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对中国市场经济影响分析的综述 中国回归计划经济

   摘 要: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扶持力度大大加强,国有企业已不可置疑地成为主导,在国企快速发展的的同时,市场环境没有向公平竞争的方面发展,民企的生存环境有的还出现倒退现象,如果持久化发展,这将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
   关键词:“国进民退”;市场经济;过渡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0-0003-03
  
   “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不仅需要理论的探索和研究,更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此,人们需要抱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只有认清“国进民退” 扩大化这一现象对中国市场经济长久发展的影响,促使国有资本从竞争性行业退出,增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控制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进一步完善。
   一、中国现阶段的“国进民退” 扩大化原因分析
   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2008年以来,金融海啸冲击传导到实体经济层面,国家采取一系列调控和金融政策来抵制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随之“国进民退”的这一现象也出现扩大化,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资监管立法不健全是“国进民退”扩大化形成的的重要诱因。有些学者指出国资监管失效前提下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进民退,已经蜕变为特殊利益集团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跑马圈地,从而加深中国经济权贵化、寡头化的趋势。国企在一般竞争性领域继续咄咄逼人,最终伤害全体国民的利益并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所以说国资监管的不健全是“国进民退”扩大化的诱因。
   2.“国进民退”扩大化是多方面对社会和谐需求的结果。吴敬琏认为贫富差距的扩大导致“仇富”,是“国进民退”扩大化思想方面的原因。私营经济的发展,使一部分财富集中到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手中,财富拥有差距的加大,而使大部分人产生失落感,理所当然,仇富就成了民众对社会不满的矛盾之一,为了破解这种矛盾,国家采取部分民营企业国有化做法,把财富又重新集中到国家的手中,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目的,所以说“国进民退”扩大化也是为了国家和谐发展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3.国家财力支持的倾向性是“国进民退”扩大化政策原因。有的学者认为,2008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要求银行大规模扩张信贷。在这次为摆脱经济危机所实施的投资计划中,基本上都是政府推动的投资项目,包含大量的基建项目和工业投资项目。从资金方面看,基本上都是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而且就十大产业规划来看,国家对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的政策引导性相当明显。从此次的调控计划来看,很显然是支持国有企业挺进相关领域的。国有银行垄断的金融体制和2008年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客观上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提供了大举扩张的资金支持。
   4.“国进民退”扩大化,源于危急时刻多重力量的综合作用,是项目储备不足的应急替代。有的学者认为,由于中央政府经济政策的快速转型,争取中央政府投资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目标,致原本用于民资的较为成熟的项目,可能被拿来应急以谋求中央政府投资;造成了地方民营企业的国有化的加剧。
   二、“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对市场经济的影响
   “国进民退”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当然可以,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长期国策。
   1.“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导致国有企业过分强大,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有的学者认为,国企在众多经济领域形成垄断,将阻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国有经济主导的市场经济,必定会走向公共权利肆意践踏市场次序,“国进民退”也强化了市场的垄断性,必定造成市场竞争的低下,使中国偏离了市场经济的方向。
   2.“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也造成经济效率的低下。据报道中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经济效率是国外等类企业的1/20。中国国有企业占有全社会50%以上的工业资产,80%左右的能源资源,只创造30%的工业产值,10%全民就业机会。如此低下的效率,正是国有企业这种体制造成的必然结果。
   3.“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现象将加剧社会收入分配的失衡。国企赚钱原本是好事,但这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经营水平和效率,国企凭借政策倾斜,获得巨额利润,这其中包括大量的资源性利润以及垄断性利润。国企的另外一大优势是没有经济负担,赚钱是自己的,亏了是全国人民的,国企的过于强大,正在引发社会矛盾,国企赚钱,益者是国企职工,“富与穷“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4.“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使得政企不分造就权钱结合资本权利集团,形成巨大的腐败。有的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政企的不分,长期走下去会使中国经济改革走到一个权力和垄断势力结合,追求既得利益、掠夺社会的“官僚化市场模式”,或者是官僚垄断的市场模式。国有企业的大量并购民营企业威胁了法治精神、破坏规则的公平性,因为在法律、规则和政策面前,国企和民企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造就权钱结合资本权利集团,而这种集团就恰恰正是腐败的源头之一。
