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医书籍史料研究及整理出版 民国时期史料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医界大家辈出、学术异常活跃的时期,整理此一时期的学术经验和著作是当今出版人的责任和义务。这个时期,众多中医大家著有大量有价值的学术书籍,对今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医有着宝贵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些中医大家及其著作的介绍,梳理出了民国时期宝贵的中医出版资源,以期能引起出版界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民国时期 中医书籍 整理出版
  
  民国时期的中国,可谓是多事之秋,动荡之秋。然而,此一时期的中医医坛,却是大家辈出、星光璀璨。这些大家也著有众多宝贵和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梳理。
  
  一、从武进旅沪“医林四杰”说起
  清王朝中晚期,位于江苏省武进市孟河镇的孟河医家学派兴起。孟河医派的奠基人是费伯雄,费氏是清咸丰、同治年间人,长于大内科病的治疗;其后的马培之、巢崇山则在内科、外科、喉科均有造诣;丁甘仁为孟河医家集大成者。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被誉为“孟河四大家”。时有“吴中医盛甲天下,孟河医盛冠吴中”之说。上世纪初,孟河医家的丁甘仁、谢利恒、恽铁憔、张伯熙四位名医由武进来沪,被人誉为武进旅沪“医林四杰”。这看似普通的事情,实是民国时期中医精英汇聚于上海的开始。以此为开端,整个民国时期,中医之学术,实是以上海为中心展开。
  丁甘仁治学,内外妇儿兼顾,尤长于治疗外感热病,并对喉科病症有所发挥,其主要著作有:《药性辑要》《脉学辑要》《诊方辑要》《喉痧症治概要》《思补山房膏方集》《思补山房医略》《丁甘仁医案》《丁甘仁医案续编》《丁甘仁临证医集》《丁甘仁医书二种》《丁甘仁临症一百十三法》等。谢利恒治学长于大内科,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金元四大家学术均有研究,曾编著《中国医学大辞典》《中国医学源流论》等书。恽铁憔在学术上主张中西汇通,其主要著作有《群经见智录》《脉学发微》《生理新语》等。张伯熙侧重于临床,医名享誉江、浙、沪,然一生诊务繁忙,较少著书立说。
  除上述四人外,陆渊雷、曹颖甫也是上海中医名家。陆渊雷重视《伤寒论》《金匮要略》研究,著作有《伤寒论今译》《金匮要略今译》等。曹颖甫以善用经方闻名沪上,著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
  
  二、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及其弟子
  1916年,武进旅沪“四杰”之一的丁甘仁创办中国第一所中医学校――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丁甘仁是孟河医派的集大成者,享誉海内外,以丁氏的影响及号召力,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可谓名师荟萃,高徒云集。谢利恒、陆渊雷、曹颖甫等先后执教于该校,被誉为“沪医三杰”的程门雪、章次公、秦伯未即是该校学生中的佼佼者。
  程门雪毕业后留校任教。建国后,程氏任首届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曾历任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程氏治学严谨,提出“学而有疑则思之,思而困竭则学之”,可谓是对孔子“学”与“思”辩证关系的注解。学术上,程氏注重伤寒、温病等外感疾病的研究,其主要著作有《金匮篇解》《伤寒论歌诀》《叶案存真》《程门雪医案》《程门雪论外感病》等。
  章次公毕业后悬壶上海,建国后调往北京任卫生部中医顾问,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医疗工作。博通古今的毛泽东与之交谈后赞其为“难得之高士!”章氏对伤寒、温病的研究均有造诣,内科疾病方面亦常有独到见解,如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常以散剂保护胃肠粘膜法治疗。一患者经钡餐造影确诊为复合溃疡,章氏以保护胃肠粘法治之,两月后复查,溃疡消失,八年顽疾痊愈。章氏著述有《药物学》《诊余抄》《道少集》《章次公医术经验》《章次公论外感病》《章次公医案》等。
  秦伯未建国之后调到北京,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秦氏于学术上重视大内科病的治疗,尤精于膏方的应用。一17岁患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癌)女患者,1966年8月发病,经抢救脱险。秦氏用膏方予以治疗,服药三年,恶疾痊愈,1986年4月随访,患者健在。血癌患者彻底治愈,令人赞叹!秦氏著述颇丰,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秦氏内科学》《内经类证》《金匮要略浅解》《中医入门》《谦斋医学讲稿》《秦伯未膏方集》《秦伯未论金匮》等。
  除“沪医三杰”外,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为建国之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中的栋梁之材。如黄文东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氏长于脾胃病的治疗,对李东垣《脾胃论》、张仲景《金匮要略》用功尤勤,主要著作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金匮新辑》《著名中医学家学术经验集》《黄氏论医集》《黄文东医案》《黄文东论脾胃病》等。
  又如张赞臣先生,幼随父张伯熙习医,后就读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尽得家学、孟河医派之精华,临床致力于五官科。张氏于五官科疾病的中医治疗上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张氏曾主编《医界春秋》杂志,著有《中医喉科集成》《咽喉病新镜》《中医诊断学纲要》《本草学概要》《中医外科诊断学》《张赞臣论五官科》等。
  除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而外,江浙两地历来多出名医,民国中医儿科大家董廷瑶先生即是。董廷瑶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中医儿科世家,早年随父水樵公学医,尽得家传。先生将自己的书斋取名“幼幼庐”,无疑是取《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意,其主要著作有《幼科刍言》《幼科撷要》《难病诊治剖析》《董廷瑶论儿科》等。
  
