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印记]印记

  在人类私有制形成后,每个人都有需要与外阻隔的需求,每个人都有需要对外阻隔的秘密,每个人都有需要对外阻隔的私有财产,所以才有了锁。在现在,每个人都拥有着锁,有些锁着自己最宝贵的财产,有些锁着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还有些,锁着自己。
  《辞源》曰:“锁,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海》解释为:“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
  锁具不仅仅是人类的生活用品,而且是文化民俗物,它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我国锁具已绵延了数千年,它和人类的私有制几乎同时诞生。最初,人类只是简单地把个人贵重财物用兽皮包起来,外面用绳索牢牢捆缚,最后在开启处打上特殊的绳结。这种紧紧捆死的绳结,只能用一个叫“错”的工具才能挑开。错,又叫“肖”、“�”、“起子”。它用兽牙或兽骨制成,形状像把镰刀状的钩子,实际上绳结就是最早的锁具。“�”就是最早的钥匙,这就是我国锁具的雏形。这种“�”曾从商代沿用到汉代,后改用玉制,演变为贵族服饰上的佩饰。到了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创造了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可称得是“世界第一锁”。
  殷商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铜主要用来制作大型饮器、食器和祭器,尚未用来制锁。其发展期为春秋战国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时期。继殷商青铜时代之后,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考古证明,在这时期人们大量的是使用铁锁、铜锁,还有银锁、鎏金锁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西周的青铜锁、东汉的金属锁,唐代的虾尾银锁和宋代的方身锁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汉代的铁制三簧锁,在我国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其繁荣期为明清时期,各种质材的锁具同步发展,以铜锁、铁锁居多,工艺更加精巧,在开锁难度和外形制造上有很大创新。如明代的三色铜锁、清代的白鹤锁、密码锁、暗门锁、四开锁、倒拉锁以及各种人物、动物和文字造型的锁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的锁具结构复杂,设计巧妙,机关奇特,一般人很难打开。
  古锁初称牡、闭、钥、链、钤。早期为竹、木结构,起源于门闩。春秋战国至鲁班于木锁内设堂奥机关,至东汉制金属簧片结构锁(又称沟槽锁)。八唐时锁之多为金、银、铜、铁、木。明代遂成为广锁、花旗锁、首饰锁、刑具锁四大类。实际上还有一类密码锁,只是不太常见罢了。历经清代、民国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古锁工艺精致奥妙、文化内涵丰富。雕花刻字如:状元及第、长命富贵、麒麟送子、龙凤呈祥等。尤以鱼形锁为例,在《芝田录》中道:“门锁必为鱼者,取其不暝守夜之意。”鱼亦作年年有余之吉利。古锁也寓意财富,故有“驴驮钥匙马背锁”之说。后衍生至爱情永恒,家族永续,身体永康,似乎一切良愿尽寓其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锁,虽长短不一,大小不等,外形大同小异,其奥妙之外,在于钥匙孔的开槽上,可谓五花八门,稀奇古怪。钥匙孔的形状,分别为“一”、“上”、“工”、“古”、“尚”、“吉”、“喜”、“寿”等字。这些钥匙孔,还是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反映哩!黎庶百姓只能用“一”字孔锁,士大夫用“士”、“吉”字孔锁,寿诞喜庆,用“寿”、“喜”字孔锁,将相帝王则另有区别,不得僭越乱来,否则视为违反王法。锁的故事
  最早的锁,是主人为防他人开启而设的简单的机关,应用于门上最简单的锁就是门闩了。我国古代有石锁,并无钥匙,是以绳索或铁链束缚。商周时期,生产资料私有制进一步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冶炼技术成熟并立即被应用于制锁行业,于是,出现了用钥匙才能开启的铜锁,铁锁,以钥匙的不同而匹配不同的锁。
