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制造,世界将会怎样? 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怎样

  2007年,萨拉・邦焦尔尼声名大噪,这位效力于加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地方报、主攻国际贸易的美国女记者写了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全球媒体都抢着评论,因为他们发现,作者对于中国制造的爱恨交织竟然和自己如此相似。
  全球化是萨拉们不得不接受的一种生活,而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正代表着贸易全球化的洪流。
  2004年圣诞节,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竟有25件是中国制造,而她家里原本拥有的DVD、鞋袜、玩具、台灯……也几乎统统来自中国。于是,在随后的一年,她尝试整年都不买“中国制造”,结果是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诸多麻烦中。“真没想到美国人的生活和中国制造的关系竟然这么密切。”
  这是“中国制造”开启黄金时代的一个缩影。
  入世十年,中国获得多边无条件最惠国待遇,民营企业取得了广泛的进出口权,更自由的贸易,更开放的市场,把更多的中国制造商带进了全球贸易的游戏圈。
  十年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从2001年的5098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近3万亿美元,增长4.8倍,其中出口规模增长4.9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最严谨的观察家,也不吝于对中国贸易前景的大胆猜想。WTO前总干事、联合国贸发大会秘书长素帕猜预测,2020年,中国将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0%,当然,他很快发现,“中国总是要击败我们预测的数字”。
  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占领了大洋彼岸的客厅、厨房,不过,赢家不仅仅是中国。自由贸易如同无形的指挥棒,调动着要素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分配,带来的是多边的繁荣。即使在中欧纺织品大战中态度强硬的前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也承认,中国商品平均每年为每个欧洲家庭省下了300欧元。
  获益的还有跨国公司们。
  入世后三年,所有中国境内企业都获得贸易权。跨国公司如候鸟迁徙到中国,分享中国低成本劳动力和生产资源。
  一组数据成为这种全球化结构调整的注脚: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在2010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在全球金融风暴中,不少跨国公司依靠在中国获得的大量利润反哺母公司,渡过难关。
  优等生的成长与烦恼
  10年前,中国勇敢地跃入了自由贸易的大海,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世界。
  “狼来了!”的故事换了主角。预想的产业冲击似乎来的温柔得多,倒是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有时会被当成外来的狼,引来欧美政客阵阵贸易保护主义的惊呼。10年,中国出口从2660亿美元上升到15777亿美元,增长493%。每一个百分点背后,都是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这是对“中国奇迹”最好的喝彩。
  老百姓早已记不清入世条款,但已经习惯了WTO带来的美好。私家车的价格日益与国际接轨,让那段汽车品种少得可怜,进口税还是200%的历史成了“老黄历”。观众对进口好莱坞大片都有了审美疲劳,小制作的国产文艺电影现在反倒更加流行。
  当年在入世协议上落笔的贸易代表们,都庆幸自己和中国做了一笔很划算的买卖。
  作为规模最为空前的新兴市场,10年来,中国累计利用外资超过1万亿美元,是全世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跨国公司们给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商业诀窍。作为回报,在阴云笼罩的金融危机中,他们从中国找到了新的利润来源。
  这是中国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中国已从入世初期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贸易国。中国人民收入显著提高,两亿多人摆脱了贫困。
  10年过去,中国站在一个新起点上,面临的挑战一点也不小。
  中国的出口规模,已激起一波有关不公平贸易的抱怨之声。许多反对意见与人民币汇率扯上关系,这早已超出了世贸组织的管理范围。跨国公司们担心,纠结于复苏与平衡中,中国将渐渐丧失开放的勇气……
  告别了WTO敲门者的青涩,中国已经由插班生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优等生。成长,意味着更多的责任,中国也做好了承担的准备。正像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所说,中国会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改革”和“开放”的道路走下去,这也许是中国入世10年之际,送给世界经济最好的礼物。

推荐访问:将会 中国制造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