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概论试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遭遇的挫折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方面受到的影响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其主要表现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遭遇了重大挫折。其次,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进行变革。最后,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的变化给意识形态建设也制造了难题。
  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冲击
  马克思主义(更确切的说应是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发生了三次飞跃,并通过飞跃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以及走向指出了新的路径,即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正确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成就在于将“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的哲学发展成了“改变世界”的方法论。毋庸置疑,马克思所要“改变”的“世界”是资本主义,而其要达到的目的则是共产主义世界。而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胜利、从一国到多国的胜利为共产主义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不断得到佐证。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掌政权,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由苏联一国发展到多国,横跨亚欧,东西南北连成一体,形成了拥有世界上1/3人口和1/4土地的强大社会主义阵营。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在二战前后近半个世纪的严酷考验中体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辩驳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苏东过度集权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内在弊端日益凸显,各国都被迫走上了全面改革的道路。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苏联东欧几乎所有国家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可是在改革开始短短几年内,苏东国家就在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双重冲击下局势失控了。苏联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社会制度的剧变。在这些国家,共产党主动或被迫放弃或丧失了在国家中的执政地位,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共产主义奋斗目标,将自身改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民主党。新的政党上台执政后对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彻底的变革,转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使本来处于低潮的社会主义跌入谷底,更使科学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次飞跃——从一国到多国的社会主义在经过多年实践后仍然前途未卜。对此,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为苏东剧变深感痛惜的同时,也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前景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而西方资产阶级甚至宣告“马克思主义已经破产”,他们认为苏联东欧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是符合历史潮流与最大多数人利益的,而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是根本行不通的。这样,西方主流媒体的观点反过来又加剧了各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据一项具有权威性的社会调查指出:在东欧发生剧变的过程中,只有8%的原苏联人认为社会主义道路适合苏联,剩下的民众分别认为苏联应走美国、日本、德国、瑞典式道路。更甚的是,美国调查的结果显示:76.2%的苏联党政要员主张苏联走资本主义道路。
  显而易见,在苏东剧变中,无论是作为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共产党,还是社会主义的受益者无产阶级都把马克思主义放弃了,这给马克思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是世界性的。正如马克思在《导言》所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当然,这是针对理论的批判而言的,而对于理论的证明也同样如是。无疑,实践上的失败必然使得曾对马克思主义憧憬的甚至是膜拜的各国无产阶级失去奋斗的方向(非洲国家相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可以证实这一点)。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想继续保持其强大的号召力,并被民众作为科学来看待既需要重新用理论来解释,更需要不断地被实践证明。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改革大潮中遭遇的挑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首先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民众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显著增强。相应地,政治体制改革在民主大趋势的推动下也在不断展开。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中国已成为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经济政治的改革不可避免地给意识形态造成了影响。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思想观念的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松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公民意识在社会中不断形成并发展起来。这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和法制性四个基本特征,这样,发展市场经济就有利于培养民众的平等意识、法制观念以及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等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根深蒂固的封建小农意识进行了荡涤,社会中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以及视野狭窄等落后思想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所存在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造成一定的影响。
  首先,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这就驱使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个人利益、眼前利益而将长远目标、理想信念束之高阁。由此,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腐朽的思想观念、腐化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蔓延。“人们被各种奢华享受、感官刺激所包围,追逐时尚、迷恋新潮成为一些人的追求,意识形态日益世俗化、物欲化。”特别是一些党政干部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抛在脑后而沉迷于犬马声色的生活之中。严重损害了共产党员形象,更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使整个社会处于信仰危机之中。其次,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我国社会中经济成分、利益主体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多种经济并存和利益主体的分化必然造成人们价值取向的多样化,而在封建旧道德还没有彻底根除的情况下。各种新价值取向又层出不穷,这种新旧道德的相互交替相互冲突往往会造成转型时期经常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失序现象。但如果一个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架不住其它以及敌对意识形态的挑战,那只能说明,这种意识形态本身就是脆弱的、缺乏生命力的。因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面对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如何将各种不同利益群体整合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下并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必须面临的问题。   (二)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意识形态危机
  改革开放前,我国受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影响,在政治体制上表现出过度集权的特征。依靠着政治体制的支持,当时的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势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宪法的职能,是一种“强意识形态”。再加上近三十年的意识形态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已经内化为人们的价值尺度、审美格调、思维定势、认知习惯。变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但是,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变革后的政治制度必然呈现出一定政治价值指向,如果这种价值指向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找不到理论依据,就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知识界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于是,知识分子往往会借用其他意识形态甚至是敌对的意识形态来解释价值取向的新变化。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回应这一新变化的情况下,民众就会被知识分子所倡导的但有悖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价值所误导。然而,作为程式化的“强意识形态”已经具有了潜意识功能,还在主导着人们的行为和思考。这时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传统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就同时撞击着民众的思想。随着传统意识形态解释力度的逐渐衰弱,人们便会深深地陷入信仰空虚之中,进而失去了改革所需要的统一的民族精神,这就极容易导致改革的失败乃至体制的崩溃。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既要实现人类社会所梦寐以求的政治价值理想。又要确保主流意识形态不被削弱,这同样给自身意识形态建设出了一道难题。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转变要求意识形态做出调整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争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由此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功能定位以及领导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中国共产党必须调整自身的意识形态。
  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为革命的进行提供了有力的合法性支持,同时,也为革命的成功提供合理地指引,不可否认,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革命年代是极其有效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初期,为了集中精力解决旧制度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迅速地建立政治经济新体制。利用革命意识形态的强大的动员作用是有必要的。历史证明,依靠这种革命思维所造就运动式经济建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一定成效的,中国在短期之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在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治体制的转轨也需要牢固的精神框架做支撑。而革命意识形态恰恰可以为破旧立新的改革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但是,在改革开放已初具规模并进入逐步完善阶段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也已转变为在稳定有序的环境下领导国家建设。与体制外政党不同。长期执政的党的意识形态应具有一种建设性、和谐的特征。而纵观马克思主义,其整个体系充满了战斗的唯物主义精神。政治经济学论证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崩溃的必然性。哲学是在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而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只是理论推理,还不可能十分圆满、完备”,恩格斯就曾清醒的认识到:“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圈而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在很长时间里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其值得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是少之又少。虽然,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这一体系还不具有较强自洽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总之,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如果继续沿用革命意识形态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就会产生这样一种矛盾:论证其一致,会使得执政党无法更为有效地聚集各种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资源;论证其对立。又无法为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提供依据。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对自身的意识形态进行大力建设,以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并为党执好政,掌好权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从世界范围看,全球化信息化形势下。各国政党意识形态中间化、同质化乃至淡化趋势使政党不断走向衰落;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受苏东剧变、改革开放、党的历史方位转变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样面临极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政党意识形态的变革势在必行,而成功的变革必须在理解政党意识形态特征、分析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原因基础上进行。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挫折 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