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猫 中药界,“功夫熊猫”正上演

  在一家中国药店里,售货员大力向顾客推荐一种所谓“比纯中药还好”的“洋中药”。   去年上半年,我国中药商品出口额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42.95%。   看到这样的数据,海归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个数据之后还有另外一个数据:中国中药出口呈现“一增一降”的态势,即原材料的比例连年增长、中成药份额却在逐年缩小。
  更重要的是,随着医药市场逐步开放,中医药产业非但没有走出去的迹象,反而呈现出“引狼入室”的态势,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等国的“洋中药”已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蒋高明说,“中国原产,韩国开花,日本结果,欧美收获”已成为业内人士自嘲的玩笑。因此,在他看来,和游资炒药材相比,中药被外资控制的危害性要大得多,也更值得国人警惕。“中药界正在上演真实版的‘功夫熊猫’,这不是危言耸听,老外们正在用中国的中药配方及原材料,大赚中国的人民币。”
  被耗竭的资源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植物药市场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但中药制剂出口却出现不增反减的趋势。
  1996年,中国提出“中药国际化”的概念,至今已有15年,出口额由1996年的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9亿美元,去年更是突破20亿美元,可以说中药出口已取得骄人业绩。但细分析出口类别,不难发现中药出口仍以原料类产品为主,如2010年中药材及提取物出口额占比超过80%,真正的中成药出口额仅为1.9亿美元,而且这10%的中成药出口基本是以食品、保健食品的身份出口。时至今日,我国尚没有一种中药产品在欧美国家以药品身份注册上市,更不用说进入欧美国家的主流医疗体系。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每年天然植物药进口已超过6亿美元,中国中成药市场的进口量已远远超过出口量,这种势头还在不断增长。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神威药业集团董事长李振江痛心疾首地说:“中药材大量出口,不但使我国中药材呈现出过度开采现象,而且已严重削弱我国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介绍说,目前我国的中药材年需求量约70万吨,其中出口达30万吨左右,出口种类和出口数量呈快速增长势头。大量宝贵的中药材直接出口国外,或者提取后出口,在国外经过简单加工包装,不但占领了国际市场,而且大量返销到我国市场。
  日本、韩国等国的所谓“汉方药”就是例子。据统计,在国际市场,韩国和日本占领了中药市场90%以上份额,其所用的原材料80%都是从中国进口的。
  李振江指出,“中药材需求远大于产出,过度开采,很多中药材已经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目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药用植物已达168种,过度采挖已经导致冬虫夏草、雪莲等中药材濒危,野山参等名贵中药品种消失。中药材过度开发还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比如甘肃、青海等地对甘草的过度开采就造成大片的土地沙漠化。
  “避免中药材资源枯竭,拯救和保护中药材已经刻不容缓。”为此,李振江建议,政府应将中药材列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加强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对珍稀濒危中药材进行人工培育,促进资源恢复;严格控制中药材资源的开采量,根据稀缺程度,对中药材和提取物出口进行严格限制,满足国内需求后才可出口,对稀缺品种禁止出口。
  “出口转内销”
  更重要的是,主要利用中国的原材料制药的外国企业不仅占领了国际市场,而且还返销到中国市场,成为所谓的“洋中药”。坊间最常提到的两个例子是:近年来,日本大量从中国以低价收购银杏叶后,提取精华做成制剂再高价返销回中国;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中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中国。
  此外,近年来,韩国不时上演“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的闹剧,这与韩国对中药的话语权提高不无关系。而日本也在悄悄抢占中药话语权制高点,称“十年内汉方药全面超过中国,届时,中药的世界性研究中心将是日本,中药也要更名为东洋汉方药。”
  然而,觊觎中药以及中国这块潜力巨大市场的不仅仅是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日韩,还包括西药的发源地欧美国家。
  2010年,瑞士药企诺华制药就在中国高调宣布,将针对中国市场研发中草药,并将有条件并购销售在5亿以上的中国本土药企。
  诺华不是唯一有类似野心的欧美药企。
  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有180多家公司和40多个研究机构正在从事天然药物的新药开发。美国已开始进行中药复方与制剂的临床试验,德国则打算在现行医疗保险法中将中药列入传统疗法范畴,俄罗斯、瑞典等亦看好中药。
  曾任美国总统府顾问、美国参议院核心成员的美籍华裔知名学者和名医张绪通博士曾对媒体说:“西方国家的决策者们认为,以中药为主的天然药物将成为发展空间巨大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把‘中医药国际化’看成一场对中国的商战。”
  一则值得国人警惕的数据是:据广东海关统计,去年上半年,广东省企业共出口中成药价值747万美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0.3%,而广东省进口中成药价值达3817万美元,增长29.6%,无论是绝对值还是增幅,中成药的进口都远远大于出口,进口与出口之比已经扩大N5倍。
  中药版“功夫熊猫”
  不仅如此,近年来,外资药企还利用中国在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缺陷,通过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中国中药知识产权。同时,禁止中国企业继续生产和销售。
  另一则值得国人警惕的数据是:迄今为止,中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中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专利”已经占中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而且,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外制药企业对中药专利申请还在不断升温。2010年,诺华大张旗鼓地与中国中药研究所合作,以独特方式进军中国中药产业。其他一些外资药企也不断利用合作、收购、兼并等方式“疯抢”中国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
  比如,牛黄清心丸原本是中国传统的中成药,但现在中国要生产牛黄清心丸的口服液或者胶囊的改进型产品,就必须看韩国人的脸色,因为他们已经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这两项产品的专利。
  美国人则利用手中8项中药材薄荷的专利,在口香糖等高利润市场上,大把大把地收银子;而作为薄荷之乡的中国,只能靠着薄荷藕、薄荷茶水赚一点小钱。
  德国人则干脆把工厂搬到中国,把银杏叶粗加工后运回本国深加工,而后返销到中国市场……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中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日前,在一家中国药店里,一位顾客在柜台前看着五六种不同包装、不同生产厂家的六味地黄丸,犹豫不定。而更让这位顾客为难的是,售货员竟然向他推荐一种所谓“比纯中药还好”的“洋中药”。
  这就是事实,“洋中药”已经开始渗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数据显示,中国中药市场30%的份额已经被“洋中药”占领。

推荐访问:熊猫 中药 上演 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