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泛出点点绿意】语文课怎样上出新意

  摘 要: 倡导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世界范围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改下职高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前提,积极寻求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点。实践证明,职高语文在渗透环境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能够在语文课中开展环境教育的还不多,这正是不少语文教师正在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职高语文课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为广大同仁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环境 环境教育
  
  保护环境,爱护地球是人类21世纪的主题之一,也是21世纪基础教育的热点之一。语文是一门灵性飞扬、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综合基础学科,在环境教育中肩负着神圣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教育家、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曾说:“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学科的性质也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可能性。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中就有:“关心自然和生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语文资源,开展环境教育,让语文的环境教育在人文教育的画廊中呈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职高语文教材入选了许多名家名篇,其中许多篇目不仅是文化的荟萃,而且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3000年前的《诗经》时代到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藏着众多环境教育素材。因此,在职高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随时捕捉时机,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的环境意识,引导学生感悟环境的价值所在。如在讲析季羡林的《富春江上》时,可指导学生欣赏文中为我们展现的风景秀丽的山水美景图:“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江水青碧,水声淙淙。艇上偶见白欧飞过,远处则是点点风帆。”学生既阅读了优美景色的语句,又接受了一次环境教育。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充满无限生机的湘江秋景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指导学生感受那贮满诗意的荷塘月色的朦胧之美,让学生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多么美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为我们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既生动又形象,形成具体可感的画面,学生既易于理解,感悟环境的美好,又增长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意识,提高了审美价值,收到了很好的环境教育效果。如讲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把环境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康河美景图:柳枝、青荇、河中的水萍、榆阴下的清泉。让学生思考:如果人们有意在康河里乱割水草,乱砍柳树,乱扔脏物,会是一幅什么图景?作者是否还会对康桥依依不舍?我通过课件为学生展示出康河美景和污染后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真正感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感悟环境意义
  在课堂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投入,唤醒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环境的意义。
  在杜牧《阿房宫赋》中,对人类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就有了记载:“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大肆砍伐蜀地山上的树木,使得山岭光秃秃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才建成了阿房宫,供他自己享乐。然而“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最终被一把大火烧成一片焦土,环境再次受到严重的破坏。讲《水浒》时,教师可点拨学生:武松景阳冈打虎,现在山东境内还有虎吗?没有。为什么?生产发展了,人口多了,开荒伐木,生态环境被破坏,食物链被毁,虎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借此可以提醒学生,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而人类却过分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以致生态失去平衡,到头来受害的不仅是自然环境,而且是人类本身。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有忧患意识,爱护环境,从自身做起。在《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中讲了一只老狼在狩猎队的追击下,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让小狼逃脱求生存。老狼在拿着猎枪的人们面前无疑是弱者,但是它在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献身精神,让人自叹不如,看到老狼眼中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谁还下得了手去伤害它呢?学生都为老狼的壮举感动,教师可适时点拨,地球环境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正是因为人类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按照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规律去思考,因而在行动上就做了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环境意识。
  四、在作文课和辩论课中加入环境教育专题练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环境话题,让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环保意识和精神。作文课上,在文章题目拟定、选材等方面,倾斜于环境保护。我引导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如学习陶渊明的诗歌,给学生拟出这样一些题目:“陶渊明的自我形象与田园风光”,“山水诗与田园诗的环境组成”等,指导学生写作文时注重诗歌的人文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融合。在平时学生的日记写作中,我要求学生注重环保,多写环保。总之,写作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环境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自然,感悟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心灵。
  在职高语文教材中还有辩论这一内容,对此,我也做了大胆的探索,让学生通过辩论增强环保意识,提高辩论能力。给学生选好有关辩题,让学生在调查研究中撰写出辩论稿,确定正反双方,开展辩论赛。通过辩论,使环保意识真正在学生心中生了根开了花,结出了丰硕之果。
  五、开展多主题实践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1.重视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抱着教材不放,要有“大语文”的观念,将语文学习从知识的微观学习中解脱出来,关注生活和内心体验。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适当地选取生态环境方面的文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环境教育
  如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在“4.22世界地球日”、“4.30世界无烟日”、“6.5世界环境日”组织征文、辩论、环保演讲等竞赛,让学生撰写出“环保”调查研究报告或论文,将写得好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在班级中展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球只有一个,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后世。
  3.开展环境探究活动
  如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感悟秋天之美,以秋天为话题来谈天说地。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模式,营造出民主、宽松的气氛,让学生在互动参与的活动中,明确了环境对自身的需要和自身对环境的影响。
  在讲《离太阳最近的树》和《像山那样思考》时让学生组织和参与“珍爱生命,绿色环保”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友善相处的环境意识。
  综上所述,在职高语文课中实施环境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当然,绝不能将语文课单纯地上成环境教育课,而是要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融环境教育于语言文字的诵读、品味、想象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师只要心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断挖掘语文素材,不断找准渗透点,就一定能让语文课堂泛出点点绿意,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成为职高语文教学的一道靓丽风景。

推荐访问:泛出 绿意 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