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农爱农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学农

  过去,一提到我们“农村孩子”,给人印象是“朴实、勤劳”。那时,几乎所有的农村小学生都会干农活,平时一放学或假节日,有的提着篮、背着筐、拿着镰刀去割草,有的喂鸡鸭放牛羊,有的还参加一些农田劳动。“劳动光荣”思想在社会上很盛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又是独生子女,家庭过分溺爱,滋长了他们“娇”气。随着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存在着不爱农、不学农、不务农的思潮,对他们的子女影响很大,使这些孩子不愿参加或很少参加家务劳动和生产劳动,有的甚至连生活自理的简单劳动也依赖他人。
  我曾对我校三至六年级212名学生就劳动认识、态度、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表略)。
  在调查分析过程中,我发现如下几种令人担忧的趋势:①随着年龄增大,年级升高,学生劳动习惯养成程度并非是成同步发展,而是相反;②我校学生对各类劳动参与率低,且参加情况差异大,越是辛苦花力气的劳动参与率越低,坚持参加自理劳动不足1/3,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只有10%-20%,而常能参加简单生产劳动的不足10%。
  基于此,我和校委会研究决定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开展学农、爱农等特色教育,努力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挖掘家长资源,创办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2009年始,我们学校多方联系,得到学生家长马庄村刘序福、陈泉村孟令臣的帮助,创建了2块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解决了学校集体开展学农、爱农教育“无米之炊”的难题。
  二、知行结合,重视学生学农体验教育
  我们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让小学生明白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代具有一定科学技术、劳动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在成才过程中,劳动是必修课。为此我们组织3―6年级学生定期到实践基地进行“学农、爱农”体验教育。感受劳动的艰辛,领略劳动的喜悦。
  三、开发校内资源,给学生一块绿地作为校内劳动实践基地
  我们还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形式,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小学生劳动习惯,安排好自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和一些简单生产劳动,学校还经常组织一些校园劳动,如辟出一些绿化地交给小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种植、管理。对死亡的树木及时组织学生补种,分析死亡原因。学生在校园里看到自己种植的花草、树木,栽培的蔬菜,心里甜滋滋的,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欢乐和幸福。
  另外我们还要求中高年级学生每周“当一天真正农家娃”,并写好劳动日记或者办一期劳动手抄报,并在学校展出。学校每周评选一名“劳动金星队员”。
  经过两年时间的教育与实践,学生在劳动认识、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利用2011年秋季的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发放了180份调查问卷。(附问卷)
  马庄小学学生自理能力及劳动情况调查问卷
  尊敬的家长:
  请仔细阅读下列题目,选择适合您孩子的答案,在选项下画“√”,该问卷不记名,请家长如实选择,谢谢您的合作!
  1.在家里,您孩子的被子是他自己叠吗?
   A、是B、不是
  2.孩子的衣服是自己洗吗?
  A、是 B、不是
  3.孩子的房间是自己整理吗?
  A、是 B、不是
  4.孩子是自己洗脸、洗脚吗?
  A、是 B、不是
  5.在家里,孩子经常做家务吗?比如:洗碗、拖地、烧饭、炒菜等。
  A、经常 B、有时C、没有
  6.孩子愿意帮助别人做事情吗?
  A、愿意B、不愿意
  7.孩子在家是否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如:喂鸡、除草、择菜、种地等)
  A、经常 B、有时C、没有
  8.早上孩子是否需要您喊他起床?
  A、是 B、不是
  统计调查情况如下:(条形统计图)
   2009-2011学生经常参加劳动对比图
  
  四、开展“学农爱农”教育的几点反思
  1.学校开展“学农、爱农”教育,怎样才能得到更多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家长认为:农村孩子上学的目的就是跳出农村,你开展学农教育就是教学生没出息。
  2.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处理好学农与学习文化课的关系。学校选择香椿园、苗木园作为劳动实践基地,是想让学生更快更直接地体验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快乐,以便更加热爱劳动,但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这种简单的劳动也有丰厚的回报,个别学生变得不爱学习文化知识了。
  3.在劳动实践中如何确保学生不出任何安全事故。人离不开劳动,社会发展离不开劳动。即使国家进入到现代化程度很高阶段,也同样离不开劳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劳动是立国之本;对于个人来说,劳动是成人之本,成才之本。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推荐访问:全面发展 促使 学生 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