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引用“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经常引用什么对勃起有效

  【摘要】历史讲述着人类的过去,它不能再现,也不会重演。然而,历史又是过去与现在永不休止的对话,是我们了解社会,理解变化与延续的唯一途径。历史与现实同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时间链条。历史曾是活生生的“现实”,现实也会转瞬即成“历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我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反省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
  【关键词】历史教学 热点问题 有效途径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开发时事、焦点等资源,巧妙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既能丰实教学内容,体现历史学科“古为今用”的原则,发挥史鉴功能,又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用“热点”引导学生在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里天马行空,关心时事,了解世界,敏锐地把握历史脉搏,形成历史使命感,让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充实、更具魅力。在此,笔者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巧引“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见多识广,已能开放性的从课外资源中获取信息和知识。仅靠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无法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教师如果能立足于课本,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盎然。
  例如在讲授《中国历史》第三册有关清朝前期历史时,正值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该剧在中学生当中掀起了一股“康熙热”,他们对剧中的人物如数家珍。在讲课前,我首先问学生三个问题:①看过这个电视剧吗?②剧中那个年轻的皇帝叫什么名字?③你是怎样评价这个皇帝的?学生一听高度兴奋:原来老师也看小说,也看电视剧。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此时我话锋一转,提醒学生注意区分文艺作品与真实历史的差异,告诉他们要想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康熙皇帝,可以从今天的学习中寻找答案。这样一来,既使历史知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掌握历史知识。
  二、巧引“热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历史教学不仅只是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教会学生掌握认知历史的科学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以及用运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美国的霸权政策》这一课,正值中美撞机事件发生不久。举国上下都对美国的霸道行径义愤填膺。在上这一课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美国的霸权主义是怎么回事?”要求学生去查找资料,用事实来揭穿美国的霸道嘴脸。于是学生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翻阅、摘录或复印资料,或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然后推选出本组的发言代表,为讨论课作了充分的准备。讨论课从一开始就非常热烈,学生们从中美撞机事件到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再到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美国侵略朝鲜到发动越南战争;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废除《京都议定书》到极力推行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从奥巴马访华到向台湾出售武器、接见达赖等等。学生所举的例子已远远地超出了教材的内容,确凿而翔实地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紧接着我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如此霸道?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去了解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冷战政策”是如何出台的,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去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一种启发和引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既学到了系统的历史知识,又掌握了联想对比的好方法。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唤醒、锤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特长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些为他们的个性成长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巧引“热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对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局限于过去、现在或是中国,要有“世界大教材,社会大课堂”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讲完英国的工业革命后,(1851年5月,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举办。)我旁征博引正在上海举行的世博会,然后请同学们对比二者的不同。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期、举办国、规模、主题、展品、影响等多方面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英国伦敦世博会不仅集中展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光辉成果,也暴露了旧中国的落后愚昧、闭关锁国。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盛世况举,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上海世博会做些什么?
  四、巧引“热点”,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永恒不变的一个主题。从含恨投湖的屈原,到精忠报国的岳飞;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到战死沙场的关天培;从宁死不屈的刘胡兰,到视死如归的董存瑞。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伟大力量,可他们离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初中学生来讲,毕竟远了一点。爱国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教师如果能结合课本内容,适时地引入学生现实生活中一些实例,肯定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共鸣,收到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例如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讲到顺治帝、康熙帝分别接见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并对其进行册封的这段历史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十四世达赖企图制造西藏独立的阴谋;在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和清政府设置行省这段历史时,我组织学生观看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视频和专题节目;在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光辉业绩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的这段历史时,我又向学生介绍了李登辉、陈水扁、吕秀莲等台独分子的丑恶行径。通过史实来证明西藏、新疆和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通过事实揭露当今世界某些反华势力企图制造西藏独立、新疆独立和台独分子企图分裂祖国的阴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层面去思考,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维护祖国统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神圣的责任,任何分裂祖国的阴谋都是不会得逞的。在任何一个国度里,对任何一个民族,分裂分子都必然遭到世人的唾骂,受到历史的谴责!
  五、引入“热点”问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不可喧宾夺主。引入“热点”问题虽然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但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热点”问题,将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落实。离开了这些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再去谈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
  2.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层出不穷,必须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热点”问题,不可将历史课变成“热点透视”专栏,盲目引入。
  3.要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激励。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推荐访问:热点 有效途径 引用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