  在世界锁具发明史中,享誉最著的莫过于英国锁具发明家布拉默。布拉默也因对锁的发明研究被机械史家誉为机械之父。
  怎样才能生产出不能轻易撬开的锁呢?当时,这是铁匠铺铁匠的看家本领。布拉默投身机械制作后,首先便全力以赴地试制新式样的防盗锁,因为这是他非常感兴趣的发明新领域。布拉默曾写过一篇题为“锁具结构研讨”的专题论文,文中阐述了当时的所谓防盗锁的许多缺点。他指出:任何一把锁都能被优秀的锁具专家或对锁具和钥匙略知一二的罪犯所打开。布拉默承认巴伦双制转片锁(1778年英国专利)有许多优点。但是,他也指出了这类锁的主要缺点:在锁定位置,转片暴露了锁的秘密。由于转片的底侧有不规则的边缘,可以把裹上蜡的钥匙插进锁中,根据蜡被压下或擦去的情况,配出一把新钥匙。几次尝试开锁之后,能给锁配出一把合适的新钥匙。因为转片底边已经确切地显示出钥匙切口应该具有的形状,容易使锁栓解除限位,所以布拉默建议:转片底侧应该做得平直,而转片四日要切成不规则状。那么,只有锁匠能手可能打开这种锁。
  1784年,布拉默在英国取得了一把著名套筒锁的专利权。他抛弃了以固定神槽(古罗马人发明)作为安全保证的原理,依靠完全不同于己往的工作原理,使用非常小的轻便钥匙,安全保证在当时是最好的,从而打消了人们对于榫槽锁钥匙的信任。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布拉默套筒锁成为最难撬开的锁。
  锁栓受控于锁壳内的圆筒形塞子,塞子内辐射状分布的纵向槽沟里是带凹口的长方形滑板,滑板又被锁定圆盘上的凹口锁定。滑板也为中心弹簧所定位,并被推向钥匙孔方向。布拉默滑板是精心设计并被首次置于锁内充当活动障碍物的。
  布拉默钥匙是一只小圆筒,顶部纵向开出不同深度的槽日。为了满足安全需要,提供足够多的钥匙开齿排列数目,布拉默使用了6个金属滑板,以轴向安排在圆筒芯里,滑板能被细管状钥匙啮合。每个滑板边缘上的开槽位置,都一一对应于钥匙管前端的特殊齿槽深度。要想开锁需插入钥匙,当使滑板槽日都同时处在固定的圆形锁定盘的盘而高度时,钥匙就可以带动滑板和圆筒芯一起旋转,继续旋转钥匙,于是释放(例如甩出或拉回)锁检。若任何一个滑块其糟日不与锁定盘处于同一平面,都将阻止钥匙和圆筒芯旋转。另外,如果一个或多个滑板被压离中心弹簧,而超出各自的动作位置,那么滑板不易复位。
  不久,布拉默锁就驰名各地了,订购这种锁的订货单蜂拥而至。由于布拉默锁是以机械结构的复杂性作为代价换取了成功,其结果是手工制作费用昂贵,一直与普通百姓无缘,而是财富与权势的象征。在日本,过去一提起锁来,人们想到的也是土仓的锁头,也是有钱人的专用品。
  锁的秘密
  中国古代锁具的类型大致分为簧片构造锁与文字组合锁两大类。其中簧片构造锁又可分为广锁、花旗锁、刑具锁及首饰锁4种,多为横式锁具,用于门、柜、箱。
  广锁在清代光绪年间多产于绍兴,俗称“绍锁”,民间也叫“横开锁”、“撑簧锁”或“枕头锁”。大多为铜质,正面呈凹字状,端面是三角形与长方形的组合。
  明代以前的广锁多为铜质,端面呈长圆筒形。明清时期的广锁多为铜质,端面上部呈三角形,下部呈斜方形。清代以后其材质大多为黄铜, 也有云南白铜与铁质的,端面上部与明清时期相同,下部呈正方形。
  铁质广锁袭用明代以前的广锁样式,其端呈长圆筒形,有三道箍、五道箍、车光等种类。箍是在圆筒形锁体加上镂有花纹的铁箍,增加美观与强度。锁体表面镀镍或镀铜,以显光洁。
  最早的“密码锁”大概就是文字组合锁了。文字组合锁呈横式圆柱体形状,在轴心排列着数只同样大小的转轮,转轮表面蚀刻着同样数目的文字,连着圆柱体的两端是两根直立的柱子,柱子上连结一根锁梁。当所有转轮上的文字转到一定位置,且文字形成特定的字串,锁就可以开启,使用不需钥匙。文字组合锁的转轮数目多为3至7个,几个转轮即称为几环(组合)锁。
  前不久,一位朋友对我说:“我家有一把祖传下来的老铜锁,但锁的周身没有钥匙孔,不知如何开启?”这其实就是装有机关的“日音门锁”了。
  所谓“暗门”,即在锁的一端或底部设有“暗门装置,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必须在锁梁一端内侧下方三角形镶板处,用三角形钥匙将其一顶,端的“暗门”才会凸现出来。这种锁一般配有两把钥匙,一把顶“暗门”,一把开启锁。“暗门”系用转轴连接,并可将“暗门”转至左或右上方,锁的钥匙孔就显现出来,再用钥匙插入锁匙孔,锁即打开。如列三角钥匙,也可用手指顶一项功能一样。
  另一种“暗门锁”,锁身呈长方盒式或圆柱体,锁梁为跨虹状,除正面或底部有钥匙孔外,在左侧还有一小圆孔,锁住时锁梁连接一块挡板将小圆孔遮盖住,平时看不出来,只有用钥匙将正面开启,使锁梁上升
  部分,这样连接锁梁的挡板也随之上升脱离小圆孔,小圆孔的“庐山真面目”自然就显现出来了。此时,再用钥匙尖端(呈圆锥状)插进小圆孔,将一长簧片压牢,锁才能全部打开。也有先开启小圆孔,后开正面或底部的。再有一种“暗门锁”,在右侧安装以铰链相连的“暗门”,必须先用圆锥状钥匙伸进左侧小圆孔,将长簧片夹紧,使锁梁上升至右侧,锁梁脚部脱出“暗门”内侧搭扣,可将“暗门”打开,再用另一把钥匙直接伸进锁壳开启,锁才全部打开。
