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渗透案例语文三年级

  【摘要】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 ; 心理健康教育
  How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of prim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i Yanrong�
  【Abstract】The language discipline" curriculum standards"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attitude and method,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s"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emphasiz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foster feelings of patriotism, socialism moral quality, and gradually form a positive attitude to life and the correct values, improve cultural quality and aesthetic taste."�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Chinese; permeability;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127-01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材的是否能够承担起祖国重任的重要保证。如果将学科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的形成,特别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今后孩子具备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如游戏法、活动法、咨询与辅导等,如果利用语文学科教学来渗透心理教育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语文学科《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人格的养成。“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语文学科课程本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看,语文课不仅涉及丰富的观察、想象、直觉、形象思维、逻辑推理等心理能力,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认知和鲜明的人文精神。�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在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榜样示范、情感感染、耐心疏导、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又塑造了健全的人格,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以渗透、涵泳、熏陶等方式,有机、有序地让心理健康教育也协同发展。
  1 从“听”中悟情�
  心理学中说:人的认知从器官中获得,而认知会影响着人的心理。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听”来陶冶心灵,感悟真情。小学语文有些课文所写的人或事,离现在较远,教学时如果不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学生对课文内容就很难理解,思想教育也随之成为泡影。《詹天佑》这篇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我在教学时,先向学生讲清了时代背景:京张铁路修筑于清朝末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受着帝国主义的欺负。科学技术又很落后。当清朝政府一提出修筑京张铁路时,帝国主义就百般阻扰。他们要挟说“如果清朝政府用本国工程师修筑铁路,他们就不再过问”。在这种情况下,詹天佑毅然挑起了修筑铁路的重任。他不顾帝国主义的种种刁难,克服了恶劣的气候和险恶的地势等重重难关,经过艰难困苦的施工,提前两年完成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给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也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詹天佑能挺身而出,挑起重任,自然会产生钦佩之情。詹天佑克服重重困难,提早完工,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应引以为荣的。由此民族自尊心便油然而生。
  2 从“说”中释情�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心事如果被压迫得越久、越多,就越容易发生心理变态。学生也一样,如果在课堂上想说的内心话压得太多,就会变得压抑、苦闷、失望、暴躁、不满等种种不良情绪,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一个大胆说、大胆问、喜说乐说的平台,让他们心中的情尽情倾诉。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主动回答和质疑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在学生解题的时候,教师绝不能用标准答案来衡量和扼杀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热情,而应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想象,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在教完《桃花心木》一文,我请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想到了什么?通过小组交流,几位发言代表说得十分精彩,其中一位学生说:“我想到了我的爸爸,他从小在定西一个僻远的山区生活,由于太贫穷,父亲不得不离乡别井,在他17岁时就来到了新疆打工,经过一番拼搏,生活才有了起色,他常常对我说:“逆境出人才,苦难也是一笔财富,你要学会在逆境中生存。听完他的讲述,同学们都低头沉思起来……
  3 以“读”怡情�
  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成,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在语文教学的授课时,教师要有表情、有语调、有节奏、全身心地投入去读,用情引其思,牵其神,激其情,荡其气,在情的引召下,铸造学生美好的灵魂。让学生朗朗地读,以此启发学生明辨事理,感悟人生,使师生间达到思想交流,产生感情共鸣。
  4 用“写”传情�
  人的心理不健康,大都表现在抑郁、沉闷、自卑、内向、孤僻、不愿与他人沟通等不正常心理,有的人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一旦遇到不顺便发生心理偏差,以至走向不法行为,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可以用“写”的方法,用笔把心声吐露,让学生的“心灵”释放,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练笔为出发点,用周记或日记的做法,每位学生设立一本“成长记录本”,要学生把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所感、等喜怒哀乐的事都写下来。�
   当前在校的学生大多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我能行”之信心,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增强学习、生活的自信心。

推荐访问:小学语文 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