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城镇生源大学生就业心理比较研究 生源类别是什么意思

  摘 要: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就业心理总体相似,但农村生源大学生与城镇生源大学生相比却凸显出一些问题,这个群体的就业心理存在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从就业认知心理、就业情绪心理、社会支持心理三个方面与城镇生源大学生对比,来素描农村生源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更好地、更加富有个性地发展。
  关键词: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就业情绪心理;社会支持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49-03
  如果农村生源大学生们因为出身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就业轨迹;如果农村生源大学生们因为生源地不同,而成为同学口中的“凤凰男”、“矮丑挫”,在求职市场遭遇冷遇;如果农村生源大学生们因为家乡那低矮的茅草房和面朝黄土的父母,而体会着骄傲与低鄙的落差;如果农村生源大学生们因为机会和资源分布的不均,丧失向上流动的勇气和梦想,那么我们的大学教育无疑是没有完成民族赋予的使命。我们在为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创造公平的教育和就业环境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农村和城镇大学生在就业心理方面的差异,对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村生源大学生予以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与支持,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一、研究方法
  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基于此,本研究从认知心理、情绪心理、社会支持心理三个维度描述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本研究于2012年在上海3所高校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问卷率90%。其中农村生源大学生118人,城镇生源大学生107人。①所用问卷为自编测验,共有64个题目,其中8—48题调查认知心理,49—58题调查情绪心理,59—64题调查社会支持心理。调查认知心理的题目参考了刘春雷2010年于博士学位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编制的问卷[1]。调查情绪心理的题目参考了Spielberger于1977年编制、1983年修订的焦虑状态——质问卷中的题目[2]。社会支持心理的题目参考肖水源1986—1993年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②
  二、就业认知心理
  (一)影响求职因素的认知
  研究发现,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大体相似,但在薪水福利等具有重要辨识意义的变量上存在差异。
  农村生源大学生认为对于一份工作而言,③薪水福利、未来发展、工作内容、接受教育的机会、单位性质依次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城镇生源大学生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未来发展、薪水福利、工作内容、单位性质、接受教育的机会。可见,农村生源大学生最重视薪水福利,城镇生源大学生最重视个人发展,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对薪水福利的重视程度差异显著,P=0.04。
  表1 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重视的职业因素
  比较检验(M±SD)①
  对影响大学生求职的15个因素进行排序比较发现(表2),无论是农村生源大学生还是城镇生源大学生均认为个人能力和个人努力是影响就业的最重要因素。正如有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相对社会资本要显著得多,社会资本能否发挥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资本的社会地位[3]。农村生源大学生对社会关系、家庭经济条件两个表征社会资本的因素的重视程度与城镇生源大学生差异显著,P分别为0.024和0.013,农村生源大学生因社会资本相对缺失,而选择主观忽视社会关系和家庭经济条件对个人求职成功的帮助作用。
  表2 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求职的因素的
  比较检验(M±SD)②
  (二)自我和教育认知
  在自我认知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对个人能力的满意度和未来的信心整体偏向满意和积极,平均分均在3分以上。可见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整体呈现正面积极状态。同时,另外一个事实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的自信程度显著低于城镇生源大学生,他们对于个人能力的满意度和前途的信心度均与城镇生源大学生有显著差距,P值分别为0.014和0.042。
  在教育认知方面,大学生们对大学教育普遍持满意态度,平均分均在3分以上。而在对大学的就业指导工作认知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出现极其显著的差异,P值达到了0.009。农村生源大学生普遍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持满意态度,平均分为3.16。与此相反的是,城镇生源大学生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为2.89分,介于一般和不满意之间。由此可见,面对同样的就业指导服务,农村生源大学生更加容易得到满足,而城镇生源大学生却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诉求。
  表3 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自我和教育认知的
  比较检验(M±SD)③
  三、就业情绪心理
  就业情绪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过程中产生的焦虑、自卑、自负等心理体验。本研究根据Spielberger于1977年编制、1983年修订的焦虑状态——特质问卷中的题目,编制了表4所示的10个题目,整体反映大学生的就业情绪心理。
  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就业情绪排序均依次为:害怕没有社会关系、害怕辜负父母期望、担心失败、害怕经济压力、害怕不适应社会。正面就业情绪排序均依次为:自己有用、生活有意义、能够调整情绪、具有就业优势、不怕挫折。
