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存档、申报等流程,配合确定传承人保护机制、建立生态博物馆、高校等科研机构的措施来有效地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行政保护 生态博物馆 传承人保护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礼仪等6个方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行政规划,历史上传承积淀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历史悠久、绚丽多姿,是新疆地区多民族共同生活、发展的生动演绎,是新疆多元文化综合发展的突出体现,是新疆多民族历史文化、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积淀与历史见证。对其实施保护不仅是我国多元文化保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关系到我国西部地区民族间的团结与社会稳定,意义极其重大。在众多的保护手段中,行政措施是当前新疆自治区最为常用与效果最为明显的保护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政保护及问题分析
  普查工作。为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疆自治区从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些问题也被暴露了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跟不上抢救保护的形势发展,造成普查工作不够深入,系统性不强,水平不高;二是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过于单调,不能满足普查工作综合性的需求,出现漏项与空档;三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基本上都以行政方式为主,手段过于单一。
  存档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存档工作是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后续步骤。存档工作包括建档与保存等多项工作内容。目前,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存档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需要加大声音档案存储和利用的重视程度。事实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声音记录在口头传统文化及传统音乐的保存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比如,像木卡姆艺术,“花儿”曲艺的保护。这些艺术形式都是流传地区的人们通过口头传唱的形式传承下来的。有些内容尽管可以加以文字记录,但其中的曲调、曲风只能通过声音的表达才能让听众感知和领会。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相关保管机构要严格把关,加强管理。既要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与有序利用,又要避免被商业滥用和随意篡改。在遗产使用管理上,高科技手段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使用。
  申报工作。当前,将普查、存档得到的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世界、国家、自治区、县四个等级逐级申报,建立各级代表作的名录。这种申报形式与流程已经获得了世界各国一致的认可与使用。现阶段,新疆自治区有一项遗产已经被纳入了世界级遗产名录,十四项遗产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治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
  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较低层级,包括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工作实施不规范,缺乏明确的评审标准和稳定的操作流程。二是个别地区重申报开发,轻保护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三是有些地区把整体的文化现象分割成多个小部分,人为地增加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遗产的分解和破坏,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遭到损害。四是申报项目排序问题。申报和抢救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应该优先申报最濒危的遗产,最具特色的遗产。但是,出于利益方面的考虑,目前在新疆地区,很多地方、很多单位把能够迅速产生收益,更能获取财政支持的项目列为申报的重点。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的措施
  确定传承人保护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内容,如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一般都是由传承人口传心授得以传递、延续和发展。在这些领域里,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杰出传承人的工作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有效保护传承人方面,相关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进行调查,弄清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谱系、传承轨迹、传承内容或技艺、传承人对所传承项目的创新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传承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保护工作也才具有价值。其次,是对于传承人的认定。现阶段,传承人的认定并没有一个明确、稳定的操作流程。一般都是通过专家论证会研讨认定,这就导致认定工作显得过于粗线条。不仅影响了遗产传承人申请的热情,也会给传承内容的质量与水平造成不良影响。再次,是对于传承人的保护。在这方面,新疆地区可以借鉴国内已有先进经验。江苏省近期出台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对传承人的保护措施更为全面,对代表性传承人提供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条件进行改善都有相关规定。实际上,新疆自治区已经陆续采取了相关措施,包括对传承人给予相应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从2005年起,新疆南部的阿瓦提县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于解决民间艺人的生活和民间艺术传承问题。但是,新疆自治区所实施的相关措施只是个别行为,还没有通过地方性法规加以明确规范和固定化。这样就会带来一定的问题,如保护行为的不稳定性带来的资助行为的中断,不同地方资助的差异性等问题。
  建立生态博物馆。文化的保存只有通过在文化传统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以实现。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生态博物馆更多地是强调文化遗产原状地、动态地、整体地保护和保存,包括自然景观、建筑物、生产生活用品等有形文化遗产和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文化因素均在保护范畴之内。采用生态博物馆的保护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完整的、长久的存续下去,它的基本形式、主要内容、风格和特点能够得到最原状化的保存。   1996年,贵州省梭戛生态博物馆的成立是我国第一座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博物馆。在新疆地区,对于能够集中反映聚居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包括有一定规模的,具有突出民族风格特点的民居建筑,传统工艺生产区域,历史文化遗址等,也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护。2006年7月15日,新疆首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园区在火焰山葡萄谷景区正式挂牌。依据吐鲁番火焰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原生态的葡萄谷的自然景观的大背景,园区内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制作和展示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一大看点,成为景区游览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生态博物馆,不仅可以完整、动态地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还会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推动地区的经济建设。
  高校等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通过高等院校的专门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是推动该项工作进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高等院校的教育,一是可以解决文化遗产在大学里的认知学习、传承创作的问题;二是通过教育与民族现代化的发展结合,可以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和文化创造力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当然,从全国范围看,高校教育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当作一个学科建设并开设相关课程的高等院校为数不多,只有中央美术学院、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吉林省通化师范学院等少数高校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
  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学科方面,新疆的高等院校多年来做出了不懈努力。20世纪80年代,新疆艺术学院进行了全世界首个集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于一体的木卡姆的学科设置,并逐步上升为该学院的重点建设学科。多年来,为新疆木卡姆艺术培养了大批人才。2000年,新疆师范大学开设了木卡姆艺术研究生班。2003年新疆大学和新疆宝亨集团利用各自资源优势,成立了“新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和新疆大学民街民俗博物馆。新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成立的首家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也是新疆高校人文学科走向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首次尝试。民街民俗博物馆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其中根据遗产种类不同设立各类遗产陈列馆,收藏了民间民俗物品上千种,以最直观的形式再现了新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遗产。
  在基层教育方面,新疆自治区多年以来也取得了较大成绩。以木卡姆为例,2005年年底,在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托万买里乡,成立了当时全国惟一的一所木卡姆小学。2006年1月16日,新疆吐鲁番地区鲁克沁镇建成了新疆第一家木卡姆传承中心,并逐渐在喀什、伊犁、阿克苏等地区也建设了类似的木卡姆传承中心。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传承中心乃至中小学校,通过老艺人的授课和讲授,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学会唱木卡姆,从小培养木卡姆的艺术传人。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得以传承和延续,让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生机永存,活力永远。
  (作者为河北大学副教授)

推荐访问:浅析 文化遗产 物质 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