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配送员能做出什么名堂 在“自家园地”做出些“名堂”

  我们是一群活跃在语文课堂上的人。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将与语文“厮守终身”。无奈也好,钟情也罢,因为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语文老师。   小时候,喜欢听故事。爸爸在冬天的夜晚为我们讲《白毛女》,“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在与喜儿同悲共喜时,对自己的贫困生活有了满足感,毕竟比喜儿强多了。故事就像一块磁铁,牢牢地吸引着我们姐弟四人,晚上坐在床上听故事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于是,从《白毛女》到《牛郎织女》,再到《嫦娥奔月》《杨门女将》,爸爸总有得说。故事成了那个年代我们最美好的记忆,爸爸就像是《月光启蒙》里的母亲一样,给我们清贫的日子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也点燃了我们姐弟热爱文学和艺术的心灯。虽然我并没有成为孙友田那样的诗人,但却爱上了读书,爱上了语文教师这个职业。我也时常在想:我该做个怎样的语文老师,我该在小语这块园地里做些什么?
  农民的一亩三分地,春种棉,夏栽秧,秋播小麦冬育桑,都是有讲究的。我们在自己的“园地”里同样应该做出些名堂,收获些喜悦。这样,才能体会到做语文老师的快乐。
  瞧瞧这些语文人,他们的“名堂”在哪儿?
   薛瑞萍:一个孜孜不倦的朗读者
  薛瑞萍,网名看云。她虽自称“布衣”“草根”,但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以及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我读过她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书声琅琅的三年级》《破茧而出的四年级》,佩服她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敏锐的思考与观察力。她的“名堂”就是自己爱读书并坚持不懈地带着自己的学生读书,而且是高品位的读书,这一读就读出了名堂。作为一个“草根”教师的她,展示的是一个有信念、有精神的知识个体对其周围环境和社会的改变的力量。
   戴建荣:读之、唱之、吟之、舞之
  第一次听到戴建荣这个名字,是在浙江绍兴的中华经典诵读研讨会上。一个年轻阳光、充满朝气的男老师,上的居然是古诗。古诗,很多人不敢上,觉得要有一定的生活积淀和文化底蕴,才能演绎好古诗句中的激昂或哀怨。在不解和期待中,聆听了他的课,读之、唱之、吟之、舞之,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向所有人展示了他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着实让人耳目一新。伴随着他的一举手、一投足,大家都沉醉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意境中了。戴老师在传承古典文化精髓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做出了自己的名堂。
  像他们这样的名师还有很多很多,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窦桂梅、薛法根、孙双金……你会说,他们都是名师,我们不能跟他们比。那么,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能够做什么呢?这也是我时常会想到的问题或者说是发出的疑问。事实上,谈这个话题其实是自己多年来的一个遗憾,也可以说是对当下年轻教师的一种期望和友情提醒。做老师做到麻木状态是一种失败,要使自己喜欢它,依恋它。一个 厌倦生活的人,生活也同样讨厌他。看着一块好端端的田地里长满杂草,蛇鼠出没,你会恐惧。如果在田里种上瓜果蔬菜或者绿草鲜花,你会是什么感觉?我回到乡下,最喜欢到菜地里去转转。看看菜园里各色蔬菜瓜果,心生喜欢,还会想象着父母在地头辛勤劳作的情景。只有这样,人活得才有劲头和盼头。
  我1985年参加工作,回想起来,觉得做语文教师,可以做也应该能够做到的事情至少有这样一些:
  一、 多读点书
  读书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不要光看教学杂志和教材、教参。以前,我曾天真地以为,语文教师只要有一本教参就行了。工作后才发现,语文老师不能当教参的“搬运工”,那会使自己没有一点职业的技术含量和精神。要提升自己,必须多读书,读各种书,这是必须的功课。大凡有所成就的语文名师没有哪个不是饱读诗书的。要读出文化底蕴,读出专业水平,读出文化视野。为什么我们读教材读不出东西,总觉得没有什么好讲的?于是,“教什么”成了当下研讨的重要话题。语文老师连课堂上教什么都没有搞定,就谈不上“怎么教”。其实,这两个内容都是语文教师很花工夫的东西。它需要技术含量和专业水平。鲁迅说:在我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读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在《绞刑架下的报告》里的开头写道:从门口到窗户是七步,从窗户到门是七步……读了,你又作何理解?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作文中写:我吃了两个包子,一个是肉包子,另一个还是肉包子。你又该如何评价?这需要技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掌握和拥有这种技术。
  二、 多上点公开课
  上公开课能锻炼自己,这是毫无疑问的。经过公开课的打磨,你会发现自己有时真的有种脱胎换骨的改变。年轻时不懂,怕上公开课,上不好难为情。我工作不久学校便安排上公开课,记得来听课的老师很多,还记得自己上的是三年级的《海底世界》。记不清教案是如何设计的了,只记得黑板上被我画满了梭子鱼、气鼓鱼、海参、乌贼,还有海带等各种海底植物,最后是两个中心词语: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下来的,只记得按照教学的程序往下走。此后,我便经常上公开课,上多了,也渐渐悟出了一些语文课堂的真谛。
  在追求了一段“行云流水,波澜不惊”的公开课之后,终于发现,课堂应该是自然本真的,有曲折的课堂犹如蜿蜒的小溪,自有一番淳朴动人的风景,于是,不再牵制学生,而是顺其自然,还其课堂应有的真实面目。这是公开课给我的历练和启发,我也在公开中逐渐成熟。可惜的是,事情总是这样,当你懂得的时候却常常不再拥有这样的机会,当我懂得的时候,却被“35岁以下青年教师”这道坎给拦住了。如果能够回到年轻时代,我会倍加珍惜上公开课的机会。
  三、 多写点文章
  写作,是语文教师必练的看家本领。我们的生活太鲜活了,有太多可圈可点的教育生活可载入文字。薛瑞萍的“班级读书日志”不就是她的教学生活的原始记录吗?贴近生活的东西,老师们爱看,自己读着也喜欢。要思考着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这样的记录需要毅力,需要反思,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
  四、 多做点研究
  语文教师可以研究的内容很多,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课外阅读教学、常态课的教学研究、备课研究等。选择一项,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毅力很重要。我们都知道一幅《挖井》的漫画,挖了很多井,总到快出水的地方停下了,又换一个地方去挖,挖了很多深坑,却一个也没挖出水来。要专一,更要坚持。我们许多老师也写了很多东西,有些还结集出版了,但仔细研究,没有系列,只是一些零打碎敲的东西,若能形成系列该多好。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家喻户晓,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在中国教育界独树一帜。我致力于语文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编印出版了《学法指导文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研究报告曾获大市级教研成果二等奖,这也是自己从教多年能够聊以自慰的地方。
  在小语天地里活跃出自己的身影,播种出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你会发现,做语文教师,真的很快乐!♪

推荐访问:名堂 园地 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