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试验田”_科学素养

  知识产权教育虽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但在法律常识课、思想品德课、科学课以及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中都有所涉及。上海、广东等地已在中小学开展了知识产权教育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科学素养有多种定义,但总体来说,主要内容都是指对科学技术的一般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由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三部分组成。事实上,知识产权教育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也将促进知识产权的教育,但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知识产权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知识产权教育涉及到专利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专利是以“公开”换取“保护”,专利文件的外部性表现就是传播技术和知识。通俗地说,一项被授权的专利,别人要想利用它生产、赢利,就需要支付使用费,但如果用于老师教学、学生学习和研究则是允许的。具体的专利技术文件内容必须详细且充分公开。
  专利库中有大量有关科学技术的内容可供学习,其中许多属于新技术,还未编入普通教材中。如果我们有目的地去检索和查阅相关专利文献资料,就能够学到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展科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由于专利库中有着“海量”内容,要想通过网络迅速找到目标内容,就需要学习专利检索技术。在知识产权教育中,专利检索技术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应教授学生熟悉中国知识产权网等提供专利检索服务的网站,指导学生正确选择检索“关键词”和使用“检索逻辑表达式”,快速找到想要的资料。
  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的发明创新竞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活动。但从上报的项目中不难发现,不少发明创新“质量”不高,甚至是重复别人已有的发明。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有必要通过专利检索进行查新,以免“撞车”。
  以发明专利的文件为例,通过对检索出的专利发明说明书文件的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还能让他们从他人的发明中得到启发,激发思想火花;通过对权利要求书的研究阅读,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其发明的“创新点”,从中发现哪些地方可进一步改进,产生新的“创新点”,从而可以站在“智者的肩膀上”再创新,提升发明的质量。
  “反向工程”是研究已有技术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学习和实践,能使学生从中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他们活学、活用科学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吸收先进技术,为再创新打下基础。
  通过知识产权教育,学生学会从专利库中检索专利文献,了解发明创造并不是大发明家、大科学家的事,只要做一个有心人,一个善于学习、勤于动脑的人,中小学生也能发明创造。
  学生的发明创造通过申请专利,可以获得法律保护,更重要的是通过专利获得授权这件事,能提高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发明创新的热情。
  坚定的科学精神是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通过知识产权教育,学生能更好地树立坚定的科学精神。在专利发明、著作权的教学中,通过列举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王选、王永明等名人的科学发明、发现和成就,再结合他们的成长经历进行讲解,对学生具有榜样和标杆作用。
  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学生消除发明创造过程中害怕失败的心理。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的发明也不都是成功的,也不都是最好的。他曾经反对甚至诋毁交流电照明和应用,使他在这个领域失去了许多本可以有所建树的成就;又如爱因斯坦,他曾经发明过一种不用电的冰箱,申请了专利,但由于制冷效果不佳并没有被推广应用。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害怕挫败呢。
  谈到软件著作权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们不能不提到比尔·盖茨建立的软件帝国。比尔·盖茨的成功当然有多方面的因素,尽管知识产权制度提供了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外部环境,但最根本的还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微软操作系统的一次次更新升级,核心就是创新精神,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创新成就了今天的微软帝国。
  虽然今天还没有人超越比尔·盖茨,也没有人提出比相对论更加完善的理论,但是未来总会有超越者。只要具备不畏权威的科学精神,敢于创新突破,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来者一定能够居上。
  发明创造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果过了专利保护期,就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知识,所以从事发明创造,其实就是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这当然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知识产权的专题教育,能够弥补现行教学计划中法律常识课、思想品德课、科学课以及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中只是简单涉及零碎知识产权内容的不足,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产权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在中小学加强知识产权教育是有必要的。

推荐访问:试验田 科学素养