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范文【顺应教材变化,优化教学设计】

  摘要:文章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为例,谈谈2012年初中教材发生改变后,如何根据编者意图,实现教学设计最优化。  关键词:初中化学;原子的结构;教材变化;编者意图;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1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08
  2012年初,教育部颁发了新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随之而来的初中化学教材也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在内容、结构等方面也都发生一些变化,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与此相适应的教学设计也应随之调整。下面就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为例,从知识结构系统化、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学习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顺应教材变化、优化教学设计。
  一、知识结构系统化
  【教材变化1】将“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移至“三、相对原子质量”,使学习内容更为紧凑。
  【编者意图】教材在呈现上更顺畅,学习的内容具有连贯性,知识内容更清晰。
  【教学设计】探究原子内部的结构
  探究活动1:呈现课本P53的图3-9,你获得了有关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
  生:(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2)原子核有两种粒子,一种带正电一种不带电,(3)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心,核外有运动的电子,(4)原子体积很小,而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则更小,(5)原子核外有一个相对很大空间……
  【设计意图】原子结构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采用形象直观的原子图片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抽象问题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在感悟中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体系。
  探究活动2:分析课本P53的表3-1中有关数据,你从中又能获得有关原子构成的哪些信息?
  生:(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4)原子核内不一定都含有中子……
  【设计意图】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多姿多彩的原子世界,让学生体会到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特别是表格中的数据横向、纵向的对比,让学生对原子认识又有进一步的了解。
  探究活动3:感受图与表的互换:
  你能由图3-9原子的构成示意图,说出该原子中各粒子的数目吗?发挥你的想象,你能根据表3-1中有关数据模拟出类似于图3-9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吗?
  【设计意图】图与表的相互转换,尽可能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原子的真实微观世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弄清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教材变化2】将原教材“课题3《离子》”中有关内容提前,直接与原子的构成紧密相连。
  【编者意图】由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离子,这一逻辑顺序使得原子的结构变得更加丰富,文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形成以原子为中心,辐射到分子、离子3种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相互联系的立体网络图。由此对应课题也由《原子的构成》换成《原子的结构》。
  【教学设计】离子的形成
  探究活动4:离子的形成
  创设情境:演示Na在Cl2中燃烧实验
  提出问题:实验过程中的白烟是什么物质?请思考它又是如何形成?
  学生猜想并讨论
  教师提问:构成钠和氯气的粒子分别是什么?在化学变化中Cl2分子如何变化?
  呈现PPT:Na原子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及课本卡通图片
  学生分析:该反应的微观实质
  【设计意图】以Na在Cl2中燃烧为例,由实验现象入手,引入话题。以NaCl为例介绍离子的形成,是对前面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的延续和具体应用。该变化中构成物质的粒子有3种:原子、分子、离子(NaCl也是典型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反应的实质既有分子分裂成原子,又有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课堂的错误资源(Na原子和Cl原子重新组合成NaCl分子,每届学生都有这样的表述)引导分析离子的形成,以及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构成物质。这样的安排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认知结构有效重组,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
  二、体现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教材变化3】在“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增加了有关电子分层排布与电子能量的关系的教学内容。
  【教材变化4】原教材中六种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改成1—18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编者意图】教材变化2的目的为了比较科学地揭示元素性质与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的关系,引入离核远近、能量高低来说明和理解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增加一些具体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变化3的目的:原教材中六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易观察3类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与原子结构稳定性关系,不易发现一些规律性内容。而呈现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序排列便于学生分析和认识典型元素核外电子(最外层电子的数目)的变化特点,理解“最外层电子的数目(相对稳定结构)与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感受原子的结构是现代化学认识物质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体验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教学设计】探究活动5:核外电子排布
  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思考:
  (1)你能归纳出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规律?(2)该表排成三横行的依据是?每横行有什么规律?(3)该表排成八纵列的依据是?每纵行有什么规律?(4)He、Ne、Ar是曾被称为“惰性气体”的三种稀有气体的原子,你知道它们冠以该名称的依据是什么?(5)分析上述原子结构示意图,3类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对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整体感知,从中发现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分析同一周期原子结构递变规律,对应原子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同一族不同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异同,以及其对应原子化学性质的相似性。为后续学习离子的形成、元素化合价、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打下基础,感受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变化的关系。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指导学生善于发现、主动归纳、寻求规律的学习方法。
  三、学习内容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变化5】本节教材开头出现了原子的体积很小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编者意图】原子的体积很小的图片是对原子的一个总体的认识,宏观领域到微观世界,采用类比的方法生动形象说明了原子的体积很小,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教学设计】探究活动6:原子结构探究之旅
  资料: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微小、坚硬、不可分的“原子(atom)”构成的,atom中“a”表示“不”,“tom”表示“分割”,整体表示“不可分割”的意思。
  体积很小的原子,它真的不能再分?它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让我们一起走进原子世界
  呈现PPT:1803年道尔顿原子模型(实心球体模型)→1897年汤姆逊原子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卢瑟福原子模型(“行星系统”模型)→1913年波尔原子模型
  【设计意图】借助于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在漫长而曲折科学发展道路执著前行,体会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帮助学生了解到认识事物总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和进一步认识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
  【教材变化6】介绍相对原子质量时增加了图3—14。
  【编者意图】整合后的教材使得构成原子的粒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对质量的概念和使用相对质量的意义。
  【教材变化7】表3—2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穿插在相对原子质量内容之中。
  【编者意图】学习内容联系更紧密。
  【教学设计】结合表3—2有关数据,你对原子质量有何认识?
  【设计意图】学习内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质子、中子、电子的实际质量大小,学生很容易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另外,1个质子的质量≈1个中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1/12,也就是说1个质子的相对质量≈1个中子的相对质量≈1,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初中化学教材变化的内容还很多,只要我们潜心研究教材、课标,理清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知识间前后逻辑关系,分析编者意图,整合好教材及其他课程资源,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定能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参考文献
  [1]白建娥.深度解读文本 精心设计课堂[J].化学教学,2012,(8)

推荐访问:顺应 教学设计 变化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