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怎么预防 猪口蹄疫的发生与防制

  摘要 猪口蹄疫虽是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一旦感流行则发生十分严重,损失也较大。该文阐述猪口蹄疫的症状、病原特点、传播途径,提出预防及防制对策,以供养猪者参考。
  关键词 猪口蹄疫;症状;病源传播;防制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332-01
  猪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的致病细菌是口蹄疫病毒,猪感染该病后有水泡出现在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该病通过接触传染,传播速度快,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1 症状
  猪感染口蹄疫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出现水泡和溃疡,出现位置一般为蹄冠、蹄踵、蹄叉、副蹄和吻突皮肤、口腔腭部、颊部以及舌面黏膜等部位,母猪也有可能出现在乳头、乳房位置。猪感染口蹄疫后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经过一段潜伏期后才会发病,自然感染的潜伏期最长为96h,最短为24h,人工感染潜伏期最长为72h,最短为18h。猪口蹄疫病对成年猪和仔猪均会产生危害,对仔猪的危害较成年猪大,仔猪致死率在80%以上,成年猪致死率低于3%。若成年猪蹄部感染口蹄疫病菌,病情严重时蹄壳变形或者脱落:发病较轻时,猪蹄部位温度升高,跛行明显,卧地不能站立。水泡充满清朗或微浊的浆液性液体,很快破溃,露出边缘整齐的暗红色糜烂面,如无细菌继发感染,经7-14d病损部位结痂愈合。若蹄部严重病损,则需21d以上才能痊愈。
  2 病原
  猪口蹄疫病毒属微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形态呈球形,20面体对称,病毒粒子直径20-25mm,无囊膜,单股RNA,有O型、A型、C型、Asia-1型(亚洲1型)、SATl(南非1型)、SAT2(南非2型)、SAT2(南非3型)等7个血清主型。80多个亚型。不同血清型的病毒感染动物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基本一致,但无交互免疫性。口蹄疫病毒普遍存在于猪体水泡中,在血液及组织器官和淋巴结、脊髓、皮肤、肌肉、脑,肝、肺、肾以及分泌物,排泄物中都有存在。其中病猪和染毒而未发病的猪(潜伏期感染猪)以淋巴结和脊髓含毒量最高。有研究表明,猪舍中口蹄疫主要是通过病猪将病毒呼出体外,通过呼吸传染。因为口蹄疫病毒在猪体内最先在咽喉部及肺部上皮细胞中贮存并不断加,病猪通过呼吸将病毒排到空气中,感染其他猪㈣。
  对口蹄疫病毒易感的试验动物有3-5日龄新生小白鼠、1-3日龄新生家兔、200-300g豚鼠、5-10日龄金仓鼠(地鼠、田鼠)。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土壤和毛皮传染性可保持数周至数月。但对日光、热、酸、碱敏感,可以选用2%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0.5%-1.0%过氧乙酸、30%热草木灰水、10%新鲜石灰乳剂等常用消毒剂,在15-25℃温度下消毒0.5-2.0h后能杀灭病毒。一些常见的消毒药物起不到杀灭口蹄疫病毒的作用,如碘酊、酒精、石炭酸、来苏水、新洁尔灭、季胺盐类消毒药等。
  3 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特点
  3.1 传染源
  口蹄疫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和携带病毒的健康猪中。病菌存在于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的气体中,会污染饲料、水、空气、用具等,传染疾病。屠宰后通过未经消毒处理的肉品、内脏、皮毛和废水中叶携带大量细菌,也可传染该病。尤其是病猪和潜伏期猪的淋巴结、骨髓内含毒量最高,可成为猪口蹄疫的重要传递因素。牛、羊、猪、驼可互相传染,但也有牛,羊感染而猪不感染,或猪感染而牛、羊不感染的情况报道。
  3.2 传染途径
  该病通常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亦能经伤口甚至完整的黏膜和皮肤感染。精液、乳汁亦含有大量病毒并能传染。病毒能随风传播到50-100km以外的地方,人与非易感动物(狗、马、鸟类等),均可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
  3.3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气温和光照强度等自然条件对口蹄疫病毒的存活有直接影响。因此,该病的流行又可表现出季节性,一般是冬、春季低温季节多发,夏、秋季高温季节少发。易感猪高度集中,一旦被感染,则易暴发口蹄疫。
  4 防制对策
  4.1 预防措施
  加强检疫,禁止从疫区购入动物、动物产品、饲料、生物制品等,凡购入的动物必须进行隔离观察,确诊健康后方可混群。常发地区应定期用相应毒型的口蹄疫疫苗进行预防接种。目前,用于预防口蹄疫的疫苗是油佐剂灭活苗,灭活疫苗安全可靠,但抗病力不强,常规疫苗仅能耐受10-20个最小发病量的人工感染。近年来,国内也研制了浓缩苗,免疫效果好于普通的油佐剂灭活苗。基因工程苗和合成肽疫苗不如完整病毒制成的灭活苗防疫效果好,因而尚未进入实用阶段。弱毒苗对猪的安全性差。除研究和应用单价灭活苗外,国外已研制成功O、A、C三价和O、A、C、Asia-1四价灭活苗、口蹄疫灭活病毒与猪瘟弱毒的联苗。这些多价及联苗已在防疫实践中应用,并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仔猪40-45日龄首免,80-100日龄二免,肉猪出栏前15-20h进行三免。对于种公猪、后备公猪、后备母猪,每隔3个月免疫1次,每次肌注常规苗2mL/头,或肌注高效疫苗1.0-1.5mL/头。经产母猪配种前7d、产前1个月各免疫1次。哺乳期母猪血清抗体和初乳抗体的类别、效价与仔猪的血清抗体类别、效价一致,母猪在怀孕初期和分娩前1个月各接种灭活苗1次,所产仔猪的抗体水平高,并且经2次免疫的母猪本身能完全达到耐受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抗体水平,而免疫1次的母猪只有75%达到这种抗体水平。
  4.2 防制对策
  4.2.1 发现疫情应立即上报。坚决扑杀病猪及其同群猪,通过电击或药物注射处死。用2%-5%苛性钠沏底消毒环境。未发病的猪群紧急接种疫苗,常规苗用量5mL/头,高效苗用量3mL/头,15d后加强免疫1次。哺乳仔猪肌内或皮下接种康复猪(发病21d以上、60d以内的康复猪采血)全血4-5mL/头或康复血清2.0-2.5mL/头,可以减少哺乳仔猪死亡。猪舍及周围环境每天喷雾消毒1-2次,限制猪群移动,严密观察疫情动态,并及时报告当地防疫指挥中心,防止疫病蔓延。
  4.2.2 及时封销疫情现场。如果疫情来势猛。疫苗紧急接种无效时,则应立即封锁整个猪场,动员和组织人力、物力,严密监视周围地区的易感染动物,阻断交通,设立消毒检疫哨卡。猪场应封锁2-3个月。
  4.2.3 及时消毒。封锁期满后,消毒全场。并从非疫区购进健康猪5-10头,用正向间接血凝法逐头检测血清,1:16以下(含1:16)判为阴性猪,将其赶入猪舍饲喂,每日驱赶该批猪在各猪舍走动,连续观察14d,再采血检测。若抗体不升高,视为猪舍内无口蹄疫病毒存在,可恢复正常生产,解除封锁。

推荐访问:口蹄疫 生与 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