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K1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疗效观察_维生素K4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腹泻

  摘要 目的:探讨维生素K1在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腹泻中的疗效。方法:将106例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患儿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6例,比较两组大便性状及次数。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X2=4.641)。维生素K1使用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维生素K1在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腹泻时可明显改善大便性状及次数。
  关键词 维生素K1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疗效观察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夏秋季多发,常见病因为病毒感染,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近年采用维生素K1治疗婴幼儿急性腹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12月收治婴幼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患儿106例,根据诊断标准:①发病季节:以秋冬季发病为主;②病史6个月~2岁婴幼儿,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患儿均可发生;③临床表现:有发热,腹泻稀水样便,每天5~10次或10多次,伴轻度呕吐,呕吐多发生在病初1~2天,随后可出现腹泻,大便为稀便、稀水样便、黏液样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所有患儿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除外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其中男64例,女42例,年龄3~30个月,病程3~7天。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脱水,轻度脱水62例,中度脱水38例,中度脱水6例。腹泻5~20次/日,大便蛋花样或黄绿色,稀水状或糊状便。65例伴有呕吐,2~6次/日,进食明显减少,精神差。大便常规:少许黏液,脂肪球(+)~(++),白细胞0~10/Hp,其余阴性。大便培养未见细菌生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6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补液、纠正酸碱失衡及水电解质紊乱,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K1注射液5~10mg/日,用5%葡萄糖液30ml静滴,1次/日,72小时后评价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1]:①显效:72小时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72小时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72小时后大便次数和性状及全身症状均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
  结果
  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96.0%。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2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X2=4.641)。维生素K1使用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讨论
  婴幼儿儿科常见多发病,发病因素复杂,以感染因素多见,感染中以病毒感染为主,少数为或合并细菌感染。各种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其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致使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黏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的糖类消化不全而瘀滞在肠腔内,并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多,微绒毛破坏亦造成载体减少,上皮细胞钠转运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进一步丧失。过去一般治疗主要是补液、纠正酸碱失衡、支持对症治疗。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K1注射液,观察到与对照组比较可明显提供疗效。维生素K1治疗腹泻的作用机理主要为:①维生素K1能促进细胞正常再生,保护肠绒毛上皮细胞免遭病菌入侵[2];②维生素K1能改变肠道菌群,抑制细菌生长,与抗生素有协同作用;③维生素K1有抗乙酰胆碱、组胺和肾上腺素对胃肠道平滑肌兴奋作用[3],解除平滑肌痉挛,减少肠蠕动,抑制肠液分泌,有止泻、解痉、止痛作用。维生素K1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临床效果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特别适合基层医院使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方鹤松,魏承毓.中国腹泻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2刘玉,杨进.维生素K1的抑菌作用及临床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4,9(6):365—366.
  3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04—1005.

推荐访问:腹泻 婴幼儿 疗效 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