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才是教师成长的力量_相信相信的力量感悟

  “底线+榜样”,是新教育实验(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项民间教育改革行动)在管理方面的一项铁律。而事实上,新教育实验在各地的开展也确实呈现着这样一种规律:底线人数众多,榜样往往了了。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应该是新教育实验中的佼佼者。本以为这样一位卓越的新教育实验践行者,所在的学校必定是一块新教育实验的沃土,身边的老师即使达不到她的优秀,绝对也应该是紧随其后。但是,当你走近她,走近她所在的学校,走近她身边的教师,你就会发现,其实她是一个孤独的舞者,在聚光灯的照耀下孤单地舞着属于自己的美丽。
  走进她的课堂,你确实可以感受到“阴霾的天空下”那片特有的原野。走进旁边的任何一间教室,你会发现里面并无半点新教育实验的痕迹。普通,如同我们的一般;专有,带着浓烈的个人印痕。
  到山东莱芜市,终于见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郭坤老师。在一个全市整体推进新教育实验的地方,本以为她就是满山遍野的油菜花中的一朵,只不过稍稍有些娇艳,多一点芬芳而已。没有想到,她竟也是荒凉中独自绽放的一朵,显得那么另类,那么孤单而又执拗地横亘在试验田的一隅。
  为什么?处在同一所学校,浸润同一个新教育理念,有的人走得很远,站成了一道风景,成为了榜样;有的人寸步难行,跌跌撞撞在原地徘徊,心甘情愿地固守着一道底线。
  机遇、环境、希望等种种外显的东西,简单而有序地摆放在我们的面前。有的人抓住了,并奋勇向前;有的人赶上了,却是那么漫不经心;有的人放弃了,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一切就都那么自然而然地产生:榜样?抑或底线?
  有一种现象,一直深深刺痛着我,那就是太多的教师喜欢扮演“搬运工”的角色:他们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教室里,塞到学生的脑袋中;他们喜欢做教书匠,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经验和来时的路,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习惯于被支配,永远遵循着领导的指令和传统的做法,不做半点的更改。
   而一旦涉及到了“成长”,需要抛开好多固守的东西重新来过,很多人就会选择逃避、妥协和放弃。离开了内在的坚持和努力,任何外在的鼓励和支持,都会在成长中败下阵来。丢盔卸甲,溃不成军。
   乍暖还寒的三月,在山东蒙山偶尔见到了几朵野山花,瘦小而纤弱,但娇艳却是满山的枯黄也不能掩饰的。细细看去,它们竟毫无例外地生长在石缝与险峰之中,那些颇为平坦的山脚或洼地里,却无法觅得。
   原来,对于生命来说,环境只是赖以存在的一个空间,真正源于内心的需要才能迸发出前行的激情。对教师而言,“内需”才是成长的力量。
  责任编辑 潘孟良

推荐访问:才是 内需 力量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