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方案开闸,中投证券变相裁员?】 中投证券掌中投手机版

  4月10日,中投证券经纪业务部门的“三定”方案动员会正式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该会议对负责经纪业务条线的市场部与交易运行部进行了名称与职能的变更,并对人员进行了重新分配。相关负责人要求,会议结束后便开始工作交接,4月16日全部到岗。
  
  “三定”方案是针对中投证券的现有整体组织结构进行全面调整的开始,故经纪业务部门的“三定”会仅是中投证券内部改革的一个序曲。本次中投证券改革的力度之大,其勇气与魄力也令业内为之侧目。
  
  实际上,中投证券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也是形势所迫。曾经的光环逐渐退去,然而愈发僵化的体制,冗繁的结构等弊病使其在激烈的资本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面对乏善可陈的业绩,若不思变,其状况或更加险恶。
  
  在市场低迷背景下进行此番改革,中投证券无疑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然而任何一项改革,目标固然必不可少,但改革细节更为重要。这对于并无过多券商经验的龙增来与胡长生来说,要想改革成功,并非易事。
  
  对于中投证券此番改革,外界充满期待。改革之后能否顺利实现愿景?一切尚不可知,但唯一可以断定的是,中投证券的改革之路并不会一马平川。
  
  “动员会”变“裁员会”?
  
  4月10日,中投证券经纪业务部门召开会议确定“三定”方案。原市场部与交易运行部组建新的经纪业务部,本次改革对两个部门的名称与职能进行了变更。
  
  原“市场部”更改为“营销服务部”,下设三个部门:营销管理部、财富管理部、客户服务部。“交易运行部”变更为“交易运行总部”,下设交易管理部、融资融券部、综合管理部等四个部门。
  
  中投证券相关负责人也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此次更改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名称变更,其内涵与职能都将随之发生变化。此举也适应了前期实行的营业部放权改革。
  
  本次会议仅是中投证券改革的开端。“三定”方案的目标是对所有部门都将进行重新调整。上述负责人也直言不讳地指出,公司接下来还有很多改革,包括投行机制、激励机制的改革等。“为适应市场需求,中投也会进一步强化产品管理功能,甚至可能成立产品管理部。”她指出。
  
  “三定”会落实了经纪部门最终的改革举措。但部分员工认为,将会议称为“裁员会”、“安抚会”或更准确。
  
  “三定”方案是对原有岗位进行调整与合并,因此人员编制也将被重新安排。会议上,相关负责人公布了重新调整的人员名单,并表示没有被点名的员工将有两种安排:一作为派遣人员在呼叫中心工作,二是等待公司进行统一安排。
  
  “这根本就是变相裁员,派遣人员只有合同,而在呼叫中心工作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很少有人愿意去做。等待公司安排其实就是没安排。公司所说的可以竞聘上岗也基本属于希望渺茫。尽管公司没明确提出裁员,但是它的这些举措就是为了裁员。”一位中投证券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不过,中投证券解释称,公司在推行三定工作时,要求各部门出现空缺岗位时要进行内部公开招聘。公司已陆续开展了四批内部竞聘工作,有部分员工已通过竞聘上岗。目前内部竞聘工作还在进行中,不存在所谓变相裁员的问题。
  
  然而在整个会议过程中,相关负责人仍花费了很长时间对人员变动的情况进行解释与安抚。“改革方案对编制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公司在确定最终名单时也面临较大压力,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不过,要相信‘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也会为你开一扇窗’。”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告诉员工。
  
  在员工看来,一场动员会俨然变为安抚会,这或许也是中投改革力求低调的原因。时至17日,隶属经纪业务总部的北京分公司的员工们仍在焦急地坐等改革消息。“中投之所以采取‘三定’方案逐个部门召开,就是为了避免动作过大,引起外界关注。”一位接近中投证券的人士如此认为。
  
  而早前就有中投内部人士透露,高层下了禁声令,不对外透露关于改革和裁员之事。
  
  事实上,早在3月,中投铁腕改革70人等消息就已引发关注。不过,彼时的中投证券出面矢口否认。此次经纪业务部门改革实施后,中投证券表示,仅3人因个人原因辞职。
  
  中投证券指出,公司各业务条线会在三定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用人机制、薪酬激励机制等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因此,在三定政策下,必然存在不符合要求的员工。公司将采取竞聘上岗,未能上岗的公司也将通过再培训、推荐上岗、内部退休等方式予以安置。
  
  不得不变的局面
  
  中投证券利用券商市场低迷背景,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外界认为,中投证券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因为对于中投来说,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否则2012年处境更加糟糕。
  
  2011年未经审计的报表显示,中投证券实现营业收入为23.77亿,同比下降41.3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38亿,2010年净利润为14.3亿,缩水了55.47%。
  
