风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值得深入探究。
  要开发多元信贷产品支持文创企业
  梅松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任
  我们希望金融机构能够开发出多元化的、多层次的信贷产品,通过银团贷款、联保贷款等形式支持文化创意企业的贷款。对于优质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的企业,可以通过专利质押贷款的方式扩大贷款的适用范围。
  搭建平台促进金融助推文化产业
  向勇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我们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价值评 估公共服务平台”课题项目,是希望对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产品、资本之间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知识产权的资本转化,进而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和发展。品牌经营,或者艺术授权经营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经营最主要的本质。文化产品的交易,是基于文化产权的交易,通过它的文化知识产权能够放大其新的价值。
  完善鼓励中国内容创造的优惠政策
  魏鹏举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
  我的几点建议是:第一,完善对非营利性文化艺术机构捐赠的财税激励政策;第二,进一步加大对原创性文化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扶持的广度与力度;第三,研究解决经营型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相关税收,完善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充足税收激励政策;第四,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国内容的创造。这其实就是―个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方式,要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增加影响力,这是关键。
  主题论坛四:文化自强 区域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
  议题:在文化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国内各省区市创造了众多文化发展的创新经验,做出了诸多探索,论坛将选取若干具备典型借鉴意义的发展经验,为各地政府制定和调整“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范例与路径。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因地制宜
  刘玉珠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区域发展不协调,尤其是西部地区文化产业与东部地区;其次,文化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地区间的文化产业发展上缺乏协调,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带来了大量的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第三,因地制宜,要避免盲目发展。
  要使用魅力文化产业资源
  王齐国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
  所谓的魅力文化资源是指资源的惟一性和资源价值,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要使用魅力文化产业资源,而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以使用。利用好区域文化资源,首先要区分区域内哪些文化产业资源可以成就文化产品;其次要围绕魅力文化资源为产品或项目进行准确定位,确定目标市场;第三是通过高水准创意,集中相关资源打造龙头项目;第四是围绕龙头项目进行产业链配置。
  构成文化产业园有六大要素
  陈少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我个人认为有6个要素可以构成文化产业园:1、产业集聚与规模效益;2、企业为主体;3、具有成长性,这种成长性来自于企业的创造,而不是地产;4、你在设计园区的时候和入驻企业一定有很好的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企业是因为园区有很好的发展模式才进来;5、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这就可以避免同质化的竞争,我们现在产业园凑到一起变成同质化的竞争,后果很严重;6、资源整合与专业能力的提升。
  主题论坛五:人才兴文 聚焦文化产业人力基石
  议题:文化发展,人才为本。人才是文化建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未来文化的大发展与大繁荣,有赖把选才、引才、用才作为事关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性举措来认识和把握,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跨界融合催生文化产业创新人才
  李凤亮 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文化产业的人才确实需要复合型的培养,需要打破学科、学员、学校与社会间甚至是国境的壁垒。这种跨界融合,应该坚持特色化和创新型,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当中有4个关系非常重要,即:博与专的关系,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普遍与个性的关系。
  文化产业的繁荣需要资本型人才
  罗争玉 华文出版社社长
  企业的本质不只是为人类社会发展生产产品、提供服务、创造财富,企业更是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组织。只有重新认识企业的本质,才能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创意支持。我认为,文化产业领域亟需的是精英资本,即资本型人才,只有大批资本型人才成长起来,文化产业才会真正兴旺发达。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重视技能培训
  Gregory Kaplan 美国Bridge21出版社总裁
  天才是10%的灵感加90%的努力,但大家或许忽视了他也需要110%的技能培训,我认为创新型人才的技能培训是需要我们长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人才培养来讲,有两种学习方式,一是实体教学,二是虚拟教学。我们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以学生为主导,辅之以各种社会资源、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来令创意人才的培养更加轻松。

推荐访问:论剑 各路 群英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