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感悟文本能力】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教学模式也有了一定改观,但大部分学生在课堂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改变。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还十分缓慢。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着手,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切入点,通过情趣导入,巧设问题,精读细品,激疑讨论,总结升华等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课堂结构;兴趣;能力培养;思维创新;情感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逐渐得到更新,课堂教学也由“注入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学生接受知识也由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主动接受。但课堂上真正主动接受知识的只是极少数优等生,大多数学生被剥夺了发言权,只是跟着感觉走,仍然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要使这种状况尽快得到改变,使全体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得心应手,教师就应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入手,以改变课堂教学结构为切入点,结合新课程语文教材内容及多年教学尝试,本人认为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能力和习惯、情感和态度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讲好引言,以情激趣,激发入课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否使教学效果达到预设的程度,出现精彩的生成场面,激发学生的入课热情是一个十分必要的环节。
  例如在讲《鲁滨孙漂流记》一课时,先设置一个悬念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从前有一个英国人叫鲁滨孙,他非常喜欢航海和冒险。有一次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是怎样活下来的呢?你们想知道吗?此时学生的读文兴趣已被激发,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文本。
  事实证明,巧妙的导语,良好的氛围,不仅能引人入胜、情趣横生,而且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创新,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设问题,兼顾全体,培养自读能力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先要教会读书。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典范,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生活气息,有很强的可能性,老师除了对较抽象,深奥的内容加以点拨讲解外,可放手让全体学生带着适宜的问题进行自读自悟。可见教师如何设计问题是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的关键。如果问题过于浅显,学生无需动脑;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从动脑;问题过于繁琐,学生不愿动脑。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仅要适度适量,能以点代面,以读代讲,还要能激发每一个学生读文的兴趣和信心。以此提高学生自读能力和学习效率。
  三、品词析句,精读重点,提高读悟能力
  当前,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严重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而把文本肢解得面目全非。因此,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一直是阅读教学中不容忽略的环节,只有如此,才能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在学生自读自悟后,教师引导学生抓准文中某些关键词句进行精读细品,进而披文入情,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阅读效果。
  例如在学习《向往奥运》一课时,在学生初读感知后,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中的“终于”一词来品悟全文主旨。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作者激动,兴奋、自豪、期盼、满足的丰富情感,再由此延展到全文。“你从课文中哪些句段体会到了这种情感?”沿着问题指向,学生自然而然地返回到课文中寻找重点内容,精读细品起来,避免了学生在阅读中乱打乱撞,抓不住重点,读悟不到位的现象的发生。
  实践表明,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对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由词入文,精读细品,不仅能很好地克服学生“畏惧阅读”和“阅读倦怠”的症状,更有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统一,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四、激疑讨论,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通过自读汇报后,一些学生还会对文中的内容或现象提出质疑,对此现象,老师切不可横加阻止或草草给予解答。我们可采用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亮出自己真实的见解,师生平等地探讨,必要时老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拨诱导。
  例如在学完《小抄写员》一课时,我问:“学了这一课,大家都受到了很深的教育,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交流片刻后,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课文中说习惯的力量又使他起来工作,指的是什么习惯?”对此,我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反应异常热烈。有的说:“习惯成自然,夜夜起来已经养成生活规律了。”有的说:“不可能是生活规律,不然白天学习不会打瞌睡。”有的说:“应该是工作的习惯,不工作就会睡不着觉。”有的说:“不可能是工作习惯,睡不着觉,怎么不学习呢?”至此,我因势利导:“叙利奥起来工作既不是生活规律,又不是工作习惯,那么到底是什么力量使他一次又一次起来工作的呢?有的说:“应该是他对父亲爱的力量,因为他多写一次,父亲就会减轻一些疲劳。”有的说:“应该是他对家庭责任的力量,因为上文说他睡着不起来,就是逃避自己的责任”等等。
  学生的说法未必全对,但随着讨论的展开、深入,观点的陈述、完善,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进入课文中了,他们已体会到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并且深深地被叙利奥那种无私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打动了。学生在这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长知识明事理,自己教育自己。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献真理”的状况,而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创新能力又在这种经常性的交流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加强和提高。
  五、做好结语,升华主题,推动情感发展
  常言道:“编筐窝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一堂好课的结尾也应如此,不仅要与整堂课浑然天成,还应有水到渠成之感。设计得好,有巩固知识,启迪智慧,发人深省的效果。正如袁微子老先生所说,成功的结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技巧和特长,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横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树立起“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注重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设计,注重师生双方作用与地位的发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因课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充满激情与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

推荐访问:教学过程 感悟 文本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