  除“暗门锁”外,“定向锁”(又称“迷宫锁”)也是机关巧布、奥妙无穷的奇特之锁。其外形与普通盒式广锁(即横开锁)无异,其奇特之处在于锁的钥匙孔开凿上,在底部一端呈“工”字形,工字底部一长画沿伸至端面约三分之二处。钥匙齿呈网开一面的方框形有一小缺口。就这副模样,倘若把钥匙交给你,你如果不谙窍门,那是很难在三五分钟之内将锁打开的。它是运用几何原理,物理结构和逆向思维设计而成的,好似“天门阵”一般,使人难以入阵。
  锁艺人
  制锁与开锁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费尽心机,绞尽脑汁,在几十年的斗争中,作为“盾”的锁,在大部分时间里一直没有占过上风。制锁人与开锁匠的较量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种智慧的斗争已持续了几百年。而锁艺人这个特殊的,隐秘的群体之中的秘密与故事在最近也渐渐被揭露出来。
  听说在最好的锁艺人掌心和手指上,都会布满各种印痕。有长条状、有圆环状、有三角状、有U形状,甚至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凹坑。那些印痕的颜色几乎跟肉色一致,边缘十分平滑,分布特别规律,但两手却各不相同,这实际上是锁艺人们有意刻制出来的。为的就是能够更好的感应锁簧,能够更牢固的掌握手中的解锁工具,保持两者之司紧密贴合。
  老话儿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讲的是造锁匠人制造锁的时候,会配合着造出一柄对应的钥匙。除了用这把钥匙,这把锁是没法打开的。特别是那些早年间由高手匠人制造的用于墓葬防盗、藏珍防窃的名锁、怪锁,更是结构复杂、千奇百怪,充满销器机关。可万事万物都讲究个相生相克,也就是一物降一物的理儿。既然有人造了锁,自然就有人琢磨着要把锁打开。
  其实,不用原配钥匙开锁的手艺,在几千年前就有了,最早起源于盗门,属于盗术十八绝艺中的一种。顶尖儿的盗术,讲究的是。窃不遗痕,盗不留踪。也就是说,你偷了别人的东西,别人还不能发现。在盗术里面,开锁是最主要的一种本事。开锁术后来由唐朝初年的神偷侯七爷发扬光大,逐渐脱离盗门,成了单独一个门派,又叫键门。
  开锁人从事着一种破解他人机关的行当,“以己之心智体能,破彼之奇淫技巧”,这需要下的工夫可就大了。要想成功开锁,讲求的是目艮到心至,神聚意凝。一个优秀的开锁人,必须做到眼、手、心的合一,把身心全部潜能都投入到眼前的锁具中,绝不能将它看成一块冰冷的死物,而要当做一种生命来对待,以心敬之,以意取之。你眼里手中的锁,不是一块死物,而是一条活生生的命,你要尊重它、敬畏它,想尽一切办法让它顺从你、归服你。
  天下开锁人数以万计,彼此师承各异,然而万流归宗,却尽数归属键门。不过键门发展到后期,也经历了一场大风波,逐渐分成两个最大流派,虽然都是开锁,但各自的专攻方向却又不同,主要体现在开锁的手段上。其中一派叫武解,是用外界强制力进行拆锁,说白了就是损坏锁芯,达到开锁目的;另一派叫文解,讲究的是利用技巧和工具进行解锁,而不破坏锁芯本身,解锁之后,这把锁还可以继续使用。
  武解派拆锁之后,虽然锁头看似完整,但操作起来,做不到开锁无形,后来渐渐也就没落了。可要真正做到解锁无形,吃的苦头就大了。锁艺人手上刻出的痕迹都必须深八骨处,小坑个个都需要一直穿到骨头上。这是因为某些开锁工具需要极其细密的感受,单靠肌肉是不够的,必须用骨头作为传导,指引开锁人进行解锁。现代锁都是机器加工制造,锁芯简单得要命,开解这样的锁具没有任何难度。真正难的是那些古锁,比如慈禧太后的联机皮纹锁、汉阳墓中的穿穴兽骨锁,没有这样一双手,根本就解不开。
  在键门中有句老话:天键魂取,地键骨断,人键肉开,说的是开锁技艺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天地人三重境界。用掌中肌肉配合工具进行开解,仅仅应了那句人键肉开。利用骨骼控制工具,也就是地键骨断。两者之间看似仅仅差了一个级别,其实这里面还远着十万八千里呢。真正的锁艺人如同江湖高手一般,断断不是路边支一小摊儿,利用现代化开锁器或者配钥匙这么简单。而现代锁具对于他们来说,无论运用了多高的科技,都远远及不上老祖宗们制造的奇淫巧具。
  对于人类而言,如果说门与墙的出现,解决了空间分割的问题,那锁的出现则是起到了空间阻隔的作用。正因为在人类私有制形成后,每个人都有需要与外阻隔的需求,每个人都有需要对外阻隔的秘密,每个人都有需要对外阻隔的私有财产,所以才有了锁。在现在,每个人都拥有着锁,有些锁着自己最宝贵的财产,有些锁着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还有些,锁着自己。

推荐访问:私有 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