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林盘式农村聚集点调查报告] 都江堰调查报告

  摘要:自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其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还出现了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新农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本文就以都江堰灾后重建农村规划为例,探讨林盘式农村聚集点在建设过程中的种种方法运用,以备为后续新农村规划提供借鉴。
  关键词:林盘 农村聚集点调查
  Abstract: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 proposed coordin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ince, rural situation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changes, not only its social econom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lso appeared a lot of learning is worth using for reference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case, this paper to dujiangyan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countryside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sites in disc Lin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a variety of methods, in order to have for the subsequent new countryside plann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LinPan rural aggregation point survey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笔者近几年有幸参与了众多新农村规划设计,随着国家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对农村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笔者深思之前所做工作的价值,方感肤浅之至。为进一步了解新农村规划的本质,落实农民的切身利益,笔者于2011年10月对都江堰灾后重建农村聚集点进行了实地调研,试图了解其规划改革办法的点滴,矫正之前就村论村的规划方法,为新农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和彰显地域特色找寻新的突破口。
  一、林盘式农村聚集点概况
  1、传统林盘分布情况
  川西林盘,又称川西坝子,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农耕文化的真实写照。左思在《蜀都赋》里,曾描绘川西平原的古生态格局为“邑居隐赈,夹江傍山,栋宇相望,桑梓接连,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桔柚之园。”自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来涓涓岷江水,都江堰先民就在星罗棋布的河流、水渠和广袤的耕地之间建设了一个个与自然有机融合,周边密布树木和慈竹的田园绿岛式的农居生态院落。此院落以宗族姓氏为基质,就近耕作为原则,茂林修竹、小桥流水为意境,阡陌纵横的农田为背景,重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孕育巴蜀文化的母体和灵魂。
  都江堰万丛林盘如繁星般点缀在大地平原上,其共容纳村民36万人,每个林盘以数个农村院落为圆心,形成直径50―200米不等的居住圈层,这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单元就像微小的细胞共同构筑了都江堰典型的农耕生态格局,其广袤的田垅秀色随着季节不断地变幻,秋天一片金黄,春天一片葱绿,唯一不变的是那点缀在其中的个个村落周围的绿色屏障,这就是川西林盘给我们呈现的五彩画卷。
  2、现代成都林盘探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川西林盘传统的生态居住方式已不适应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最为典型的就是生活配套设施的缺乏已使林盘居住方式失去了原始的吸引力。许多林盘院落成了“空盘”,或是部分居民将传统林盘改造的面目全非,致使传统林盘居住空间正在急剧消失。
  2008年5.12大地震给都江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摧毁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家园。与此同时,也给传统林盘院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如何延续林盘生态格局,再造林盘生产、生活方式,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给重建规划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规划在都江堰重塑500个新型林盘社区,约16万人仍居住在林盘社区中,20万人迁入城镇居住,实现林盘内美景、人居、产业的结合,为整个川西地区塑造了现代林盘可持续发展的范本。
  3、青城东桂院农村聚集点
  翠月湖镇五桂村位于聚青线两侧,幅员面积3684亩,人口2435人,720户,“5.12”大地震该村688余户房屋受损。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改善农民生活、生产环境,以“入林进院、宜聚宜居、节约集约、产业支撑”为规划布局思路,采用统规自建的方式将农民集中在一起。
  其中,青城东桂院安置点选址于五桂村13组,位于聚青路以南,中崇路以东,原有农户29户,现安置农户149户,523人,占地总面积57亩,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178万,节约集体建设用地指标114.9亩。
  建成后的青城东桂院已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宜人,乡村气息浓厚又颇具现代感的新型农民居住区。
  二、调查情况
  1、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座谈、调查问卷和实地拍摄的形式,重点是灾后重建农村聚集点规划方法革新和传统地域特色的延续和传承,问卷表主要涉及家庭基本信息(人口、住房面积)、重建情况(土地、资金来源、生产生活方式、特色空间延续等)以及满意度调查。座谈的形式主要是了解村民最根本的心理需求与重建规划不足之处。实地拍摄主要是直观感受新型林盘式农村聚集点的物质空间,衡量重建规划的实际效果。
  东桂苑共有农户约150户,本次调查有效问卷49份,所占比例约为1/3,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村庄的实际情况。
  2、调查分析
  1)家庭基本信息
  (1)调查结果
  表1 农户家庭人口
  
