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媚俗化、人文关怀缺失是媒体不成熟的现象,媒体报道体现人文关怀说明了媒体的文明和成熟。【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分析随着和谐社会构建活动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自身生活和周边环境的关注也在不断提升,人们所关注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文环境。新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是媒体的职责,如何给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和谐与科学发展的社会媒体环境,在新闻报道中剔除语言暴力和人文冷漠,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克服媚俗和庸俗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人文关怀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人文关怀与新闻本位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人文关怀?阿伦·布洛克认为,“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关注的焦点应该首先集中在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元素即人的身上,人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元素,体验是从人的意识开始的”[1]。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关注的是作为社会基础构成的每个自然人的价值。这个价值其实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每个人的尊严。在关注每个人的尊严的基础上,媒体需要做的就是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关注人们生活的环境和对幸福生活的思考。因此,笔者认为,人文关怀就是要求一切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一切以人的体验为归宿,在新闻采访和媒体报道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每个人对幸福和尊严的理解,将丑的东西和精神世界灰暗的东西进行摒弃和过滤,尽量在还原新闻价值的同时给人以美感和真善美的体验。以人为本是媒体从业者价值本位的准绳。在市场经济和自由竞争发展的过程中,媒体作为社会组成元素的一个因子也在深深地受着市场经济的影响,利润最大化成为媒体的目标,而保证利润最大化的收视率和发行量则成为媒体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的事情,正因为对收视率和发行量的过度关注导致眼球经济和炒作成为部分媒体的家常便饭,随之而来的就是充斥着恶俗和媚俗等不良色调的节目内容接踵而至,在热辣和刺激的借口下大行其道。而部分媒体对此不以为丑反以为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赞美,导致这部分媒体失去其应有的价值本位,低级趣味大行其道,好奇心和轰动效应成为媒体报道中的常态[2]。伴随着对自我本性的思考和对日常生活环境的担忧,人作为社会群居动物开始思考人文精神,开始关注本身,此刻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开始被提出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进行本位思考的最高体现,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心和爱护,重视人的生命以及存在价值,关怀民生,关注民意,在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给人娱乐和精神的放松,给每个人创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当然这主要指精神层面。[3]以“小悦悦事件”为例分析目前我国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2011年10月13日这一天,两岁的佛山女童小悦悦在家门前的街道上先后被两辆汽车碾压,场景惨不忍睹,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18名路人居然熟视无睹,见死不救。这段监控视频被上传到网上之后,被快速转载,人们在观看这个视频之后,不仅表达了对小悦悦的同情,同时引发了关于人性的一系列思考。这个新闻事件具有典型性,反映出当下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作为社会最基本元素,因为承受着太大的压力,导致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日渐淡漠,甚至对他人的冷暖甚至生死都漠不关心。但如果从新闻专业的视角来看,笔者对有关“小悦悦事件”的节目的制作也颇有微词。以下是笔者的分析,试图从中揭示目前民生新闻采编以及报道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新闻视角虽然还原了现实,但却从暴力复制的角度多次碾压观众的心灵。小悦悦被碾压的视频内容在许多电视台轮番播放,重复着同样的画面。媒体在报道新闻事实、对道德沦丧者进行口伐笔诛的同时,血腥的画面也在不停地被复制,给人们造成再次的伤害。对于家属而言,重复的采访问询无异于伤口撒盐。电视采访通常都是在摄像机镜头前完成的,笔者认为记者在采访前应该充分考虑到采访会引发的各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力求使采访在一个气氛缓和舒适的环境下完成。充分考虑到被采访者的感受,这不仅仅是记者的个人修养,也是记者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如果被采访人在采访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压抑和悲伤时,进行新闻采编的记者就应该相应地停下,修正一下采访和问询的方式,而不是不管不顾按照既定目标去完成采访任务。但在“小悦悦事件”的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记者为挖出新闻,甚至是挖出兴奋点,不顾被采访人的感受劈头盖脸地向被采访人发问。如在一期节目中,作为母亲的曲女士多次敲打自己的头部并长跪不起,看到如此画面,笔者认为这已经超出了新闻采访的界限。因此,电视新闻采访中必须首先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做到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新闻播报过程对于细节处理的忽略暴露出媒体专业精神的不足。我们常说事情做在细微之处,也就是说细微之处才见我们的功力。同样,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也要注重细节,通过细节来展示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在对小悦悦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媒体采取了不同的报道形式,但对于全国观众而言,的确是展示媒体人职业素质的一面镜子。