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建筑文脉表达及其在现代城市中的传承与发展】建筑文脉

  摘要:在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激进的忽视文脉不分场合的将现代建筑套上民族传统的外衣,都是不可取的文脉道路。凉山彝族建筑文脉就是一部凉山彝族民族的兴衰史,科学的认识、合理的继承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民族地区建筑文脉,才能找到民族地区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让凉山彝族建筑这曲“凝固的音乐”在萦绕千年,继续奏响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关键词:建筑文脉;凉山彝族;少数民族
  文脉一词译自英文CONTEXT,原是语言学中的术语,表明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一方面它指在词汇、句子中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关系或事件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它可以表示事件发生的背景及条件。狭义来说,文脉是一种文化脉络,而广义上可理解为,文脉是指是局部与整体的联系。20世界六十年代,文脉一词在建筑学中被沿用,恰到好处的表达了传统建筑与新建筑,建筑单体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跳脱出了传统语言学的范畴,发散扩展为建筑文化的延续,在建筑学领域被赋予新的内涵。
  一、凉山彝族建筑文脉表达
  1.凉山彝族建筑文脉的显性表达
  显型表达就是文脉的显型构成要素,指可察觉视野所见的文脉构成的物象要素,它主要由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建筑符号三方面组成。文脉的显型构成主要是体现了对自然环境适应性表现,对建成的人工环境空间的感知,建筑形象景观的符号性能特征。在凉山彝族的建筑文脉表达中,自然环境是文脉系统的伊始,也是其显性文脉的重要影响因素。凉山彝族建筑文脉的隐性表达任何一个民族无论其最初的居住形势如何,其先民们从事构筑营造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抵御自然和外族侵害,求得生存休憩。完全自由放牧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凉山彝族的生活需求,农业发展成为必然。农业生产离不开的利于耕种的土地和灌溉用水,因此夹在在河滩与半山的向阳缓坡地带成了聚落耕地的首选,为保证耕地面积同时兼顾耕地距离,建筑就只能选在接近河滩的半山位置,这样,良好的光照和充足的水源为聚落的生产生活提供持续保障。凉山彝族打基建屋在择山而建的原则下,必定面临规避山区自然灾害,特别是泥石流对山地建筑的侵毁问题,所以村寨一般选择地处山脊位置的相对平缓处,鲜有房屋建在低洼地,即使暴雨倾盆时大量积水也可顺利往村寨两侧快速排走,汇聚在低洼处沿山坡流进下方河流。这样的择址原则既巧妙躲开了泥石流的灾害范围,又减少雨水对地基的冲刷,还避免了大量的雨水积聚松软地基导致房屋坍塌。除此之外,村落大都三面环山,即使到了寒冷冬季,寒风也不会长驱直入。隐型表达就是文脉的隐型构成要素,是不可察觉但却深刻影响文脉构成的要素,是文脉形态的隐藏秩序,它主要由社会文化和人的心理行为两方面组成。凉山彝族社会中家支家族制度和祖灵信仰两大基本要素始终贯穿着整个彝族社会的发展史,直接影响着凉山彝族建筑文脉的隐性表达。
  2.奴隶制度下的空间形态
  凉山彝族建筑鲜明的体现了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特点,例如黑彝奴隶主水普什惹住宅雄踞山头,就险而居。用气势磅礴的雄伟建筑彰显其雄厚的财力和优越的社会地位,居高临下的势不可挡给人一种戒备森严、不可侵犯之感,往往在心理上起到震慑树威之用。又如甘洛县斯土司岭光电的土司衙门,位于一面依山,三面临河的村寨中央,北、东、南各被一处房屋拥簇,众心捧月似的分布形态显示出土司作为凉山彝族的贵族统治阶层,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社会权利都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四处彰显。凉山彝族的院落形势大致分为单栋式院落、三合院落、多进院落和土司衙门院落形制四种。历史各民族都有建筑形制越复杂,群落组合越多样,包含的社会等级越高,其公共化等社会性就越显著的规律。
  多重角色的建筑功能。对先祖的崇拜,强调了血缘关系在彝族社会中的重要性,一切社会活动均围绕“家”展开,使得凉山彝族在生存千年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公共性建筑的痕迹,甚至无一处公共性质的空间。居住建筑除了满足居所功能外,还往往起到承担彝族祖灵祭祀和宗教仪式场地的作用。所以凉山彝族民居建筑是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图腾崇拜下的装饰艺术。凉山彝族建筑多以牛角和竹节为主要建筑装饰元素。民间传说,在混沌的远古年代,人类始祖娜开,就是靠吮吸牛王生存、成长生儿育女以致繁衍人类。牛在在彝族心目中,已是祖先的化身。凉山彝族还有竹根作祖灵之传说,至今老人死后要专门选灵竹竹根作为灵牌,彝语“玛笃”,“玛”意为“源”或“祖”,即“以竹为祖”的意思。这些带有特殊意义的精美图腾符号在建筑装饰造型中的反复使用,表达了凉山彝族对先祖的尊重崇拜,同时也表达了渴望得到祖先庇护的精神需求。
  二、凉山彝族建筑文脉的价值评价
