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下如何提高教师素质】

  一 注意苦练基本功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连基本功都不强的教师很难赢得学生的信赖。教师的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教学基本功,包括“三笔”字、朗读、普通话、简笔画、使用工具书、作业设计、备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考核、批改作业等。二是学科教学基本功,包括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与特点,探索在学科领域中提高课堂效益和质量的办法与途径,发挥与本学科相适应的教学风格与个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专业特长基本功,主要指教师除了精通所授学科知识之外,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上具有收集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并且能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每周都要用一定的时间坚持“三笔”字、朗读、简笔画等基本功的练习,保证质量,稳定提高。其他教学基本功的提高,还在于教师平时的学习和钻研。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要发挥这一特点,教师就要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更新和充实学科体系,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加强教研的深度和广度,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教师善于挤出时间,选定一个专题,多翻翻理论著作和最新的专业报刊,多向同行中的佼佼者请教,深钻猛攻,锲而不舍。一名教师的能力高低是通过教学活动体现出来的,那么在工作中就要求教师具备以下四点。
  1.要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和渊博的科学知识
  高中的教学特点是知识系统性强,学生的思维活跃。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求教师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科学常识,这样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做大量的高考题及模拟题目,对所教学的科目重难点知识进行把握,并且从一定的高度建立知识框架,系统地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考试大纲。而今,网络发展得如此迅速,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网络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眼界,把自己用知识武装起来。
  2.要有钻研教材,善于处理教材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此部分教材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与纵横联系。对其重点、难点要一清二楚,胸有成竹地突出重点,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就绝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是如何恰当地编选例题与习题,要破除迷信,推敲课本例题与习题是否达到巩固概念、提高技能技巧并启迪思维的目的,灵活运用之间如有不足,则应另行选择或自行编制。
  3.要有组织教学的能力
  第一,讲课程序的设计。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讲清新课,怎样穿插新课的提问和练习都有切实可行的周密部署。新课引入的成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好的开头就像好故事一样引人入胜。
  第二,各种意外差错的估计。施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各种意外情况的估计是否全面与准确,主要取决于备课是否仔细,以及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对意外错例,因势利导效果就好,对症下药便可药到病除。
  第三,对学生创见的积极鼓励。在提问或练习中,有时学生的见解远比教师高明,教师应当场给予总结、肯定与鼓励。
  第四,对教学原则的正确实施。例如“讲练结合”的原则,要具体落实到能否达到启发思维的积极效果,不能把“精讲多练”机械地理解为只是45分钟内的时间支配。
  4.是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两个方面。它是准确地表达教师的逻辑思维,组织与处理教材及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必备条件。书面表达能力很大方面是反映在教师的板书设计上,要标题醒目,条理清楚,繁简得当,字迹端正,布局恰当。各科教师都担负着教材教法的探讨及某些专题的研究之任务,书写各科论文当然都需要富有说服力的书面表达能力。口才是所有教师的基本功,对各科教师来说都需要提高要求,因为各科教学都需要语言精练逻辑性强。以上各方面如果能做到,并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将会得到更快的提高。
  二 充分发挥教育的示范作用
  “艺高为师,德高为范”,当代教师的理想形象,要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第一,服装打扮上要整洁、得体、美观、大方;语言表达上要文明、准确、亲切、生动;举止风度上要谦恭、有礼、端庄、自然。这样在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审美意识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如果没有内在的高尚品德做支柱,就不会长久地烘托出教师的智慧形象,教师的表率作用必将黯然失色。内在美要求教师敬业、乐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了解、关心、尊重、信任学生,能与学生交朋友,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有“信其道”的积极效果。严格要求、公平对待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树立威信搞好教学。教师的自强自爱,热爱学生,无私奉献,应该灌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才能形成高度的职业尊严感、责任感和教书育人的精神动力。
  第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教师集体,团结互助育人,才能教书教得好,育人育得好,做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三 树立新的学生观、知识观
  以往的教育观认为学生就该接受现成的结论,不需要了解知识是如何生成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更不会提出问题甚至根据提出的问题想办法解决。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而我国的经济建设不只是要引入资金,更需要有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科学技术产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改就是要改变僵化的教材知识,改变死板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材知识不再是只告诉学生结论,而是给出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同时,大量的资料分析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教师树立了正确的知识观,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新课改还要求教师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新的学生观和知识观有助于教师从总体上把握教学活动,更好地完成课程标准。
  〔责任编辑:王以富〕

推荐访问:新课程 提高教师 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