仍以“小悦悦事件”为例,有的电视台在播报的过程中主持人身着红色衣服,有的电视台在使用字幕进行解说的过程中使用红色字幕进行标示,这些明显有悖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对于丧事通常使用黑色以表示对死者和家属的尊重,这些都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些细节处理问题,而这恰恰显示出媒体人的职业素质。新闻报道体现人文关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要遵循“三贴近”原则。新闻报道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十六大以后提出的新闻报道和媒体宣传原则。只有认真遵循“三贴近”原则,我们在进行新闻采编播的过程中才能自觉做到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才能够将百姓关心的问题和关注的事情做到妥善处理,切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困难,表达群众的心声和感受,而不再是一味地博眼球求轰动。也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媒体才能真正做好人民群众和政府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媒体宣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遵循正确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对于竞争和效率过度追求,对于媒体而言同样存在着竞争的问题,各家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和曝光率,对社会中能够吸引眼球的新闻事件竞相追随,而对反映社会真善美的东西尤其是善良但有些平淡的东西却是不闻不问。这其实就反映出我国新闻采编的价值观问题,笔者认为新闻媒体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严禁“三俗”、暴露性以及场面血腥的新闻事件以直观的形式干扰观众的视听。新闻报道应该坚持扬善和引发思考。目前我国的电视节目过多地暴露出社会的阴暗面,其最终的效果并不是为了揭露阴暗面,而是通过给观众呈现出赤裸裸的闹剧从而达到赚取收视率的目的。笔者认为此举已经严重背离了新闻媒体应该遵循的底线,过多地暴露社会阴暗面所起到的不是正面示范作用,反而会引起群情激奋和对社会的不满,这不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所在。新闻媒体应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在社会上树立模范和典型,引发社会的思考,通过引导人们理性思考最终达到改善我们行为的目的。媒体在事件发生之后要做的是通过采访挖掘,找出事件的真相并进行延伸,最终引发思考改变现实。媒体应该形成自身的品格和个性。当前,各家媒体为了博取收视率和扩大发行量,往往都奔着热点争相报道,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媒体都在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大多数媒体都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性格,表现出来的往往是一个特色、一个声音。没有深入人心的媒体特性和品格,这种情况往往不利于媒体的长久发展,观众在真正成熟以后具有了理性的价值判断之后,往往对这种追逐热点的行为感到由衷的不屑,这对于媒体成长而言,极端不利。新闻报道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应注意的问题媒体报道切忌人云亦云。目前,在新闻媒体报道中我们常见的就是追求轰动效应,为了吸引眼球各家媒体争相报道,在热闹的同时并不是积极去挖掘事件背后的真实原因,以及导致这种热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驱动因素,虽然宣传主管部门要求新闻报道要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但目前的情况是部分媒体只做了一些表面工作,没有深入下去细究人文精神的实质以及人文精神在新闻事件背后的精神价值,这个时候所谓的人文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没有任何意义。体现人文精神的过程应该注意技术细节的处理。目前一些媒体在宣传人文精神、体现新闻价值背后的民生意义的过程中不注意技术细节的处理,从而导致在媒体传播过程中,新闻事件和新闻画面中冷暴力事件不断出现,而且部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为吸引眼球,对新闻中使用的词语以及播报人的语言及服饰等细节不注意,让人在体验新闻事件的同时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养和价值观、职业精神产生质疑[4]。切实关注民生。媒体要关注弱势群体和小人物的生活,将媒体的视角真正延伸到百姓生活中,关注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其实给观众带来的触动有时并不亚于花边新闻和八卦新闻带来的轰动[5],小人物的情感世界其实也是一块可挖掘的巨大宝藏,了解他们的冤屈,倾听他们的声音,对于世界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媒体要建立舆论引导预案和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机制。媒体在处理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必须对新闻事件进行处理,即便是恶性事件,如果媒体不加处理,不从好的方向进行引导,而是一味向不好的方向介绍[6],将有可能激化矛盾,对事件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媒体应建立舆论引导机制和紧急事件处理预案,防止事件发展向不利方向迅速扩散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结 语总而言之,本文通过分析人文关怀的实质和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需要注意的原则和方法,并且通过具体介绍“小悦悦事件”发生过程中媒体在采访过程中的处理路径,笔者认为在新闻采访和媒体宣传中体现人文关怀,并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需要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这是媒体人职业精神和敬业态度的表现,是对人民群众和被采访对象的理解和尊重。公平公正地反映现实,挖掘存在于事件背后的深层客观原因和主观动机,进行深度剖析之后以媒体专业的方式表现出来,真正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这是每个媒体人的职责所在。参考文献:[1]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孙宝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胡智峰.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师本贤.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08(8).[6]肖枭.新闻报道如何彰显人文关怀[J].采编经纬,2008(3).(作者单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编校:赵 亮

推荐访问:新闻报道 关怀 人文 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