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出发] 改革再出发感悟

  进入3月,中国的政治运行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季”。此次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是本届人大、政协的最后一次年度例会。这就意味着,待到明年新一届人大、政协开幕时,大多数代表委员都将是新面孔。所以,面对最后一次参加人大、政协会议,代表委员会特别珍惜最后一次的发言机会,发出更多的声音,更好地履行自己代表人民的神圣职责。
  人们注意到,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今年深化改革工作,提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通过改革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问题”,要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进展和突破。
  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改革再出发的问题。与30年前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下的改革已经没有意识形态上的障碍,改革本身的正确性已经成为主流共识。但当改革改到改革者自己身上、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既得利益格局时,没有革自己的命的决心和勇气,改革就无法继续前行,突破不了瓶颈制约。如今,几乎所有的改革都面临这样的局面,收入分配、税收制度、医疗、垄断企业、公车、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的举步维艰,其中莫不有利益集团的阻力因素。
  对既得利益的讨论与追问,俨然已成为近些年庙堂与江湖的难得共识,话越说越重,从“深水区”的背水一战到“革自己的命”,今日中国所遭遇的瓶颈一直确定无疑地摆在那里。诚如知名学者周瑞金所言,历史注定了今天的中国改革已经不可能再是一次“愉快的郊游”了。而接下来需要考虑和“进一步观察”的,便只剩下如何做以及究竟使多大劲儿的问题。
  改革说到底就是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一项改革触及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面临利益减损,他们尽其所能进行阻挠是可以理解的,算得上人之常情。事实上,我国改革开启之时以及过往的改革,并非没有来自既得利益格局的阻力,只不过我们有策略地对待改革阻力。一方面,改革采取渐进式,先易后难,先在阻力小的领域进行,这也是留待至今的改革议题都是硬骨头的原因。比如,不少改革项目都关乎公权力自身的改革,要“革自己的命”。另一方面,起初的改革大多是普惠式的改革,几乎是全民得益;而在如今的利益多元时代,一项改革很难做到利益共享,必然会触及既得利益,尤其是以往不健全的改革日渐固化成较大利益格局。这两方面造就了今日改革的“深水区”,难以逾越。
  我们知道,既得利益群体之所以阻力大,是因为他们在政治上的话语权比较大。所以,要继续推进改革,必须让更广大的群体获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话语权和推动力,让各种利益群体能够充分、透明、公平地博弈,从而达到利益大体均衡和国家社会整体利益扩展的目的。而两会正是这样的汇聚民声、民意、民智的问政平台,人们期待代表委员能够珍惜自己为民代言的职责,直面真问题,探索出中国式改革的解决路径和方案。
  革自己的命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商鞅和吴起因改革得罪既得利益集团,商鞅被车裂而亡,吴起遭到横死。但秦国继续商鞅既定路线一跃而成为强国,强楚却因为废止吴起已变法律而走向末路。这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革自己的命,当然是痛苦的。但痛苦之后,改革才能迎来春天,人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执政党的执政根基才能得到巩固。在这个意义上,革自己的命,其实是保长久的命。改革的设计者应该始终牢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是一切的根本。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12年3月上半月期)

推荐访问:再出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