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连载八)_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马拉松

  7.明代的冰雪丝绸之路  7.1令世人瞩目的两大壮举  明朝永乐年间,中国丝绸之路出现了令世界瞩目的两个伟大壮举:一个是郑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另一个是亦失哈开创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
  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 他先后七次“下西洋”,成功地开创出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郑和(公元1371年~1433年,即明洪武四年~宣德八年)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知代村人,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明初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240多艘海船、27400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远航船队,访问了许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以及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联系。一直到1435年﹙明宣德十年﹚,他一共远航了7次,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最后一次,1433年(宣德八年)4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保太监下西洋。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阿拉伯国家)、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海岸、红海、麦加(伊斯兰教圣地),并有可能到过今天的澳大利亚。郑和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地区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郑和是开创海上丝绸之路,完成这一伟大壮举的第一人。
  完成另外一个伟大壮举的就是海西女真人亦失哈,他曾经10次奉命巡抚奴儿干(其中几次无具体记载,一次未见记载)及北海,在前人的基础上,于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即黑龙江地区开创出了一条“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公元1411年至公元1433年,即明永乐九年至宣德八年的20余年中,朝庭宦官亦失哈屡受朝廷之命,出使奴儿干(黑龙江下游地区——今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辖境包括黑龙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与库页岛等广大地区),亦失哈前后共10次带领船队装载大批货物,开通松花江至黑龙江入海口长达数千里的“冰雪丝绸之路”,巡抚东北北部边疆奴儿干地区,行使明中央政府对东北边疆地区的管辖权,并传播了中华文明,促进了东北边疆与中原内地经济与文化的交往。虽然历史文献、典籍中多有记述,但这条冰雪丝绸之路却淹没于浩瀚的典籍文献中,许多年来鲜为人知。
  明朝取代了元朝以后,仍沿用了元代的驿路站赤。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自幼习练兵事,在对北元作战中屡建奇功,对黑龙江流域的战略地位格外重视。他登基后的第三年(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便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卫,招抚海西、建州、野人女真首领归附,初步完成了明朝对东北的统一。由于明王朝的高度重视,驿传及交通路线较元朝更加发达,“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这条饱经沧桑的路,秉承黑龙江古冰雪丝绸之路的初衷与意愿,厚载着唐代渤海国黑水道、辽金时期的“五国鹰路——海东路”、元代“站赤”的经略与演化,在进入明代时终于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这条超乎寻常的路,在黑龙江大地上,如同如逶迤前行的巨龙,劈山越岭激流涌,势不可挡奔海东,龙飞凤舞绘锦绣,笔走龙蛇写春秋。
  这条历史厚重的路,沿松花江和黑龙江右岸一路前行,直抵鄂霍次克海入海口和库页岛,用无数不争的事实,为后人留下了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领土的有力见证。
  这条与众不同的路,以冰雪为伴,与风雨同行,城站一体,水陆兼程,江天寥廓,万里东行,披荆斩棘,气势恢弘。