  
  表2 农户住房面积变化
  
  
  表3 农户宅基地变化
  
  
  备注:1亩=666.67平方米
  (2)数据分析与总结
  都江堰林盘式农村聚集点中村民家庭总人口以5、6人居多,这说明新型林盘村落整治后,由于建设成本的原因致使三世同堂现象的重现,重塑了传统农村孝文化的内涵。村民住房面积的变化,说明地震前传统林盘村落格局已严重损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数村民自建小洋楼,严重破坏了川西农家小院的居住格局;地震后农村聚集点的建设,有利于还原传统村落居住模式,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农家宅基地的变化也说明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优化城乡土地结构,丰富耕地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土地情况
  (1)调查结果
  据东桂苑问卷调查和座谈,笔者发现现在村民拥有土地量均有减少,部分家庭人口较少的村民耕地拥有量更是凤毛菱角。
  (2)结果分析与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家庭耕作方式与重建规划的居住空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农民收入水平急需提高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些矛盾给规划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在当地政府的极力支持下,正在积极促成“把农田承包给农业开发商,统一承包种植”。这样,村庄大部分耕地利用小田并大田的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粮食产量上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农户每月可以拿到承包金,年底有分红,农户还可以返聘回农田继续耕作,将农民就地转变为农业工人,实现生产方式的改变。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工和农村留守人员的就业问题,又切实提高了农民的收益。
  3)资金来源
  (1)调查结果
  
  
  表4 聚集点建设资金来源
  
  
  (2)数据分析与总结
  国家的灾后重建费用是2-4万元每户(地区和每户人口有别),东桂苑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宅基地,这样每户村民平均能得到3-5万的费用,剩余部分由村民储蓄、免息贷款或找亲戚朋友借款为主,极大的减轻了村民建房负担,为重建规划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
  4)经济收入
  (1)调查结果
  表5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
  
  
  (2)数据分析与总结
  从目前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发现,村民外出务工居多,从而改变了村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上基本颠覆了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文化,同时也揭示了农村聚集点产业规划的缺失,没有充分满足村民就近就业的需求。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村民生活方式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村民休闲时间增多,极大的丰富了传统川西村民喝茶、聊天、打牌等业余活动,再现川西休闲文化内涵。
  5)新型林盘社区满意度
  (1)调查结果
  表6 新型林盘社区满意度
  
  
  备注:满意度调查以1-5为衡量尺度,5分为非常满意,1分为非常不满意
  (2)数据分析与总结
  东桂苑聚集点在建筑外观、周边环境、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可见新聚集点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建设情况较好;集中居住后,部分村民离耕地距离较远,村民农具无处放置,养殖等农村副业也无场地,导致村民对新聚集点满意度大打折扣;村民由于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地域文化概念认识模糊,致使村民对新聚集点地域文化满意度较低。
  林盘式新居建设后对灾后农村居住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是接踵而至的新问题又出现了,传统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小区式居住环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冲突,因此,重建规划对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考虑较少;另外,新居建设后村民收入来源减少,因此,结合地域特征,积极探求产业发展新思路是农民安居前后都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6)物质空间
  通过笔者实地拍摄,东桂苑新聚集点物质空间环境优越,地域特色明显,林盘传统元素的运用使聚集点重现了“城在田中、园在城中”的田园生态格局。
  一是宅院布局均采用坡屋顶,但在屋顶平面布局、造型、高度、色彩等方面寻求同中求异,实现建筑形态的多样性和相融性。二是林盘生态格局尽量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并利用宅前屋后闲置地种植地域树种,其间夹杂部分瓜果蔬菜种植,丰富聚集点景观形态。三是道路布局顺应聚集点空间布局,宜弯则弯,以满足其功能实用性为原则,构建村庄组团式空间肌理。
  三、调查反思
  东桂苑林盘式农村聚集点重建规划在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为改善村庄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村民参与度、地域文化特色传承等方面为都江堰乃至整个成都地区的新农村规划作出了很好的典范,同时,也为笔者农村规划思路提出了新的航线,为整个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但是东桂苑农村聚集点毕竟属于都江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试点,而且是在灾后重建的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尽管其在设计理念、规划方法、实施建议等方面有众多亮点,特别是很快让灾民有了自己温暖稳定的家园,但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成熟的规划方法,我们还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观察过程去发现和弥补重建规划中所遗留的问题。因此,这种新农村规划改革办法能否适用于其他地区,更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试点。
  如今,东桂苑村民的生活条件着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其生产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将会给整个城乡环境带来新的矛盾。首先,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必将加剧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给城镇建设用地和各种生活配套设施的需求以及就业岗位等带来新的挑战。其次,东桂苑建设模式的就地城镇化看似提高了我国的城镇化率,缩小了城乡差距,但实质上是对城镇化概念和城乡差别的又一挑战,甚至农村本来就应该保留自己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应该模仿美国“农场式”发展模式,更应该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发展道路。最后,部分林盘空间整治过后,缺乏林盘传统要素,改变其星罗密布的生态格局,是否是对传统川西林盘生态空间和农耕文化的颠覆。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罗志刚,胡蓉.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基本模式[J].《城市规划学刊》,2010年第3期.
  [2]郑建刚,朱鸿伟.关于对川西农村林盘文化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2).
  [3]李世庆.川西林盘保护与乡土建筑创新. 成都市建委,2007-3-30.
  [4]马子介.都江堰市清江村灾后重建新农村聚集地住宅调查报告.天涯博文,2010-08-3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推荐访问:都江堰 调查报告 聚集 盘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