   5.“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使中国没办法回归为真正的公民社会。有的学者认为政府控制的企业越多、越有钱,政府从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好处就会越多,让民间分享的就会越少,最终在经济上会表现为产业结构更为重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而个人的生活空间也会越来越小。说到底,一个过于庞大的政府让人民对政府更加没有约束力、没办法给老百姓一个伸张自己权利的经济基础,让一方可以随意用权、另一方只有收受的份,两边没有谈判的空间。这从根本上有悖于“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这样会加剧社会矛盾。
   对于当前“国进民退”现象,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看,要把它看做是政府反危机情况下的宏观调控政策所产生的现象。在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中央政府采取的任何反危机措施,实际上都免不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免不了政府干预市场。而正是这些政策的实施,造成“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的现象出现。
   三、防止“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对策
   金融危机发生后,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均并用宏观调控政策与波及产业的暂时国有化、局部国有化措施,目的是为市场机制尽早恢复作用创造条件和环境。目前我们要避免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与政府微观层面的具体政策干预并用常态化,防止应急“国进民退”之策演变为长久之计。国有资本归根结底应进入民营资本不愿进入、难以进入或无法进入的领域,利用资本优势为民营企业搭建产业链平台,促进经济内生式可持续增长,逐步由“国进民退”向“国退民进”的方向发展。
   (一)“国退民进”现状
   “国退民进”是当前深化企业所有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就“国退”而言一是指投资比例多少的调整。二是指调整投资领域。但今天中国的经济格局中,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或已成对立的“争利之势”。“国进民退”我们几乎在中央文件中看不到这一名词,甚至有很多决策层人士彻底否认这一现象的存在。但是在最近这几年中,表现的越来越直白,其中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尤为突出。
   1.国企过于强大,挤压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有的学者认为“国退民进”,其实就是“藏富于民”。我们国家也一直在宣传和主导这种“藏富于民”的做法,但得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当今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实体(按实物量计算),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民营资本在各个经济领域却被越来越边缘化。目前中国经济改革很有可能走到一个权力和垄断势力结合,追求既得利益、掠夺社会的“官僚化市场模式”,或者是官僚垄断的市场模式。国有企业的存在威胁法治精神、破坏规则的公平性,因为在法律、规则和政策面前,国企和民企是不平等的。
   2.“国退民进”在中国现阶段运行困难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得不到认真执行以及地方政府的推行的部分行业经济壁垒政策有关。有的学者认为当前中央政府决策层的意图是希望经济增长动力从“国进民退”转向“国退民进”,但由于这种转向的过程是较长的,民间资本对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政策并不是十分有把握,投资机会不多。2009年以来,国内钢铁业、交通业、民航业,轮番上演了“国进民退”一幕幕大戏。五年前,国内钢铁的增量有2/3来源于民营钢企,而如今许多民营钢企却成为国企的“盘中餐”,而且政府管理部门为国企设定的势力范围,早已明确民营资本不许跨越的鸿沟。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机会进入这些领域,所以在一些行业根本就不可能形成这种“国退民进”。
   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中国现在所处的这个阶段,要做到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从政府主导的需求,平稳过渡到市场主导,还有太长的路要走。其中决策层的理念要有真正的改变。“国退民进”能否取得成功,说到底,归根于我们能否使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效率达到完美的和谐与统一。这不但因为法制是行为规范的前提,制度是经济行为的指引,而且民主及其自由和竞争总是公平与效率的保护神,同时还因为两个方面的统一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机制。
   (二)防止“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方法
   “国进民退”扩大化不能成为改革发展的主流。如果把这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手段,当然可以,但也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长期国策。国有经济、国有企业的调整、改革任务尚未完成,国有垄断行业还没有突破,民营经济仍需发展,处在这个关键时期,“国进民退”长期扩大化。是不利于巩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对发展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都是不利的。我们一定要避免把应急之策演变为长久之计,一定要把握住国家要发展,民进是主调的经济发展主旋律。
