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脏变大]心脏变大是什么病

  心脏变大,是个俗语。医学上有个词,叫“心肌肥大”是也。这个肥大不好,是病态。医生往往会描绘它可怕的未来,说到最后,结果就是心脏衰竭而亡。  我说的让心脏变大,与医学无关,只是为了说明问题,用来作比喻的。概因在新媒体面前,我感觉我们的“心”有一点点“小”。这个“小”,和小心翼翼无关,而是从格局和眼光上衡量,察觉出来的局限和狭小。
  2011年,北京的一家文化公司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在公司内部成立了新媒体部门,并内部招聘一位总编辑。一周之后,无人应聘,公司老总在新浪微博无奈地发问:“你们难道要和传统媒体死磕一辈子吗?”
  一向对市场敏感的社会化公司尚且如此,传统的出版企业更是让人心忧。面对新媒体,我们常常听到老总们这样质疑:新媒体到底是个啥玩艺儿?搞不懂。新媒体赢利模式是什么?看不清。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甚至在某次会议上公开宣称:“我就不搞新媒体!我的杂志一年赢利好几千万,干嘛要再做一个免费的电子刊和自己过不去?”云云。
  与此同时,出版界在新媒体面前,有两件事比较热门。一件是搭建新媒体阅读平台。有点规模的,有点渠道的,有点想法的,借助国家的大额资金支持,方兴未艾。另一件是营造自己的阅读器。打上自家的牌子,将自家的出版积累装进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
  前一种现象,反映的是对新事物的“吃不准”,可以叫“吃不准”心态。后一种现象,反映的是对新事物的“没吃准”,可以叫“没吃准”心态。
  事物不因我们的“吃不准”而停下自己的发展脚步。市场不会坐等赢利模式成熟后才呼唤我们进入。传统出版的好日子,不可能永远高枕无忧。那么多的“阅读平台”在建工程,犹如一条条高速公路,可是车呢?具体地说,谁来做数字产品呢?电子阅读器,说到底,如果不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只能是一个用于阅读的纪念品而已。记得英国科技出版集团在欧洲建立了一家世界最大的数字图书馆。这是一家由欧洲数个出版大鳄出资的股份制新媒体公司。论实力,其中任一家出版公司都比我们强大许多倍,但他们仍然要聚合众多的力量,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出来共享共赢。
  从上述种种,我们看到了什么?
  一是算计。事到临头的种种盘算和小心翼翼,拍板决策前的举棋不定和首鼠两端。这些,我通常并不反对。俗话说“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穷”,但算计有两种,一种是算大账,一种则是算小账。小账也叫“小九九”,其中有“盘算”的成分在。比如,怕学新事物麻烦,怕吃力不讨好,怕丢乌纱帽等。如此,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思维习惯问题了。其中掺杂太多的私心杂念。
  二是格局。衡量人的格局大小,是对琐碎事的态度和处置。因此,这又和算计有了某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所谓算大账,就是有意漠视某些琐碎和纠结的事,而志存高远。就是遇事处置时表现出的眼光和襟怀。我之所以推崇英国科技出版集团数字图书馆的事例,就是感受到决策者的企图心,新媒体是什么?是“人人对人人的出版”。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诠释,颇有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味道。
  新媒体在互联网条件下诞生,使媒体的表现形态多样化,使出版行为大众化。iPad和智能手机等移动阅读终端,使机不离手,手不离机成为当下社会生活的一种状态。出版人,不但需要考虑出版的方向,还要考虑读者和市场的受众;不但需要考虑内容的知识含量,还要考虑资源数据化的现实要求。我们的“被网络”,要求我们必须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出版思维转变为“云思维”。
  “云思维”,就是互联网条件下的思维,就是高科技条件下的思维。从而,也是一种更为科学的思维。鲁迅先生曾经很不屑于中国人的“小”,贬损为是皮袍下的玩意儿。鲁迅的时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的眼界和思维受某种局限很正常。但今天的中国,已然融入国际,我们理当跟随时代发展,彻头彻尾更新自己,换一个大的心脏来包容和思考问题。互联网,使世界变小。科技,让我们心脏变大。如此,世界会更加美好!

推荐访问:变大 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