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近代史纲要2018版答案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主要目的就是革新教学方法,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从“大班授课、专题教学、小班讨论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出发,创新《纲要》课教学方法,并就此四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和说明。
   关键词:大班授课 小班讨论 专题教学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31-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国史,深刻领会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原因的一门必修课,也是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伟大民族精神的主阵地。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所以如何使该课程更具有实效性,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是上好本门课程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除了牢牢把握历史知识的主旋律之外,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进行大班授课
   21世纪,教育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完善的神圣事业,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应当关注他们思想教育发展的系统化、整体性。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2}“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3}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提高大学生政治理论素养的主渠道、主阵地,自然应当以学生为本,一切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大班授课时,既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又不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班级划分应尽量将专业相同的学生合班安排在一个授课班级,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结构及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相同专业的学生就所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展开相互交流与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外,大班授课的合理性还应当体现在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两个方面。二者并不矛盾,只需要把他们的“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在这个范围内,教师通过有效控制课堂的的各个环节,抓住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与学生形成一种共鸣,进而使师生充分地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充分思考,引导大学生形成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大班授课的魅力所在。
   二、结合学生特点,采取专题教学
   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但政治性突出,而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是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单纯大班传统课堂教学难以使理论深入人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种知识整体性作用的发挥价值,从而弱化了理论的可信程度和教育效果。所以,在立足大班授课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采取专题讲授来弥补大班授课的不足也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专题教学,将系统学习和延伸学习相结合,把基础内容和重点知识相统一,在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本课程的全部意义。
   所谓“专题教学”是指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对国家统编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按照教材的内在逻辑,突出重点和难点,设立彼此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若干专题并编制教学大纲,全面系统地组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
   从学生来讲,通过和不同教学风格及专业特长的教师接触,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历史事件多,知识点特别繁琐,不能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讲好所有章节,熟悉所有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因此要根据教师研究领域及专长对课程当中的某些章节进行分工,进行深层次的专题讲解,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组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科研团队,探索研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及时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使课程本身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将课堂讲授内容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这样在深度挖掘历史题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课堂讲授沉闷压抑的气氛,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题教学不但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有效克服了大班教学教师压力大、学生提不起兴致的弊端,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过程。
   三、围绕难点问题,课后小班讨论
   大班授课有利于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坐在一起交流思想、开阔视野。其优势在于节约教学成本,但缺点在于:教师面对成百的学生,很难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师生间难以进行一对一的因材施教式交流。如果教师的讲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学生的共鸣,那么一部分学生很容易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导致教与学脱节。要想深度了解和走进学生,必须采取课后小班讨论。
   所谓“小班讨论”是指师生根据老师设置的讨论题目,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面对面交流和探讨。其优势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弥补大班授课中师生交流少的缺陷,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其二,是“小班讨论”给予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即不管学生脑子里想什么,教师自顾自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唱独角戏。这种单调的教学方式和单向的教学过程,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属于“90后”的一代人,他们对于历史缺乏直观感受和了解,所以《纲要》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4}现在通过“小班讨论”,学生有机会表达活思想,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精神状况,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其三,是小班讨论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或针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大班授课主要的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侧重点是理论教学。而小班讨论可以随时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往往是青年学生最感兴趣的。实践证明,小班讨论可以弥补大班授课的局限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立足理论知识,进行社会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所阐述的是近现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这些都是通过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所取得的,离开了实践的观点,就不能讲清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脉络,必须坚持以史为鉴与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才能突出本课程的教育性和实效性。同时大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理论课的“说教”有一定的排斥,要想让理论课能够深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提供的真实情境来再现历史,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转化为指导他们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从而把课堂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认同感。所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当是学习和理解《纲要》课程必不可少的环节。
   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一是校园内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的社团活动,比如辩论会、观看革命历史影片、各种文体活动、读书大赛活动、科技创作活动等。通过思政部与学工部、团委等各职能部门积极协作,相互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二是校园外的实践活动。主要方式可以利用暑假和寒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热点问题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开学评比,编辑成册。此外,也可以组织学生代表赴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参观学习,比如参观黄崖洞兵工厂、武乡八路军总部、刘胡兰纪念馆、尹灵芝纪念馆、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昔阳县大寨村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生们返校后,以主题班会及讨论课的方式,介绍参观学习的感受,通过思想的交流来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可以说社会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使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更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理论范畴的理解,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总之,在探索本门课程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坚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高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做到集知识性、理论性、趣味性于一体,通过“大班授课、专题教学、小班讨论、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环节来改善和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纲要》课程的教学质量。
   (本文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教改课题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2009077)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146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第358页
   {4}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6)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山西太原 030031)
  (责编:若佳)

推荐访问:近现代史 教学方法 纲要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