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课本活水,济写作之源:新闻采访与写作试卷

  【摘 要】:学生作文创造思维的培养,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独创性,即利用课文的“空白点”进行补充、改写;二是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多向性,即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学生作文思路;三是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系统性,着重从逆向思维角度进行阐述。
  【关键词】:创造思维 独创性 多向性 系统性
  俄国有位诗人,看到钟表店“修理钟表”的招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修理钟表,修理分秒,修理一周,一月,请替我修理一下年代吧!它已不能按时度过。”这是诗人看到招牌后,由“修理钟表”产生了“修理时间”、再到“修理年代”的思维过程,是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可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命的第一行动是创造行动。”我们作文更是如此,只有创造出新的东西来,作文才有生命力。在平时的学生作文中,缺乏的恰恰是这种“创新”。每写作文,总是翻来覆去几个人、几件事,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课堂教育中,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要有意识地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作为思维的基础,进行有创见的思维活动,重新组织观念,使之产生出某种新的东西,至少是学生头脑中以前不存在的东西,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使“教材”真正起到“例子”的作用。
  下面联系我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独创性
  我们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空白点”,即作者没有写到或略写的内容。我就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力很重要,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学生创造力,应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文中,韩麦尔先生发现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时,讲了两大段话,把亡国的悲剧与教育的失误联系起来,在亡国的悲痛中反思自己。在这里,作者没有写小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讲话后的神态、动作,也没有写韩麦尔先生说这席话时的动作、神态和当时教室的气氛。我就在这三个“空白点”上,让学生作充分合理的想象,用不同方式进行描述,对小弗郎士听后的动作、神态用第三人称描述,对后两个空白点进行第一人称描述,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又对这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再创造,收到了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功效。又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可以让学生想象皇帝光着身子照镜子的丑态,也可让学生想象“游行大典结束后的皇帝”,通过思维,学生对皇帝这个形象的了解会比课文上的形象丰富,而且是学生自己思维的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更高涨。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体较全,各种形式的文章都有。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利用原有课文材料,让学生进行重新思维,或改变原来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改变结构,或改变人称,或改变文体,对原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观念,培养学生再创造的能力。改写的形式多种多样,可改写整篇文章,也可改写一个片断,可以诗改文,文改诗,也可以小说改剧本等。如《故乡》中有一段文字:“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己到厨下炒饭吃。”要求读后把这一节文字改成200字左右的对话。又如初中语文第三册《松鼠》中有这样一段话:“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地放在一起……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这是一段记叙性文字,要求不改变原意,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改写这段文字。再如以《木兰还乡》为题,把《木兰诗》中“木兰还乡”部分改写成记叙文,等等。
  改写的形式当然不止这几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作文,让学生的自由思维创造出新形象,形成新观念,也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课文作为例子,所选材料不时会有几处精彩处,如一句好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一个好的段落等等。我也有意识让学生通过学后仿写,注入新的创造性的内容,释放出学生的个性。如《乡愁》一文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的句式,我就让学生在课外摹仿这个句式,以“母爱”为题进行写作训练,利于培养学生作文创造思维的独创性。
  二、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的多向性,就是让思维主体(学生)善于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语文教材中的一些寓言、童话故事和一些文言文,给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提供了极好的材料。我们从一种视角去看问题,只能了解到这个视角范围内的东西,如果换一个视角去看问题,就能使我们了解到更新的内容,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可以打开学生作文的一个全新局面。如《小桔灯》一文中写道“王春林也失踪了”,我就问“王春林去哪里了”,学生们就积极思考:有说被国民党特务抓了,因为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地下活动;有说随地下组织被迫撤退了;有说躲避起来了等等,答案不尽相同又丰富多采,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记叙类文体可以这样做,说明类文体也如此。学了《活板》后,我们不能不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而叹服。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维,会发现问题。如我国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比欧洲早几个世纪,而国际社会却不承认?我国现代印刷术要从欧洲学来,这从《活板》中能否找出原因?从本文看,活字印刷工艺要求高,“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火烧令坚”,排版后要“字平如砥”,没有高超的手工艺人,是非常困难的,工艺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推广价值就不大。如果毕升能发明出一套高效率而又易被人掌握的生产工艺,才能被广泛应用,因此,这是活版印刷不能广为流传的本质原因。另外,由于传统小农经济保守思想影响,一些发明创造“传内不传外”,靠“家传”在社会上也难以推广,这可从结尾处“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找到依据。然后让学生就此撰文,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味沉浸在“‘四大发明’之一”的沾沾自喜之中了,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多向思维的再创造能力
  三、培养学生作文思维的系统性
  学生作文思维过程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就是让学生有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所触发,在纵向、横向、逆向不同方向上展示思维活动。这里着重谈谈逆向方向上的思维。逆向思维的过程即是对人们意识中原先存在的习惯认识加以批判或否定的思维过程,其思维结果往往与习惯性认识相反,或是针对某种认识进行否定。应该说,这是与人们的传统思维习惯相左的。
  语文教材中可供进行逆向思维的材料是不少的。教师要积极发掘、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在平时的课文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思考、发问,鼓励学生对教材上的说法大胆质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开拓思路,引导学生从反向去思考,可以提出自己的与通常说法相左的看法,不一定求得一个“统一答案”。如讲了第四册赏析课文《孔乙已》后,为了激发学生逆向思维,设计《孔乙己中举》、
  《孔乙己还活着》、《孔乙已成了短衣帮》、《孔乙己遇上范进》等作文题,让学生去写,叫学生从课文结局的另一面去思维,组合出一个新的“孔乙已”形象。
  写作的道路是艰辛的,它需要坚定的意志和刻苦的训练。“韦编三绝”,成就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我想,只要教师留心,每篇课文都能作为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思维的的一个支点,如何激活学生创造思维,撬起作文教学的这个“地球”,方式方法很多,只要用心去做,学生的作文思维一定会得以强化,作文能力一定会提高,一定能写出富有创意的好作文来。

推荐访问:活水 之源 课本 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