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_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可见,我国的教育家、思想家,已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练习,无疑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
  由此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是育人的重要内容。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良好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宕,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
  1. 精心设计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出色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例如我在讲《口技》一课时,先创设教学情境:播放录音《洛桑学艺》,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努力听,3分钟后让他们口述从中听到了什么?洛桑表演了哪些内容?紧接着启发学生:假如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两手空空,而他却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模拟出“泰坦尼克号”的汽笛声,弹出凄婉的《二泉映月》,他依靠的是什么本领?这在曲艺中被称作什么?将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 《口技》之中。
  2. 善于捕捉思想火花,因势利导激活思维。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聪明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聪明的火花,点亮他们聪明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感知——体验——理解——运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核心还是思维能力。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我做了以下三点探索:
  1. 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思维的灵敏性是指思维的速度快,对新问题迅速作出反应。灵敏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练习才能形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持久地加以练习。
  例如教《皇帝的新装》时,在初读课文后,可设计以下新问题来整体感知课文,并练习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1)此文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2)采用最简洁的话概述故事的内容。(3)作品中最可笑的人是谁?最可恨的人是谁?最可鄙的人是谁?最可爱的人是谁?为什么?(4)勾勒出人物的特征(每个人物不得超过10个字)。通过抢答,评出优胜者。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全方位的整体了解,又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2. 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指思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依靠、不盲从、不迷信,能有独到见解的分析判定。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的思索、探究新问题的空间,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还要善于设计新问题。所设计的新问题,既能给学生创造思索的空间,又能提供创造性思维的范例,使学生明白“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思维发展的历程在教师这盏聪明之灯的指引下顺利航行。
  例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提出:“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关联词语,可是前面又没有句子,和谁关联?文章的第一句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看似平淡的地方,老师却提出如此深刻的新问题,学生马上陷入思索。顷刻,学生举手答道:“这句话有潜台词,前面省略了。”又一个同学答道:“大清帝国日暮图穷,腐败不堪,作者才东渡日本寻求真理,而到日本看到的是中国留学生依然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令作者义愤填膺。”又一学生道:“‘也’字蕴涵着作者无限悲愤之情”。教师善于问,学生善于思。在问答中授之设疑之法,于平淡中见疑,于无疑处生疑,这样的思维成果才会有独创性。
  3. 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索新问题,对事物的熟悉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轻易引起思索,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布局,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学习《孔已己》时,教师提出“孔已己既穿长衫,为何站者喝酒?既穷,为何穿长衫?”这一问挑起矛盾,学生思想产生碰撞,陷入了积极思索。经过讨论,学生明白“站着喝酒而穿长衫”这一笔,实乃用心良苦,浓缩了孔已己整个精神世界和社会处境。通过探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作品的深意,也学会了一种质疑探究的方法——于矛盾之处生疑、探疑,进而锻炼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读书学习贵在思索探究,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递进、不断深化的思维过程。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推荐访问:思维能力 语文 培养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