  这条见证历史的路,书写了黑龙江先民肃慎、汉代之挹娄,北魏之勿吉,隋唐之靺鞨,辽金元明之女真(女直),清代之满族以及黑龙江流域其他各个少数民族修好中原的史记。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无疑是中华交通史和驿传史中的辉煌篇章,其规模与盛况与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齐名,与草原丝绸之路、西南“茶马古道”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因此,这条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堪称明代令世人瞩目的两个伟大壮举。《明实录》记载这条联通东北极边地区与中原的大通道上,朝贡者“络绎不绝,动以千计”(《明宪宗实录》卷七)。及至满载而归,“行李多至千柜,少亦数百”(《明神宗实录》卷四九五)。应该说,这条冰雪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达政令,东北边疆向中原王朝上传边情,大明王朝与东北边疆相互传递信息,内地与边地交互地域文化与文明,朝贡与赏赍等历史使命。
  7.2 海西东水陆城站新考
  “海西东水陆城站”,即明代辽东都司(治所在开原),通往混同江(黑龙江)下游奴儿干都司的驿路交通,亦即一些历史典籍中记录的开原——底失卜——满泾线。这条路线为史学界熟知,但对许多平民百姓而言却鲜为人知。最早见诸文字始于明朝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辽东都指挥司佥事毕恭修著的《辽东志》(嘉靖四十四年巡按御史李辅重修称《全辽志》)。
  《辽东志》及其第三次修订本《全辽志》记载的海西东水陆城站中的“海西”,是明代的一个地域专称,这一地域专指元明时期呼兰河(时称忽刺温江)以东松花江下游地区,松花江自三叉河至牡丹江、松花江汇合口一带海西女真聚集地区。“水陆”则是指水路、陆路并用,有牛站、马站、狗站,所以又称水狗站。在这条路线上夏日行船,冬天利用雪覆冰封的江面,以狗、牛、马拉雪橇或爬犁作为交通工具。至于“城站”应理解为“城、站”,所谓“城”是以城为站,并非城邑或城边驿之意。
  毕恭在《辽东志》的《外志》中,详细地记载了以辽西开原(即西祥州,位置在今辽宁省开原市老城镇西关村)为中心辐射东北地区,发散出的六条路线,即开原东陆路、纳丹府东北陆路、开原西陆路、开原北陆路、海西西陆路和海西东水陆城站,并分别以六个节点为驿路起点。海西东水陆城站是这其中的重要路线。这条交通线是沿松花江向东进入黑龙江建立的水路。由于路途漫长而遥远,古时候需要跨季节甚至跨年度才能抵达目的地,因此,需在沿江村屯设置驿站,故称水陆城站。   根据《辽东志》与《全辽志》的记载,海西东水陆城站的数量,较之元代翻了一翻还多,城站总计30处,狗站(水狗站)24处。这条路线在《明实录》也有记载,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年)十月,诏令“置辽东境外满泾等四十五站。敕其提领那可、孟常等曰:朝廷设奴儿干都司并各卫,凡使命往来所经之地,旧有站赤者复设,各站头目悉恭命勿怠”。关于海西水陆城站,洪牧先生做了具体的考证。
  明王朝有明确的“大明一统”方针。公元1409年~1432年(明永乐至宣德)这20余年间,大明更是开疆拓土,强化经略,“悦近而服远”,以加强统治。为了招抚奴儿干地区及海外吉列迷(泛指库页岛上的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等“万方之外,率土之民”,明成祖朱棣特遣内官亦失哈,自吉林乌拉(今松花江边吉林市)水路起行,沿此线下行,先后10次抵达奴儿干。如《辽东志》所记,“国朝征奴儿干,于此造船,乘流至海西,装载赏赉,浮江而下,直抵其地”。亦失哈还专门在奴儿干地“造寺塑佛”,修永宁寺,立碑载《永宁寺记》,永宁寺与碑记被当地土人毁后,又重建永宁寺,再立碑书载《重建永宁寺记》(两碑现分别存于俄罗斯海参崴阿尔谢涅夫博物馆、海参崴国际展览中心)。亦失哈开创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彪炳千秋,永载史册。而建寺修碑,安抚百姓,令土著边民心悦诚服,是“海西东水陆城站”最具历史意义的壮丽篇章和促进各少数民族融合的壮阔画面。
  明王朝对于东北边疆的辖治方略是以辽东都司为中心,即以今辽宁开源起始,向不同方向辐射出六条路线,以此,加强对东北各地,尤其是东北边疆的管辖与统治。《经世大典·站赤》和《析津志·天下站名》是考证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有力佐证。从这两部志卷一中《图考》的内容,大致还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在东北地区设置辽东都司和奴儿干都司的意图,其中有“开原控带外夷山川地理图”,说明明王朝将东北边疆的奴儿干都司看作是辽东都司“控带”的一个都司,而“海西东水陆城站”正是连接东北两大都司的交通纽带。准确地说,“海西东水陆城站”应该是“开原北陆路”的延伸路线。而“开原北陆路”是连接海西,实现通达海西的“咽喉要道”(《开原图说》:“北路九站,径达海西。”)《开原图说》中还提到了“龙安”,指的是辽代的黄龙府,它是元代以来东北地区交通枢纽;“海西宾州站”,明朝指的是驿路已进入海西地区;“弗颜站”目前暂无考,但其所在区域可划定为今黑龙江省肇源县一带。
