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从温州事件看中小企业的困境与突围】

  摘要:自2011年4月以来,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跑路”事件屡见报端,引发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该事件源自缺钱而致的资金链断裂,但温州民间并不缺钱,本文就是从这一看似矛盾的悖论着手,围绕政府是否应该拨款救市展开,具体分析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之外的困惑,针对矛盾提出了吸引资金从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切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民间资本实体 经济虚拟经济
  作为民间资本的风向标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样板,温州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从2011年4月以来,频频发生的温州中小企业老板出逃和自杀事件更是引起了包括各级政府部门在内的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虽然事件最终以政府救市而告一段落。但分析其深层次原因,不难发现,其实温州并不缺钱,政府实行的救市政策仅能解燃眉之急,并不能真正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若想真正使中小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体制的革新和融资平台的对接。
  一、温州事件源自缺钱
  温州缺钱的深层次原因,要从2008年说起。2008年次贷危机波及到中国,为救市,中央政府于2008年底推出了4万亿元投资计划,且央行开始连续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造成贷款增加较多和流动性过剩,引起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为应对危机,从2010年1月至今,央行开始实行适度从紧货币政策,连续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目前企业实际的银行贷款利率已高达15%~20%,而一个正常企业的回报率通常在10%左右,这就意味着以现有的银行利率来贷款,企业很难依靠自身盈利来偿还。对于无法偿还到期银行贷款的企业,便只有改由民间借贷资金来临时弥补;对于银行近两年收紧钱袋子而无法从正规渠道融资的中小企业,也只有求助于民间借贷了。而目前我国的民间借贷机构不够规范,在需求旺盛的情况下,他们便会随意涨息,据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所说:随着今年以来国家控制通胀、流动性不断收紧的影响,温州民间借贷空前活跃,借贷利息一路疯涨。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已经超过历史最高值,一般月息3—6分,有的则高达1角,甚至1角5分,年利率高达180%。对15%的银行利率尚且难以用正常盈利来偿还的企业,面对180%的高利贷,其资金链断裂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而引发了轰动全国的温州老板“跑路”事件。
  二、温州民间并不缺钱
  既然温州事件源自缺钱而导致的企业资金链断裂,那么温州到底缺不缺钱?从“跑路”老板大都与当地高利率借贷有关,就可看出温州其实并不缺钱。温州民间资本非常雄厚,仅2011年上半年银行存款余额就已突破7,600亿元。且温州商人从来就没有停止在国内外寻找投资机会。据中国银行温州支行2011年上半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显示,目前温州民间借贷的规模大约在1,100亿元,其中有89%的家庭或个人、60%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温州官方的文件也首次证实,当地民间借贷规模占民间资本总量1/6左右,且相当于温州全市银行贷款的1/5,其中40%的资金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另据招商银行不久前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接受调研的近60%的富人表示考虑移民,且约27%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在1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富人已经完成了投资移民,另外还有47%属于正在考虑移民的受访富人。一方面是大量中小企业需要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大量民间资本所有者因国内经营实体经济困难或投融资渠道不畅而任由资本闲置或被迫流往海外。这看似矛盾的悖论单靠政府拨款救市是不能解决的,因为温州本身不缺钱,而是资金对接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要解决温州问题,并要最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就不应通过简单的信贷优惠政策或输入资金,而是应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来改善投融资对接环境。
  三、政府应不应该救市?
