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在操作中感悟算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课堂操作,只有孩子动起手、张开嘴,才能启迪孩子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在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班就把20以内加减法得数记得差不多了,但问是怎么得来的却不知道。针对这种现象,我说15-9=?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得6,我接着说谁能用小棒摆一摆你的计算过程,孩子们皱起眉头,开始数呀,摆呀,歪着小脑袋想呀,15分钟过去了,孩子们眉头渐渐舒展开来,一双双小手举起来,我会摆,我会摆。有的说我能摆出两种,有的说我能摆出三种……我的方法是拿出15根小棒,先拿走5根,再拿走4根,还剩6根。我的方法是拿出一捆和5根,从1捆里抽出9根,剩下的1根和5根合起来就是6。我的方法是从15里一根地一根地数出9根,就剩下6根。还有的说我从15根里先拿出10根也就是1捆,再还回一根就得6。用算式表示如下:
  (1)15-5-4=6 (3)15-1-1-1-1-1-1-1-1-1=6
  (2)10-9+5=6 (4)15-10+1=6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思维方式验证了15-9=6的结果,孩子们都沉浸在获得知识的成功喜悦之中。通过摆小棒探究了20以内减法的算理,为以后计算打下了基础,学生把枯燥无味的计算当成了一种乐趣,计算准确率高。
  二、在操作中,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力
  小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属于直观几何阶段,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等实际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惯性认识,掌握几何形体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一课,由于学生们在低年级从感官上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要从理性上认识,首先让学生摸一摸感觉出棱、面、顶点,再数一数数量,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长方体认识研究报告单
  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量的量,拆的拆,画的画,比的比,课堂上异常活跃,就连最爱溜号的同学也参与学习之中。各组交报告单,并说出是怎样探究的,有的说,棱我是量的,发现12条棱每4条的长度都相等,这4条的位置都是相对的。有的说,比的结果是一样的。有个同学手举得高高说我还发现,12条棱分2组,其中4条相等,另8条相等,同学们惊奇了,这是怎么回事,通过演示恍然大悟,那是个特殊的长方体。接着,又纷纷说出面的特征探究方法。通过探究,学生深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也就好理解了。
  三、在操作活动中引导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保留着许多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数学本身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教师如果只为学生提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律,而不给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生很难化抽象为具体。因此,要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眼看、耳听、手摸、口讲)进行感观认识,再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积极思维来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一册》的9加几的加法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教师先进行实物演示,在讲台上放一个有10个格子的纸盒,盒里放9个小球,盒外放2个小球。先让学生数一数,盒子一共可以放几个小球?现在放了几个?盒子外还有几个?再放入几个盒子刚好装满,教师顺手从盒外拿来一个小球放入盒内,使盒子装上10个小球,继续问:“盒外原有2个小球,拿1个放入盒里,盒外还有几个。”现在可以看出来了一共有几个小球。这样,物化的计算过程内化,使学生的思维由感知向表象和抽象转化。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 数学 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