  据洪牧考:“开原北陆路”进入海西后,又分叉为两路,即“海西西陆路”和“海西东水陆城站”。分叉的枢纽站,即“海西东水陆城站”第七站“伏答迷城站”( 今黑龙江省宾县满井镇永宁村鸟儿河河口西岸古城)。史载,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开辟了从不答迷(即伏答迷)至肇州(今黑龙江省肇东市四站镇东八里村东八里屯“金代肇州古城遗址”)以水路为主的通道。即自不答迷西南行,经大顶子山古城(宾县)、四方台古城(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乡四方台村),120里至双口面渡口(哈尔滨市道外区前进乡境内),渡江转松花江北岸100里至肇州(肇东市四站镇八里城古城)。明代以肇州为“海西西陆路”起点,仍沿用不答迷站至肇州水路,由此形成树状结构中的“开原北陆路”与“海西东水陆城站”对接,开原——底失卜——满泾连成一线,并由伏答迷站勾通,“海西东水陆城站”与“海西西陆路”相连,通向蒙古乌良河。这条驿路是由元代旧有的站赤路线复设而成的。以史图观察,将开原北陆路与海西东水陆城站连成一线后,元代西祥州——末末吉驿路已全部包含其中。而渤海国的黑水道,辽金时期的“鹰路”,与此路线绝大部分也是重合的,主干道路沿松花江黄金水道和黑龙江右岸延伸,一直通向黑龙江入海口,是不同历史时期各路线的共同特征。纵观中国古代交通史和驿传史,明代这条“海西东水陆站”无疑是历史上最辉煌时期,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此时也达到了颠峰。
  《经世大典·站赤》和《析津志·天下站名》这两部志书,都将“海西水陆城站”记述为“本线”:本线海西水陆城站,驿路首、尾54城站(两志均记为此数),起点为底失卜(今黑龙江省双城市兰棱镇石家村“石家崴子古城遗址”),最末一站到达与奴儿干城隔江相望的满泾(今俄罗斯特林阿姆贡河口左岸)。满泾距黑龙江入海口300里,以下(顺江)直入北海(鄂霍次克海),越过鞑靼海峡即可登上苦夷(库页岛)。
  于是,这条冰雪丝绸之路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由开原出发,沿水路旱路直抵底失卜,接下来一路沿江,扶摇几千里径达满泾。整个路线,一脉相承,曲曲弯弯顺江直下,以底失卜为重要节点,亦即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起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条驿路从底失卜发出,开始主要是向松花江台地和漫滩道路靠近,而后始终沿松花江和黑龙江右岸延伸,一直到最后一站。
  第一站——底失卜站:位于今黑龙江省双城市兰陵镇石家村南约1公里处的“石家崴子古城遗址”。石家崴子古城遗址的南侧为拉林河河套,俗称“背河”,东侧1公里即为102国道,自此向前方行进3.5公里就是拉林河大桥,由于吉林、黑龙江两省以拉林河为界,过了桥就到了今天的吉林省界。资料显示:“古城紧靠拉林河,受河水浸漫,已成断墙残垣;据遗址残垣推算,古城周长不过三里许。”(洪牧、张泰湘)城中有一个不大的土堆隆起,中有青砖、布纹瓦大量出土,应该是建筑物遗留。此站就是金代的矩古贝勒寨,因在上京城之南的第四站,学界考为《经世大典》“第四铺”、《析津志》“韦口铺”。此线驿路从底失卜站起步,向东北方向延伸,并一直向松花江右岸台地和曲流漫滩靠近。需要指出的是,以遗址残垣推算,石家崴子古城周长原不过1.5公里左右,与这条驿路沿线的诸多古城相比,其规模只能算是较小的,那么,为什么以底失卜为驿路起点呢?据考,由于本站位置适中,与金上京城距离和史书描述一致,相距不远,水陆交通便捷,而且发现的文物为均金代等原因;加之以接续从开原发出,沿元代站赤旧道,靠近松花江右岸的驿路走向;且此线以吉林乌拉为起点的水上交通络绎,对底失卜陆路起点地位有所贬抑;等等。所以,此遗址被认为是底失卜站一说为史学界多数学者认同。但是,与“海西东水陆城站”的赫赫声名相比,底失卜这座小小的古城作为起点,的确显得色彩黯淡,不太匹配。因此,在今地考证问题上诸说并存。如另有一说为其西面约23公里处的双城市花园村金代遗址为驿路起点。应该指出的是,已故张泰湘先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其“石家崴子古城”为明代海西东水陆城站之首站一说,是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结论。它是明代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的第一站。
  第二站——阿木河站:位于今双城市青岭满族乡万解村“万解古城遗址”。即双城市西双城子古城。具体为万解村东约1公里的两条乡间土路之间,一排高大的杨树林前,万解古城北侧城垣高不过1米,与一般缓坡无异,因年代久远,如不仔细分辨,很难看出是古城。南墙、西墙早已无缘得见。仅东墙依稀可辨,有一条约2米高的城垣,长度多少未知。遗址所在的地方俗称“东大窑地”。万解古城距金上京会宁府35公里,古城南北宽300米,东西长320米。据说此城是金代的“蒲达寨”,“蒲达”为女真语,意为“迎宾”。各国使臣到金上京会宁府之前在此休息,等待召见,然后到金上京会宁府拜见金朝皇帝。城内出土了大量的砖、瓦,但均已烧焦,据此推断,古城极有可能毁于战火。《经世大典》和《析津志》记作“斡木火”(《析津志》“斡”误记或误印为“幹”);斡木火同阿木河。《析津志》所记载的自韦口铺百二十里至斡木火,又百一十里至上京,位置非常明确,为我们提供了翔实的站地、相关位置等资料。

推荐访问:黑龙江 丝绸之路 冰雪 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