   1.防止“国进民退” 长期扩大化要有好的政策体系。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的企业改革是中央提出的国企改革方向为“抓大放小”,但现在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国有经济在这种垄断性质的上游产业比重却呈现上升趋势,并逐步向下游扩张,形成行业链垄断的态势,国有企业利用这些垄断获得了超额利润。特别是在本轮经济调控中,国有企业的这轮扩张,使国有企业不仅从原有的一些垄断性领域向竞争性领域的扩张,而且明确以“做强做大”为名,由政府牵头主导兼并一些民营中小企业,从而使“国进民退”这一现象向多个领域扩展,使民营企业的生存越来越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就要应该有扩张是暂时的,退出是明确的姿态和政策体系。
   2.现阶段的为应对危机下所产生的“国进民退”要预留未来的危机解除后,国有企业退出机制。有的学者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国有经济的扩张非常显著,其体现为表面上国有企业数量下降,但实际垄断控制能力加强,并出现了控制产业链的发展的动向,尽管政策上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但制度实施上确出现诸多障碍,形成实质上的“国进民退”,这种行政垄断向竞争性领域的渗透,最终一定会影响经济未来发展的效率。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彻底铲除民营经济,以国营经济垄断一切,企业失去了经营活力,资本失去了发展动力,经济生活成为铁板一块。所以国家的管理部门要做到国有化是其非常态下的干预之举,其干预多是通过一系列的法案,严格地进入和退出,在采取国有化的措施时也需注意预留未来的退出机制。
   3.防止“国进民退” 长期扩大化,还要做到政企分开。有的学者认为,防止“国进民退”扩大化还需政府主管部门脱离他们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消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推行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改变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作为过渡性措施,主要职能是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制定行业规划。民营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作用,可以使企业私有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可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率。
   4.防止“国进民退” 长期扩大化,也要改革财税金融管理制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难题,使民营企业的经营有一个良性发展的态势。一是加快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建立适合中国现阶段各类企业需要的信贷政策体系,积极发展和扶持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区性银行机构。二是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经营理念,重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三是借鉴发达国家信用保证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发展由中小企业自愿出资组建的相互合作担保基金,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四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担保公司。
   5.民营经济的发展,还需加强民营经济自身的建设和社会共同监管。有的学者认为只有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并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私营企业的监管,引导企业效益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对企业制度不断创新、使企业治理结构更加合理、并规范企业生产和经营行为、对员工进行技能水平培训、构建和谐完美劳动关系、承担起更大社会责任,不断的提高民营、私营企业整体素质。政府和社会要加强普法力度,使企业在学法、懂法、守法的过程中,提高防范意识,做到经营诚信。政府在依法行政的同时借助中介机构和行会组织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使企业合法经营,并做到诚信经营、照章纳税,在提高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水平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瑞,夏林华.民营经济法制环境的问题与对策[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 张德成.国有之路,一路走好――以史为鉴,对“国进民退”的战略思考[J].中星观察,2010,(3).
  [3] 王廷惠.如何看待“国进民退”现象[J].南方周刊,2009,(16).
  [4] 马云.国进民颓[J].竞争力,2010,(3).
  [5] 徐炜,王晓辉.经济下滑或诱发市场第二波调整[N].证券时报,2010-05-18.
  [6] 邓伟.“国进民退”的学术论争及其下一步[J].改革,2010,(4).
  [7] 黄范章.要警惕在“国进”或“民进”掩护下的“官进”[N].中国经济时报,2010-06-21.
  [8] 刘金山.如何看待“国进民退”现象[J].南方周刊,2010,(13).
  [9] 范迪军.“国进民退”问题探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0] 刘印秋.大棋局“国退民进”及其走向[J].广东社会科学,2005,(3).
  [11] 胡星斗.国进民退的十大危害[J].思想平台,2009,(9).
  [12] 贾彩彦.中美国有化的历史比较分析[J].中州学刊,2010,(1).
  [13] 梁敬华,安云亮.对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再思考[C].2004年对外经济财会论文选论文集,2004-06-30.
  [14] 阳旭东,李国和.“国进民退”经济复苏道路上的市场化倒退[J].经营管理者,2009,(20).
  
  [责任编辑 吴高君]

推荐访问:扩大化 中国市场 综述 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