  面对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跑路”事件,政府到底应不应该施救?答案是应该施救。原因在于,若任由这些中小企业倒闭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生产总值约占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每年上缴的税收约占全部税收总额的50%;中小企业还是解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中的就业人数约占全部就业人数的75%。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说明,若要保证GDP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持续扩大和保障社会就业,就不能任由中小企业垮掉。所以政府当然应该积极施救,而现实中政府也确实这样做了。如出台了对中小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期限延长;要求金融机构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贷款合同3年内免征印花税,提高对呆坏账的容忍度;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收费。
  在一系列救市政策中,最吸引眼球的便是新增1,000亿的货款规模,这些救市资金通常会流向何方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对于自2008年底开始的两年新增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虽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坚称没有一分钱进入到房地产业,但不可否认的是数据,据央行公布的《201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全国主要金融机构的房地产人民币贷款新增2.02万亿元,占全年新增贷款的25.4%,其中个人购房贷款新增1,40万亿元。而据《新京报》分析,2010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总额为7.95万亿元,以此计算,在2010年底新增贷款中有超过1/4是投向了房地产领域。浙江时代商务律师事务所主任邱世枝认为,4万亿元救市政策对中小企业资金链的断裂亦有不可推卸的影响,4万亿元发放下来,在政府加快投资和银行不计风险放贷的情况下,许多企业没有长远打算,仅看高利润就贸然进入房地产等领域,在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信贷资金难以收回,为还银行贷款而转向民间借贷,高利贷由此进来。所以说,救助中小企业有必要,但救市效果却值得深思。其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已经呼吁了很多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也多次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事实却是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仍在逐年拉大。资本的逐利特性决定了若投资实体经济的获利不如虚拟经济,则投入的信贷资金仍然会最终流入虚拟经济,而实体经济的缺钱状况则将会一直持续。   四、中小企业为何告别实业
  温州“跑路”事件发生后,央行、工信部、国家统计局等多个部门分别派调研组奔赴全国各地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凡是坚持主业不动摇的企业,并不存在较大的资金困难,甚至还有不少企业存有较大的净存款。出现较大债务问题的企业,往往是从事房地产炒作或过多涉足其它非主业行业的企业,并进行了大额的民间融资。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会对从事实业的企业资金环境产生太大压力,相反,还可能减少资金压力。原因是目前企业资金困难的主因通常是物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若货币政策适度从紧,使物价水平、劳动力成本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则企业经营成本也将相对稳定,当然不会存在较大资金压力。相反,若企业是靠借贷而从事炒作性质的非主业,在信贷资金面收紧的情况下,则资金压力必然加大,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也在情理之中。温州官方文件也证实,温州民间借贷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总数相当于当地民间资本总量的1/6左右。在这些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随着我国房地产等行业近些年成为暴利行业,许多温州商人放弃了辛勤发家的实体经济,而开始迷恋房地产等资产的炒作甚至投向高利贷、赌博等虚拟资本游戏。那么,这些企业为何会告别实业,而选择进入房地产等非主业的运作呢,甚至有时还不惜借钱来运作?原因在于资本的逐利特性,具体原因有二:一是投资实体经济利润太低;二是投资房地产等虚拟经济获利丰厚。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11年1—7月份,我国规模以上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但困难企业更加困难,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剧,中小企业整体利润率不到3%,远低于全部工业企业6%的销售利润率。同期,在温州规模以上326家亏损企业中,亏损额达到6.4亿元,同比上年增加52.2%。由此可见,2009年及以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从事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大幅上升,而同时房地产等资产产生大量泡沫,做实体生意越来越困难,而投机生意却越来越红火,所以也就无怪乎为逐利而存在的大量中小企业从实体经济转向虚拟经济了。
  五、中小企业脱困的解决对策
  综上可知,要使中小企业脱困,最主要的是把资金从虚拟经济重新吸引到实体经济中来。