  中投证券解释,净利润下滑最主要的原因为经纪业务收入大幅下滑,从2010年的27.5亿,直线下滑到16.3亿,降幅达40.7%。实际上,中投的经纪业务早已开始下滑。2009年中投经纪业务实现收入37.5亿元,2010年减少为29.2亿元。
  
  作为中投证券利润的最大贡献的经纪业务交易额的名次却逐年下降。数据显示,总交易额排名从2008年第9名跌至2011年1-9月的第14名。佣金收入从2009年的35.8亿元滑落到2010年的26.9亿元。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经纪业务是中投的最大利润贡献者,但是其市场份额逐年萎缩,其下降速度远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同时,中投证券投行业务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从2008年至2011年,中投证券股票及债券承销金额排名以每年倒退一名的速度,从2008年的排名11下降至2011年的位居14。
  
  投行业务市场占有率一直徘徊于15、16名。公开资料显示,2007年―2009年,中投投行收入每年不足2.7亿元。2011年保荐业务被指因被保荐企业业绩频繁变脸,证监会对其四名保代进行了处罚。
  
  “投行部门由四个团队组成,四个团队的负责人在去年据说都已经离职了。”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投行项目往往会“随人走”,因此负责人离职对投行部门产生的负面影响将会逐渐凸显。
  
  资产管理部门自成立以来一直表现平淡。2008年8月份才成立第一只产品―中投汇盈核心优选。目前公司旗下共拥有五只集合理财产品,规模尚小,仍处于起步阶段。中投的自营业务也一向不温不火,乏善可陈。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中投的研究所。2008年获得《新财富》杂志评选的进步最快研究机构第二名。研究所咨询收入2007年为2000万元,2008年达到4000万元,2009年则实现了9800万元。在生物医药、非金属建材等行业颇具影响力。但是比较可惜的是,研究所却向来得不到总部重视,地位一直得不到提升。
  
  曾风光一时的中投证券在不断地走下坡路。业界人士指出,中投倒退的原因在于公司一直沿用原有管理思路,没有推出行之有效的应变措施,导致体制僵化,吃老本,因此逐渐落后于其他竞争对手。
  
  面对国有企业的僵化,在不进则退的无奈下,执掌中投证券的汇金系开始了对其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然而,任何一件事,即便目标是好的,但如果手段方法不正确,就不可能实现预期效果,稍有不慎便会走偏。
  
  改革路漫漫
  
  2010年5月,汇金公司全面控股中投证券。至此,汇金系控股的证券公司包括中投证券、银河证券、中金公司、申银万国,并参股了中信建投、国泰君安。
  
  2011年3月,汇金系龙增来空降中投并担任中投证券董事长。2011年11月,汇金系正式指派胡长生担任中投证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拟任总裁,同时刘军担任副总裁。
  
  这意味着汇金系将全面掌管中投证券。但面对体制僵化缺乏活力的中投,面对汇金董事长楼继伟的发问,“为何汇金旗下的证券公司跑不过国信这些新锐券商?”,一场券商改革势在必行,改革重任无疑落在了龙增来与胡长生身上。
  
  龙增来空降中投不久,便开始实行营业部改革。而胡长生的到来则将改革进一步扩大化。然而,龙增来、胡长生能否完成此重任却尚是未知。
  
  龙增来颇为低调。公开资料介绍甚少。唯一在百度全科上得到的资料显示,龙增来,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历任中国银行北京分行信贷处科员;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金融部项目经理;中国对外经贸信托投资公司部门经理;航天部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贵州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等。
  
  胡长生,之前就职于中国证监会。后开始任职中央汇金公司。曾兼任中国银河金融控股公司董事、执委会委员;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党委委员、董事;中国银河创新资本管理公司董事长;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中国光大实业集团董事;中信建投证券股份公司副董事长。
  
  “二人都长时间在汇金系统下工作,但是从履历上看,他们在券商业务上并无太多经历与经验。即便胡长生曾担任过银河证券代理总裁,但是时间也不长。因此中投改革尽管时机与思路是正确的,但在制定方案时或操纵中可能会忽视一些细节,甚至会操之过急。”一位业内人士指出。
  
  他认为,任何一项改革,目标固然必不可少,但细节更为重要。若不注重细节,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混乱。失之毫厘,或将谬之千里。
  
  目前,就有人士认为营业部改革存在缺陷。“中投学习国信证券进行营业部改革是正确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有失偏颇。它强调权力要完全下放,但实际上又没有做到完全下放。”该业内人士指出。
  
  但中投证券表示,公司是基于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时,中投证券指出,员工原有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模式等,也将成为改革难题。因此,公司会一方面周密部署,稳步推进改革。另一方面换位思考,妥善安置富余分流员工。
  
  中投证券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然而,改革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却有待商榷。因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任何变味、任何细节的忽视、不切实际的变革都将影响改革成效,而改革成功与否又对中投证券至关重要。中投改革路漫漫,成功与否只能拭目以待。

推荐访问:开闸 裁员 变相 中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