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系统的思考 生态系统

  摘 要: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其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就会遭到破坏。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和探究。
  关键词: 生态系统 食物链 食物网 自动调节能力
  资料分析:
  (图片一)啄木鸟在树干上找虫吃,(图片二)腐烂的树干上长出许多真菌。学生分析了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什么角色。随时提出一个问题:森林中的一棵树死了,倒在地上,苔藓、藻类、蘑菇、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均以这棵朽木为生。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什么?(生态系统——该题中既包括苔藓、藻类等自养生物,又包括白蚁、蠕虫、蜘蛛和老鼠等动物,朽木、分解者及其环境又包含了阳光、温度、水分、土壤、空气等,即它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教材中的“观察与思考”活动,对照图片,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如下图。
  可进一步结合农业生产中的例子如捕蛇、青蛙和麻雀等,来说明破坏食物链影响农作物的产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保护每一个物种的重要性。
  教材安排了一个:“进一步探究”
  1.学生昨天吃的食物有:馒头、白菜、豆腐、鸡蛋、烩面、冬瓜、炸酱面、卤面、水饺、豆浆、牛奶、肉片等。
  2.例如,馒头—小麦,白菜—白菜,豆腐—大豆,鸡蛋—鸡,冬瓜—冬瓜,豆浆—大豆,牛奶—牛,肉片—猪。鸡吃虫、粮食等,牛吃草、粮食等,猪吃草、粮食等。
  3.学生画的食物网: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是食物网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在学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生态系统容易破坏?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破坏?为什么?学生经过讨论之后一定会得出结论:只有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才强,才不容易被破坏。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教材在本处还安排了一个资料分析,教师在此可组织学生讨论,当人类排放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让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
  教师也可给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俣事件,水俣病是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的典型例子。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才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公里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水体→硅藻等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20mg/kg,最高达50~60mg/k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人或猫吃了鲶鱼,就会出现汞中毒的现象。这类事件更有说服力,更能从情感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食物链的书写方法:
  (1)按摄食顺序排列各种生物,典型的食物链通常是从生产者开始,经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
  (2)在一条食物链中,用“→”表示被吃。如图所示的食物链可写成:栎树→卷叶蛾幼虫→山雀→雀鹰。
  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的干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其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就会遭到破坏。影响生态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种类的改变。在生态系统中引进一种新的生物或某个主要成分的突然消失都可能给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据估计,每消失一种植物,将引起20~30种依赖于这种植物生存的动物随之消失。
  二是植被遭到破坏。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植被的破坏,必将引起其他生物的大量死亡。
  三是环境破坏。由于人口增加,人类对资源利用也相对增加。人类对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水土流失,气候变暖,淡水资源枯竭,污染物积累等,都会使生态系统的稳定遭到破坏。
  课堂上多留心学生,多倾听学生的发言,而不是一心只想着教学内容的讲解,更多地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课堂教学的进展。在教学中,可能会应对多种多样的课堂环境,所以应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的学习,自行合作分析资料,得出相关的结论,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生物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生态系统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