  1 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压缩虚拟经济泡沫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好比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既能相互促进,又能相互替代。作为虚拟经济的资本运转如果有效,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但若资本市场运转有问题,则会给全部经济体带来整体崩溃的危险。2008年引发全球震荡的次贷危机就是明证。发行到市场上的货币,无论是直接投资、消费亦或经由金融机构借贷,都不外乎最终投向实体经济或者虚拟经济,若投入虚拟经济的货币多了,则必然投入实体经济的少。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助长民间资本的投机行为。由于资本的逐利特性,在宽松货币政策下,虚拟经济永远第一。2008年底开始投放的4万亿元贷款的实践也证明,假如国家放松信贷政策,向中小企业输入更多的资金支持,那么许多中小企业并不会将这些资金真正应用于实体经济,而是会投向那些能更快和更多获利的房地产、资源类及民间借贷类市场,从而更加助长这些领域的资本泡沫。而任凭泡沫膨胀的直接后果将是助推国家整个经济体的风险,最终将导致实体经济也既无获利反受其害。所以,在目前我国资本泡沫已然积聚到一定程度,物价指数居高不下、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无论对全社会居民个人,还是对中小企业整体发展都将是非常有利的。
  2 实行公平的税费制度和行业准入标准,用利益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实体经济
  中小企业大多属于民营经济,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就要充分用好与民营经济相伴而生的民间资本,切实扩大民间资本投融资渠道,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吸引民间资本投向实业。温州事件表明温州庞大的民间资本之所以不愿投资于实业,原因在于实体经济运营环境相对恶劣,远不如虚拟经济赚钱容易。且中小企业税负总体水平不比国企低,但由于在信贷、标准、社保体制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其总体运营的隐性成本要远高于国企。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在创造良好运营环境、增加中小企业盈利上下功夫。据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保育均说:民营经济问题不是要求再来一套优惠的政策,因为新的优惠政策会带来大量的新问题,其实民企需要的只是公平的市场竞争机会。虽然,国务院分别在2005年和2010年发布了两个“36条”,在文件中都分别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36条措施,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并承诺为它们提供融资上的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企面前仍然横亘着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即严格禁止进入的“铁门”;看得见却进不去的“玻璃门”;进去了又不得不在非市场因素干扰下被迫退出的“弹簧门”。有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在全社会共80多个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特别是在那些被国企垄断了上游资源定价权的领域,在利益驱动下,国企非但没有意愿与民企合作,相反还可能阻挠其进入。因此,应通过法律的完善和对垄断性行业的体制改革,来真正开放一些民间投融资渠道,切实消除不合理税费及规定,促进中小企业进入更多行业以求发展。
  3 放开民间借贷,同时加强立法和监管
  在整个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跑路事件中,民间借贷看似承担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但实际上正规的民间借贷本不应是单纯意义上的高利贷。其实,浙江的民间借贷在清代中上期就已盛行,它有供有求有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民间借贷的兴旺发展对市场经济的整体繁荣亦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民间借贷不能一味地靠“堵”,而应当靠“疏”。一要对民间投资的走向进行合理疏导。继续扩大民间投融资渠道,盘活民间资本;继续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加以改善,实行公平的税费信贷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出台有效措施真正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垄断性等行业,提高民间资本投资实业的收益;通过市场惩罚抑制民间资本的不合理投向,例如,对于从事民间借贷或投机房地产等资产而造成的资金损失,由投资投机者根据市场规则来全部或部分自行承担,政府不应当为他们的行为买单,而应当把高收益就会伴随高风险的风险意识引入民间,通过市场的惩罚性措施抑制民间资本的不合理投向。二要对民间借贷行业的合理发展加以引导。其实,对于民间借贷我国《合同法》已做出了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约定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若能遵循此规定,则民间借贷行为应是属于法律保护的行为。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民间借贷法律法规政策的不规范和民间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从而导致了“地下钱庄”、“高利贷”的出现。所以对于民间借贷,我们还应当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民间借贷机构走出灰色地带,开始规范化、阳光化运营;对民间借贷机构的资金充足率进行有效监管,合理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行为;把商业银行进行管理的许多有效制度和措施引入到对民间借贷机构的监管中,例如制定类似于商业银行存款保证金的存款保险制度,这将有利于控制有些借贷机构经营不善所导致的资金损失。相信有法律法规监管和规范化制度保证的民间借贷,必定能对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访问:温州 小企业 突围 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