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e调钢琴协奏曲》旋律“歌唱性”表现特征浅析: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

  摘要:肖邦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的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在他数量庞大的钢琴作品里只有两首为协奏曲体裁,这两首协奏曲就像是浩瀚汪洋中的珍珠般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因为其是肖邦在祖国波兰最后几年所作,正好可与肖邦在国外的创作区分开来,作为肖邦青年时期的代表作品,两首协奏曲感情真挚,朴实,愉快开朗,不似离国后转变为民族性史诗般的沉厚,但依然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也正因为协奏曲这一体裁蕴含着丰富的线索,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肖邦创作的思路并包含了其后期创作的影子,是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歌唱性”特征在肖邦的作品中十分常见,是研究的热门,对于这个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音乐理论的研究内容,也是演奏实践的需求。通过对“歌唱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使演奏者加深对协奏曲的理解,把握肖邦协奏曲的演奏风格,更好地演奏肖邦协奏曲。
  关键词:肖邦;协奏曲;歌唱性
  一、肖邦简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
  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创作背景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29年,列为作品第二十一号,《e小调钢琴协奏曲》是创作于其后的,但由于《e小调钢琴协奏曲》出版于1833年,比《f小调钢琴协奏曲》早了3年,因此人们习惯将《e小调钢琴协奏曲》称为《第一钢琴协奏曲》。肖邦曾写信给他的友人狄杜斯怀勒霍夫斯基说:“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相反,我是以浪漫而超俗的,静谧的,略带忧伤的心情创作了这首协奏曲。必须非要让人产生像在眼前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比如说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肖邦还说过:“一弹奏这一乐曲,就会使我禁不住陷入像从前对钢琴一窍不通的时候那样恐慌。我深觉得这是非常特殊的演奏,因此我担心会弹不好它。”可见《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演奏技巧与艺术理解上是非常深刻且深奥的。
  三、曲式结构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首“快一慢一快”的对称结构,具有古典主义对称结构美感。
  四、“歌唱性”表现特征
  “歌唱性”是肖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将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
  1.歌曲性旋律的“歌唱性”
  (1)级进式旋律的“歌唱性”:在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中,级进式的旋律就像小提琴缓缓拉弓流动出的旋律般,富有歌唱性,让人忍不住跟着吟唱。见谱例一:
  副部主题像流水般缓缓道来,带领人们走进如梦似幻的美好相往中,旋律依然是柔美的,见谱例二:
  (2)跳跃式旋律的“歌唱性”:肖邦钢琴的“歌唱性”与歌剧有很大的关系,这首曲子中跳跃式旋律就好比歌剧中的“花腔”,犹如一男一女的对话般,闪耀着银铃般的笑声和欢快。谱例三:
  (3)装饰音的“歌唱性”:肖邦的装饰音同样具有“歌唱性”的需求,往往不需要卡准节拍,是自由的,华丽的,富有美感的,见谱例四:
  2.器乐性旋律的“歌唱性”:
  肖邦很多器乐性旋律都是由歌曲性旋律发展而来的,它本身也包含着隐藏的旋律线条,我们在弹奏时要把这些隐藏的旋律单独找出来,用歌唱的方式弹奏他们,使之与其他音区别开,见谱例四:高音区的“#d--#c--b--#a--#g--#f--#e--#d--#c--b#a--#--#f”就是隐藏的旋律线条。
  五、“歌唱性”旋律的演奏特点:
  (1)歌唱性:
  这个特性是贯穿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始末的。它最为代表肖邦式的风格特点。由于这首乐曲和《f小调钢琴协奏曲》一样都寄托了肖邦对康斯坦莎的真挚情感,康斯坦莎是肖邦的同班同学,学习声乐,也许年青的肖邦在创作时不自觉地运用“歌唱性”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她的爱慕,我们可以想象当年腼腆的肖邦多么希望用这两首协奏曲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那种柔软如丝的心情,向声乐同学致敬的心情,应该使每个音都歌唱起来,活灵活现。
  (2)自由性:
  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自由性主要表现在速度上,这首乐曲的速度并不能用节拍器来控制的,我们叫这种速度为“自由速度”rubato,自由速度也是肖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弹奏这首曲子时,旋律部分可以大胆的在一定范围内做我们想做的变化,这样才能使肖邦的旋律散发出光芒和魅力,也许就像这首曲子的含义是寄托对康斯坦莎的爱慕之情一样,肖邦将所有美好的想象化为音符,这样的热烈,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然要运用上自由速度来作翅膀,帮助旋律更加的华丽动人。当然并不是无限制地将速度自由化,这里的自由速度主要针对旋律声部而言,一般左手为伴奏声部则要向大树的根部一样牢牢地抓住自由额旋律,不要让其像脱线的风筝一发不可收拾。所以自由速度不是淡化节奏,而是要根据旋律走向的需求,该快的地方快,该慢的地方慢。
  六、“歌唱性”旋律的演奏技巧
  (1)触键:
  弹奏肖邦的音乐时,不是纯粹追求手指颗粒性的练习曲式发音,更多的时候是靠指腹去感受琴键的起落,用延绵的弹奏法来使旋律更加流畅悠扬,肖邦的曲子也要灵活运用手腕,触键不再是手指的单独运动,而是全身协调运作。手腕的灵活运用,可以让手指做更多的准备。弹奏出来的音依然要饱满或者是弱而不需。可运用一些抹的感觉来练习。
  (2)踏板:
  肖邦曾对学生说过:“正确运用它是一生的学习”,可见肖邦对踏板的重视程度。在这首乐曲中,我们不该过度依赖踏板,要尽可能的简洁干净,否则华丽的旋律会被浑浊的踏板延留音所破坏。
  从这两个技巧要点可以看出,肖邦的创作手法大胆而细腻,我们在弹奏时应该大胆的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的把旋律做到十分歌唱,我想肖邦也会鼓励演奏者像一位歌者吟唱般来演奏这首乐曲的。
  七、结语
  肖邦创作的两首钢琴协奏曲,特别是本文分析的乐曲,就像是浩瀚宇宙中的珍珠闪烁着奇特的光芒。有人抱怨肖邦的协奏曲是不考虑乐队的,是的,肖邦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钢琴,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小心翼翼的对待和分析它,希望笔者一点的见解能为大家对肖邦的研究添砖加瓦,对演奏者有一点帮助。参考文献:
  1.《钢琴演奏之道》赵晓生著兴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7月.
  2.《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loft.
  3.《李斯特论肖邦》李斯特著张泽民、高士彦、虞承中、郭芋译人民音乐出版社.1965年12.8.
  4.《肖邦的浪漫主义特色》朱雅芬《钢琴艺术》2000年1月.
  5.《肖邦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研究》袁伟山东师范大学.
  6.《格里格a小调钢琴协奏曲研究与演奏分析》张珊珊首都师范大学.
  7.《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分析与鉴赏》李秀军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年5月.
  8.《音乐美学基础》冯长春/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

推荐访问:肖邦 协奏曲 浅析 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