  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的差异比较发现,农村生源大学生与城镇生源大学生对没有社会关系的害怕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0,农村生源大学生更害怕没有社会关系帮助就业。
  表4 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情绪心理的比较
  检验Ⅰ(M±SD)④
  为进一步比较表4所示的10个指标在情绪维度上的整体影响,本文分别求出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在10个指标上总体得分的平均数,并对所得的两个样本的平均数进行差异检验。如表5所示。   本样本中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的就业情绪心理平均分分别为2.9746和2.7927,说明大学生尽管有时会出现担心、抑郁等负面情绪心理,但是整体情绪却是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但同时数据也显示,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在就业情绪心理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5,农村生源大学生的就业情绪心理相对没有城镇生源大学生积极,农村生源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心理。
  表5 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情绪心理
  的比较检验Ⅱ(M±SD)
  四、社会支持心理
  社会支持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关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由于社会支持是一个多维度、多方面相对复杂的概念,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界定社会支持这一概念。本文侧重从社会支持的来源和利用方面研究农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心理。
  大学生社会支持来源主要为:父母、朋友、同学、老师,该四项的支持度均达到了50%以上。而学生们从党、团等官方组织和社团、宗教等非官方组织获得的帮助相对较少。可见,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来源建立在个人情感交际基础之上,对于超出个人情感覆盖的官方等组织能够获得的支持始终有限。
  在来自于党、团等官方组织的帮助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t=2.665,p=0.008),农村生源大学生由于家庭社会关系等资源的相对缺失,更注重建立与学校党团等官方组织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从学校等组织获得资源。
  表6 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遇到困难的帮助来源(%)
  在社会支持的利用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生源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整体利用度为2.80,城镇生源大学生为2.84,利用度均达到中等偏上程度。①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一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和城镇生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整体上沿着同样的轨迹发展:在就业认知方面,求职时他们最先考虑的是未来发展和薪水福利两个因素;他们都充分肯定代表着人力资本的个人能力和个人努力对求职的影响作用;他们对所接受的大学教育持满意态度,对个人能力充满信心,同时也相信未来的光明。在就业情绪心理方面,他们深刻感知到就业的压力,会出现害怕没有社会关系、害怕辜负父母期望、担心失败等负面情绪心理,但整体来讲他们乐观向上。在就业支持心理方面,他们更愿意从具有深厚情感基础的父母、朋友、同学、老师处获得社会支持,而非各种正式组织。
  另一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确实处于弱势,他们的就业心理与城镇生源大学生相比凸显出一些问题,同时这个群体的就业心理也存在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和特点。在就业认知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对于工资薪金重视程度偏高,对未来发展重视不足。另外,农村生源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意承认社会关系对求职的重要影响作用,一方面又非常害怕因为没有社会关系而不能顺利就业。而城镇生源大学生就既肯定社会关系对求职的帮助作用,又能够对是否具有社会关系持相对坦然的态度。在情绪心理上,尽管农村生源大学生整体是积极向上的,但相比城镇生源大学生他们更容易出现害怕、抑郁、沮丧等消极情感体验。在社会支持心理方面,农村生源大学生可利用社会关系较少,从而对官方组织的依赖性更强。
  (二)建议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树立更加健康的就业心理,以实现该群体的顺利就业。
  1.加强农村生源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信心,培养积极而平和的心态。具体包括以下措施:帮助毕业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做好心理调试,敢于面对各种困难与失败,树立信心,勇敢去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2.为农村生源大学生提供切实的就业指导与帮助。建立技能培训救助基金,对农村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参加各种就业技能培训进行资助,鼓励大学生掌握就业技能,考取技能证书。同时,建立贫困大学生求职救助基金,对于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一定的资助,报销大学生在择业时的各种必要支出,保障农村大学生求职时有必要的经济能力。此外,还应完善现有的大学生创业帮扶制度,为农村大学生自主创业、个性发展提供更完善、更贴心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长春:吉林大学,2010.
  [2]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辑委员会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K].北京: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2005.
  [3]薛在兴.打开大学生就业之门的钥匙——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姚 丽)

推荐访问:生源 城镇 大学生就业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