  历史造就了凉山彝族不可复制的记忆,传统彝族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存储地,保存并流传着凉山彝族的文明成果,即使是在消逝后的遗址中,也能在种种痕迹中揭示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文化遗存的原真性体现。凉山地区群山峻岭,地势险要,天然的自然屏障使中央权力无法完全触及,为凉山彝族维系千年的奴隶制度提供必要条件。特殊的历史沿革让凉山彝族在寻求自然环境和外来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形成了完整的天文地理、宗法制度、精神信仰以及民族精神内涵。建筑作为其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客观载体,真实的记录了凉山彝族的原始文化轨迹,为研究彝族文化提供重要依据。凉山彝族建筑在有限的生产条件和环境资源中创造出来的建筑文化,作为凉山彝族地区的文化象征,代表了凉山彝族独具特色的社会审美,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艺术遗存。它顺应地势的布局形态、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强烈的色彩表达和精巧的艺术建造手法,都是民族地域建筑文化的至高艺术提炼。城市文化与城市形象竞争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竞争的主要内容。在现代化城市发展中,城市形象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城市文化品牌的树立,而且直接影响城市化进程中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凉山彝族建筑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在构建城市形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价值要义。
  三、凉山彝族建筑文脉与现代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今的民族地区普片现象是对民族纹样的机械复制或者照搬传统建筑的形制,致使大量民族“克隆”建筑生长在现代城市之中,建筑文脉是存在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是要联系在民族地域文化承上启下的发展情景中的,把传统建筑的表征当民族文脉是对建筑文脉的形而上的认识,截取的文脉样式只能当展品表达历史当时的文化环境,即失去了传统建筑的研究保护意义,又屏蔽了文脉不断自我更新的功能。目前,凉山彝族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仍处于急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产业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彝族文化资源的开发还有待形成协调发展的局面,旅游资源产业链条也还未形成。因此,急切的开发过程致使凉山地区的彝族文脉无法深入挖掘,有限的开发条件致使把资源重点投入到吸引旅游者兴趣的方面。过重依附于旅游区的彝族特色建筑,以经济收益为修建的首要目的成为现今凉山地区的普片状况,这样的开发机制使得现代彝族建筑被旅游经济效益制约着内涵表达。
  四、凉山彝族建筑文脉演进策略
  在建筑领域,现代城市中的建筑片面强调功能性和当代技术的结合,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功能的趋同和技术的通用性,使得现代建筑呈现同质性、趋同性、无地方性等缺陷。另一方面是在凉山各个城市中却存在大量的传统彝族建筑,这些传统建筑是凉山彝族人民在漫长但相对封闭的“低技术”条件下逐渐形成的,是难免有跟不上现代人们生活需要的一面,但是这些存在却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文脉关系,极大地丰富了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只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和技术加以改进就会成为新的文脉传承,避免“千城一面”彰显城市个性,从而充分地表现地域主义中文脉关系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建筑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激进的忽视文脉不分场合的将现代建筑套上民族传统的外衣,都是不可取的文脉道路。凉山彝族建筑文脉就是一部凉山彝族民族的兴衰史,科学的认识、合理的继承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民族地区建筑文脉,才能找到民族地区的现代建筑发展之路,让凉山彝族建筑这曲“凝固的音乐”在萦绕千年后,继续奏响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孙俊桥.走向新文脉主义[D]重庆:重庆大学,2010
  [2]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编著.千年凉山――散落在羊皮卷中的文明[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

推荐访问:文脉 少数民族 传承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