  三、北方医家及其著述
  与丁甘仁先生创办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相应,施今墨先生于1932年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当时民国政府内部取缔中医的呼声余波未平,政府投入的资金有限,施氏自筹资金,将自己的诊费作为办校的补贴,苦苦支撑18年,培养学生600余人。这些学生,成为建国后中医事业的中坚力量。施氏历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多次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重要领导人诊治疾病。施氏长于糖尿病的治疗,所创“对药”理论,至今仍为人们所遵从和应用,其主要著述有《祝选施今墨医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论临证》等书。
  与施今墨齐名的是北京的蒲辅周先生。蒲辅周出生于四川一中医世家,15岁随祖父蒲国桢、父亲蒲仲思学医,学成后悬壶成都。1935年蒲氏于成都办“同济施医药社”,为无钱的病人免费医疗,历14年,直至全国解放。蒲氏长于温病治疗,而于内伤杂病,亦颇有造诣。一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病三年余,每日发作频繁,双下肢大片紫癜,他医束手无策。蒲氏治之,一月心绞痛得到控制,四月紫癜完全消失,两年后随访未复发。蒲氏主要著述有《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集》《蒲辅周论温病》等。
  北方医家中,内科方面的大家当数岳美中。岳氏出身贫苦农家,25岁时因患病而学医,既无名师指点,又未入名校学习,靠勤奋自学而卓然成为一代医学大家。一顽固性癫痫儿童,患病四年,重时每日抽搐20余次。经岳氏治疗,两月而愈。岳氏主要著述有《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治疗老年病经验》《中国麻风病学汇编》《岳美中论内科》等。
  以上所举,可谓是民国时期中医事业的代表人物。这一批医家,均出生于晚清或民国,小时接受私塾教育,奠定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且大多出生于中医世家,故学术上多有所建树。其中,治疗伤寒、温病、外感病大家有之;治疗心脑、脾胃、肝胆、肺肾等内科杂病大家有之;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临症大家有之。这些医家的经验、著作,是中医学宝贵且不可再生的财富。
  上述这些中医大家的经验、著作,其中一部分已经出版,然亦有很大一部分未整理出版。整理这些名老中医经验,途径有三:一、以丛书的形式整理,即分别整理每一位老中医经验,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如《丁甘仁全集》《谢利恒全集》《恽铁憔全集》等;二、以类书的形式整理,即突出每一位老中医的特色,分成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骨伤科、皮肤科、针灸科、方剂、中药等,将其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三、整理出版《民国时期中医大成》,此书可将“孟河四大家”其他三位的著作也收录其中。
  我国文化中,历来有“盛世修史”的优良传统。所谓“盛世修史”,是人们度过战乱、社会动荡后,生活相对稳定时,总结前朝、前人的经验,以为今人借鉴与利用。当今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背景下,出版工作者了解这些民国时期中医大家价值,在此基础上,整理并出版民国时期中医大家的学术著作,功在千秋且责无旁贷。
  (作者单位: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史料 中医 民国时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