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和粉彩的区别_浅淡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彩瓷始于康熙后期,即康熙三十五年,它是由景泰蓝—— 即铜胎珐琅器转化而来,故珐琅彩瓷又名瓷胎画珐琅,彩料是从西洋引进的珐琅料。此种粉料含有大量硼和砷,画在瓷胎上烧成后色泽特别鲜艳明亮,有透明玻璃质感和立体感。由于彩料烧成后特别坚硬,故又有搪瓷的意味。由于康熙时代是珐琅彩瓷的初始阶段,虽然是由皇帝亲自抽派一批宫廷画家和制瓷优秀人才聚集在宫内进行烧制,但因为经验不足,所以成品仍然不算理想,且成品率不高。珐琅彩的突出特点是:绘画时用什么颜色,烧出后还是什么颜色,施彩较溥,器物表面花纹由于珐琅质釉料的浓稠不同,而呈现凸凹不平的感觉,但手摸上去却是平整的,颜色发色稳定,便于绘制精细的纹饰,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
  被称为“彩瓷皇后”的珐琅彩瓷器,作为中国古代制瓷史上顶峰期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陶瓷的最高水平,显示着皇家的华贵典雅。近10年来,几乎每年都有几件珐琅彩瓷器出现在拍卖场上,数量比其他瓷器品种少之又少,然而价格却一路走高。
  2006年底,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在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上,以1.5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清瓷在国际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这已经不是珐琅彩宫廷用瓷的第一次天价亮相了。与一般的官窑彩瓷相比,珐琅彩瓷器为何能引起市场如此大的关注呢?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顶峰时期的产物。由于其烧造数量少而且当时仅供皇帝秘玩,故显得异常珍贵,又被称为官窑中的“官窑”。珐琅彩瓷器所用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彩绘和烘烧,则大多是在北京宫廷造办处的珐琅作坊内完成,受皇室亲自监控及严格审查,而一般粉彩瓷器从制胎、彩绘,到烘烧都是在景德镇御窑厂完成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也显示出珐琅彩瓷器的珍罕之处。然而珐琅彩瓷的制作技艺在乾隆末年就已失传,存世时间相当短暂。
  康熙的五彩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峰,而雍正时则由五彩效仿珐琅彩加白料反而创始了粉彩工艺。乾隆皇帝对粉彩非常感兴趣,命督窑加强粉彩瓷的研制,所以此时的粉彩瓷出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乾隆的粉彩在中国古瓷史上称之为“瓷中瑰宝”。粉彩瓷的绘制是一般国产粉彩釉加白釉调制而成多色浓淡不同的色彩,它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在珐琅彩到粉彩的过渡期间,出现了一个“混彩”的阶段。所谓混彩即是珐琅彩料和粉彩釉都被使用于同一器上。这样的混和粉料存在是有据可查的,而经历时间大约为五年至十年时间过渡到全粉彩瓷器。
  “珐琅彩”与“粉彩”都属于低温釉,都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属氧化物制成。呈色金属氧化物的主要作用是混合在基本釉中,接受光的吸收和反射,使其产生出不同发色反应。玻璃粉末为基本釉,是由玻璃研磨制得,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按照适当比例混合。由于石英的熔点极高,甚至超过一千七百多度,为烧制方便,需要添加长石来降低熔点。长石中又含有钠、钾等元素,它们会增大基本釉的膨胀系数,降低釉与瓷胎间的附着力导致珐琅彩釉从胎体脱落。为控制钠钾的负作用,制釉者加入硼砂来调节膨胀系数。所以有些数据中显示“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化学成分硼,而珐琅彩中含有硼”,这一实验结果似乎成为“珐琅彩”与“粉彩”的最大区别。硼在基本釉中受高温的助熔作用,使釉面在放大镜下呈现小坑状的气泡点。这是硼砂氧化的一种现象,与釉面裂纹不一样,与玻璃质的料彩气泡破釉痕也不一样。
  康熙珐琅彩料为进口,彩料稠度大,又因用于珐琅画的瓷胎大多为内釉外素的胎质,所以料彩画得较厚才能使地均匀,在堆料处稍有凸起感,烧后因釉面玻化作用,有细小冰裂纹,有人提出“珐琅彩瓷”釉面这些众多的细小开片,就是判断其与“粉彩瓷”两者的主要依据。其实不然,珐琅彩与粉彩都是典型的低温釉上彩,粉彩这种细小冰裂纹情况在堆釉多的地方,自然也无法避免,只是大小规模不同而已。
  所以区别“珐琅彩瓷”和“粉彩瓷”两者的依据,要从“彩”上下功夫,看是用多少油还是清水来调和颜料。水调色在放大镜下有较为明显的笔道痕迹,色浓的地方有粗颗粒的痕迹,而珐琅彩料却没有这样的情况:色彩过渡在没有“玻璃白”堆粉的情况下,珐琅彩呈色自然华丽。其中最突出的一种玫瑰红或者胭脂红色料,与传统粉彩所有的铁红色和铜红色相比,释放出完全不同的色感,红中蕴含着阳光的艳丽。

推荐访问:珐琅 浅淡 区别 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