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 他者化 身份认同与“他者”想象

  这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话题,而且被学者们描述了无数次。我这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并非学术意义上的,而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通俗使用上的反置。或许有必要先讲一下“邯郸学步”,这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成语了,故事不必细讲,大意只是一个人到邯郸学新步法,新的没学到而自己原来的却被丢掉,最后只好爬着回来。这个成语其实隐含着身份认同与“他者”想象的话题。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左派、女权主义常用,指的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而“他者”则是西方后殖民理论中的术语,西方人将自己视为主体性的“自我”,殖民地人民则被视为“殖民地的他者”,或直接称为“他者”,“他者”就是一个与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比如白人以黑人作为他者,比较的结果自然是白人是优越的,所以,这个概念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这里说的“邯郸学步”隐含着这个问题,其实只是这个成语的延伸意含有这两个概念的泛指的意思,成语的本意与这两个概念并不相干,新步法未学通而爬着回来讲的确实是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未取得同一,文化身份未得到认同的问题,只是这个个人所置身的环境不是西方现代社会而是东方,所适应的时代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当代的;这里的“他者”参照系就既不是殖民地与被殖民地的人民,而是含有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地域的人民相互学习的意味,虽然结果是滑稽的,但彼此的想象其实是可以借用“他者想象”的内在含义。“他者想象”是先进对落后、优越对卑下的比较参照,而邯郸学步的比较参照则是对“他者想象”的反用,是学习先进、优越而不得的滑稽结果,可以用于同一文化也可以用于异族文化之间。
  从两个概念的延伸意来看,普通的个人离开自己的原有文化背景后,对于自己所处的新的文化环境确实有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于新的参照系中的他人也有一个比较的想象过程。这其间,个人所经历的学习的艰辛、感情的痛苦,以及最后取得认同后的欣喜,都是一个充满喜剧与幽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者心中所充溢的悲愤情绪或者融入欲望,在旁观者看来,何尝不是充满滑稽色彩和令人同情的?取得身份认同的过程是充满“他者想象”的,无论正向用还是反向用都是如此。这里所说的正向用,指的是先进者与落后者的比较,是“他者”想象的本义,比较的结果,自然是先进者充满优越感。但是,当先进者进入一个相对落后的社会或体系中,这个闯入者,必然会受到原来社会或体系的排挤,被视为异类。如果这个社会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友善色彩,那么闯入者会被接受,其观念会被采纳,开始时原有的社会成员会有不适,但最终这个社会或体系会形成一个新的和谐体系。而当这个社会过于保守与封闭时,这个先进的闯入者就会被驱逐,“他者”身份便难以构成。而反向用,则是“他者”想象的概念反置,指的是落后者与先进者的比较,那么这个闯入者如果心理与能力都足够强大的话,必然是在闹出一连串笑话后得到自己想要的并且得到承认,自己本身所裹挟的文化符号也会对先进者有所影响,典型的例子如《红楼梦》中的刘姥姥。所以,对于弱者和落后者来说,准备进入一个先进的系统,与强者竞争与比较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自我保护。这里的“他者”与原意已经不相干,只是一种现实的说法,而身份认同已经被反置为一种通俗意义上的个人语义,而前面所说的邯郸学步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的使用。
  因而,“他者”概念与身份认同其实说的是两个不同的文化或社会系统之间的好奇、交流的欲望、隔膜、误会以及互相的理解与排斥,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这使人不由得会想起巴比伦之塔的故事,上帝让我们操着不同的语言,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互相隔绝着,但人类彼此间的交流欲望还是如此强烈。生生不息的人类啊,阿门!

推荐访问:认同 想象 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